【摘要】高遐昌是清初豫北士紳之一,歷經(jīng)順治、康熙兩朝。他的人生歷程是順康時代底層文人士紳的縮影。本文以《清史稿》《淇園高氏宗譜》、《淇縣志》等史料為基礎(chǔ),結(jié)合相關(guān)地方史志資料及詩文文集等文獻,按照時間脈絡(luò),試圖通過其家族出身、宦游經(jīng)歷、建設(shè)鄉(xiāng)里、當代啟示方面的研究,基本還原高遐昌的生命歷程,揭示清初大背景下豫北典型文人士紳的形象及生活。
【關(guān)鍵詞】清前期;直諫精神;淇園高氏;高遐昌
近年來,伴隨著區(qū)域社會史研究的興起,士紳文化研究也蓬勃發(fā)展,但國內(nèi)士紳更多是南方區(qū)域的士紳。河南士紳研究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總體而言,豫北文人士紳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而關(guān)于高遐昌的研究,更是罕見于學(xué)界。除《淇縣志》人物卷中有簡單介紹外,僅見于地方坊間普及讀物,未見有獨立、專門的系統(tǒng)研究。高遐昌作為清初豫北典型士紳,通過對其研究,有助于拓寬豫北社會史、文化史的視野,對于解析清初地方社會也是一個新的視角。本文擬通過高遐昌的家族出身、宦游經(jīng)歷、建設(shè)鄉(xiāng)里、當代啟示四個方面,結(jié)合地方史料,對典型豫北文士高遐昌展開詳細論述,力圖展現(xiàn)高遐昌這一清初士紳形象。
高遐昌,字振聲,號園,河南淇縣人。清康熙丙辰進士,歷任龍陽、東莞、茂名、信宜四地知縣,高州知府,后擢刑部主事,歷升兵科給事中,兼理京畿街道,累遷戶部郎中,皆有政聲。高遐昌為人剛直,為官清正,是為循吏,《清史稿》有傳。
一、家族出身
淇縣,位于今河南省鶴壁市內(nèi),古稱沫、朝歌、雅歌。相傳始建置于夏,屬兗、冀州之域,商王武丁、武乙遷都于沫,帝乙定都此地,帝辛因之,更名朝歌。歷代沿革,名稱歸屬不一。清順治《淇縣志》載:“矧淇當室壁之分,居天下中流,峙淵麗人,物甲宇內(nèi)。”因而,淇地,實為古之水路交通要沖。
淇園高氏,自宋元以來,七百余年,世居淇上?!朵靠h志》有記載曰:“南宋末年,北陽高氏從山東臨淄遷來”。但由于歷經(jīng)多次兵燹,宗譜早已淪止,先祖世系更是無從考得。順治年間,經(jīng)族人高峻極、高允中、高騰輝抄謄墓碑,遍尋古跡,整理編得宗譜兩卷,并于石碑上刊刻譜系,古碑計有三座,現(xiàn)存于淇縣北陽鎮(zhèn)北陽村高氏宗祠內(nèi)。淇園高氏尊高平為始祖,平之先不可考,相傳“先有高平后有淇”。據(jù)考證,元至元三年(1265年)始置淇州,始祖高平墓立有元至治三年(1323年)臥碑(現(xiàn)存于高氏宗祠)??赏浦甲娓咂酱笾禄顒幽甏鷳?yīng)為元朝。高平生三子,分別為仲良、仲賢、仲德,后分別為高氏之東門、中門、西門,世代居淇。據(jù)《淇園高氏順治十七年宗譜序》所載:“歷宋元有明四百年來,聚族北陽,相傳為巨族?!痹ケ彪m多遭劫難,崇禎間,整個淇縣人丁死亡將盡,十去其八,高氏也曾瀕臨滅族,族人或死或逃,但幾經(jīng)繁衍,淇園高氏一族始終繁盛,蔚然縣之望族。
據(jù)《高遐昌墓志銘》記載,順治十年(1653年)十月初一,高遐昌生于河南省淇縣北陽村南小屯,系淇園高氏東門十世孫。其祖父高九霄曾任族長,兄弟排行第五。父高標為九霄獨子,后因子貴敕授文林郎廣東高州茂名知縣。高遐昌幼年喪母,但侍奉繼祖母、繼母細心謹慎,以孝敬著稱??滴跏迥辏?676年),時年23歲的高遐昌科考得中,為第三甲143名,授湖廣龍陽知縣,開啟了仕宦生涯。
二、宦游經(jīng)歷
