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祥
【摘要】 近年來,學生頂撞父母,學生隨意浪費糧食,學生不給有特殊需要的人士讓座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是什么蒙蔽了孩子們本應懂得感恩的心?教育學生懂得感恩,是教師刻不容緩的責任。在具體操作上,“品德課堂”是德育的主要渠道,為教師在學生心田播下感恩社會的種子,滲透感恩社會的意識,搭建了很好的平臺。但如何利用好這一平臺,讓感恩成為孩子們發(fā)自心靈深處的吶喊,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 感恩社會 以知促情 以情導行 實踐活動
“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語說,“投之以桃,報之以禮”,“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知恩圖報,善莫大焉”。而教育學生懂得感恩更是一線教師的重要責任?!捌返抡n堂”是培養(yǎng)學生品德,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的重要渠道,也是教育學生懂得感恩之心的具體、有效的操作方式。那么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具體實踐呢?筆者總結(jié)了自身關于感恩課堂的教學經(jīng)驗,試與各位同仁探討。
一、 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視野
1.利用課堂教材,拓展教學資源。
利用品德課堂,挖掘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視野。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了解社會,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感恩社會的意識。
對于中年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已具備一定準備資料的能力。我們可以布置課前相關資料的搜集任務:可以是報刊雜志上的,可以是新聞報道里的,也可以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通過前期資料的準備,學生已然受到觸動。課堂上的交流,可以利用一些反面案例進行辯論和批判,使學生受到正面教育,感恩意識得到強化。
在教學《我能為你做什么》一課前,我讓學生搜集了大量師生之間、親人之間、陌生人之間互相幫助的資料,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很是感動。尤其是《生死不離》一文,孩子們介紹了醫(yī)生護士、武警戰(zhàn)士、志愿者等為災區(qū)人民無私奉獻甚至獻出生命的事跡,在交流中,孩子們受到了熏陶,心靈得到了凈化。教學《伸出我的手》一文,筆者帶領學生了解希望小學的相關資料,跟蹤希望小學曾受過幫助的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并講了蘇明娟、張勝利長大后感恩