康熙十五年(1676年),初登進士的高遐昌就任湖廣常德府龍陽知縣,清正廉明,能夠體察民情,“以屯賦重,請減與民田同額”,看到當?shù)匕傩召x役沉重,難以負擔,就奏請減免,深得民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高標去世,高遐昌丁父憂回鄉(xiāng),處理喪事后,服喪三年,期滿赴任,頗有政聲。但這一時期的高遐昌因長時間主政一方,使他的工作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的特點,此時,他的思想處于一個快速成長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高遐昌調(diào)任廣東東莞做縣令。東莞民風野蠻,一向治理困難,高遐昌不懼豪族,秉公治縣,縣之狡詐豪強者皆畏之。據(jù)《河南通志》記載:“莞民健訟,號稱難治。遐昌下車,繩以法,豪猾望風知警?!贝送?,另據(jù)《廣東通志》記載:“……令東莞,廉明勤肅。年饑,市米平糶,歲不為災(zāi)。除!役,清保甲,興文學(xué),聽斷如流,民無冤獄?!边@一時期,正值壯年的高遐昌將東莞縣治理的井然有序,他平糶糧食,解決災(zāi)荒;懲治奸吏,厘清保甲、大興文教;廉潔清明,斷案公正,政績斐然。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高遐昌深入百姓,使他深刻地了解了地方社會,懂得了愛惜民力,而同地方豪紳的斗爭,也鑄就了高遐昌不懼強權(quán)的堅貞品格,對他的從政觀、人生觀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高遐昌調(diào)任茂名知縣。茂名多盜,多擾治下。高遐昌因地制宜,以盜攻盜,一年竟消除盜患,茂名大治,夜不閉戶。他治理茂名縣共六年,兩次監(jiān)理信宜縣,政聲卓著,茂名縣曾立祠祭祀,載于《廣東通志》。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擢刑部主事??滴跛氖辏?707年),授戶科給事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滿洲大員托合齊擔任提督九門步軍統(tǒng)領(lǐng),自恃權(quán)貴,橫行一時,魚肉百姓,京城商民深受其苦。給事中王懿德一一羅列其罪行,上疏康熙帝彈劾托合齊。隨侍康熙于熱河的高遐昌亦上疏彈劾,并分析了托合齊恃權(quán)欺民的原因。一是其兵權(quán)過重,并建議分其兵權(quán),以兵部約束兵丁,以刑部緝盜查案;二是其干涉地方,并建議事務(wù)皆歸有司,嚴禁逾越。康熙帝見奏,下旨高遐昌兼管街道,限一年整改完成。高遐昌到任后,革除弊政,有條理地解決問題,兵民皆大歡喜。
康熙四十九年(1709年),任滿一年,康熙仍命高遐昌接管。升兵科掌印給事中。期滿,再管一年。因其不畏滿洲權(quán)勢,敢于進諫,這種情況在清初罕見于朝野。而高遐昌冒著同滿族權(quán)貴托合齊交惡的風險,不計個人得失的直諫精神也廣為士林稱道。當時論者以湯斌之理學(xué)、張伯行之清廉與遐昌之直道,稱“中州三巨公”。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江南、河南遭遇水災(zāi),山東大旱,各地如例蠲免錢糧。諳熟下層社會的高遐昌深知,僅僅免除錢糧,受惠更多的是地主,佃戶所受賑濟有限。高遐昌遂上奏言道:“幾遇蠲免錢糧之年,請將佃戶田租亦酌量蠲免?!毕聭舨孔h定,業(yè)主蠲免七分,佃!三分,著為例。這正是高遐昌愛民思想的體現(xiàn)。
康熙五十年(1711年),曾經(jīng)遭到高遐昌彈劾而準備密謀報復(fù)的"合齊,誣陷高遐昌接管街道工作不力,致使街道為商民侵占??滴趸实勖袝沾T色等察勘,"合齊故引視僻巷,民居占官街得三百馀間,遂下刑部獄。"合齊黨羽尚書齊世武主管審訊,托合齊使人污蔑高遐昌受賂,當枉法贓律處絞。尚書王脄、李天馥等一向了解遐昌為人,知其廉潔,聯(lián)名上書,為其伸冤。最終,康熙下旨釋放了高遐昌。高遐昌出獄之時,商民們都自發(fā)前來迎接他出獄,將他抬回府邸。此事對高遐昌打擊甚大,他深深意識到了滿洲貴族統(tǒng)治的黑暗,加之自己年事已高。于是,高遐昌以病乞歸,回到了淇縣老家,結(jié)束了宦游生涯。
三、建設(shè)鄉(xiāng)里
辭官回鄉(xiāng)的高遐昌,不再參與政治,而將注意力轉(zhuǎn)向鄉(xiāng)里,通過身體力行,積極回饋鄉(xiāng)里。他十分關(guān)注宗族發(fā)展,同其子高砲(鑒)敬一同增補高氏宗譜??滴跷迨辏?713年),高遐昌、高砲敬父子完成增補宗譜工作,極大地完善了高氏宗譜的內(nèi)容。新譜增添了譜繇(系)、譜法考,并制定了“砲滋樹熙載,鉅派乘然待,鈞漸集燕垂,鐘沾歷為培,鎮(zhèn)清林照城,銘河?xùn)|烈堂,鏡源梁煥坦,銳溫材燦坊。”按照“金水木火土”排列的字輩,淇園高氏沿用至今。此外,高遐昌還邀請了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的王脄、曾任刑部尚書的胡會恩為《高氏宗譜》做序,并親自撰寫了家訓(xùn),并在家族中倡導(dǎo)讀書科考。
回歸鄉(xiāng)里的高遐昌,還致力于淇縣名勝古跡的保護。他捐資修建了康叔祠、文廟、奎星樓、擴建武公祠并做《重修武公祠募疏》,對于淇縣的民風教化,貢獻突出。他寄情山水,并留下了多篇文學(xué)作品,有《謁三人祠》《比干》《朝陽山下吊殷故宮》《游淇園寄懷浚州諸友》《山行》《野眺》等,其中不乏佳作名句,如“禾黍悲歌千古恨,更憐七竅老臣心”“幾樹松篁連岫黛,十分風雨迎泉聲”等。高遐昌還同地方文人、同年宦友互動唱和,并征集編纂詩文專輯《有斐亭征言》,撰寫序言《有斐亭征言引》,亭臺、文稿雖已湮滅,但其對家鄉(xiāng)的建設(shè)情懷,猶可感知。
康熙五十四年(1716年),高遐昌病逝淇園老家,卒年63歲。與他同為康熙丙辰進士,曾任翰林院試講的彭定求來淇訪友,聞聽高遐昌已經(jīng)作古,內(nèi)心感慨,做《過淇縣懷同年高振聲給事》,以此紀念老友高遐昌,詩云:“杏林追數(shù)歸游人,屹立朝陽一直臣。苦節(jié)偏能應(yīng)虎穴,孤忠肯憚拂龍鱗?!迸矶ㄇ筮€在與詩序中寫道,“給事名遐昌,以參劾大系獄,久不得釋,被劾者旋伏辜。給事方村居,余以未及往晤為悵?!弊窇浟宋羧展不聲r光,表達了對故友的緬懷。
此外,仍有許多高遐昌的同年、舊友未知其喪,大多慨然而來,愴然而歸,也留下了不少緬懷詩。其子高砲敬不得不刻碑立于神道旁,古碑始終矗立。1984年,高氏族人移存此碑于摘心臺院內(nèi)。高遐昌剛直、清廉、愛民的形象,傳頌在清初士林以及淇人之中。
四、當代啟示
縱觀高遐昌的一生,他早年苦讀,考取功名,中年宦游四方,任職中央,晚年回歸鄉(xiāng)里,建設(shè)地方,堪稱一時士子之典范。他的剛正直諫、廉潔愛民、關(guān)懷家鄉(xiāng)發(fā)展的精神,對于當代亦有激勵振奮的功用。其思想對當代主要有以下鑒戒意義。
首先,高遐昌的民本思想對于地方治理具有鑒戒意義。從客觀看來,高遐昌在龍陽、東莞、茂名等地的施政措施都促進了當?shù)氐陌l(fā)展。與民減負,呵護小民,實質(zhì)上就是愛民惜民。民眾得其愛惜則民力愈豐,民力得豐則地方可治,地方皆得治則天下安。雖然其民本思想最終是服務(wù)于專制皇權(quán),有違今日歷史潮流,但對于我們當代地方治理而言,若能跳出階級局限,賦予民本思想新的時代內(nèi)涵,必能利澤當代。
其次,高遐昌的宗族建設(shè)思想對于當代家風文化具有鑒戒意義。家族是社會的細胞,同時又是聯(lián)系多個家庭的紐帶。傳承優(yōu)良家風,一方面,可以利于整體社會風氣的改善;另一方面,則可以借家族鏈條將之傳導(dǎo)至家庭,作用于個體。高遐昌修族譜、定家訓(xùn),拋去其宗法意義而言,則是對優(yōu)良家風的倡導(dǎo),族風正則家風正。這正是現(xiàn)代家庭、社會所需要的。
最后,高遐昌的直諫清正品格對于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鑒戒意義?;厮輾v史,腐敗歷來是一個王朝崩潰的重要弊端,中國歷史上更是不乏貪官污吏,一方面,是由制度的漏洞導(dǎo)致;另一方面,則是人性使之。制度的漏洞可以不斷填補,而天然的人性卻始終難以遏止。高遐昌的直諫清正精神雖是個人品格,但如能加以借鑒利用,建設(shè)一支“高遐昌式”的當代干部團隊,加之以制度的不斷完善,對于當代干部作風建設(shè)、反腐倡廉工作亦可有較大的發(fā)揚空間。
參考文獻
[1]耿相新,王衛(wèi)明.淇縣志[Z].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朱紹侯.中原文化大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作者簡介:高漸港(1997—),男,漢族,河南淇縣人,新鄉(xiāng)學(xué)院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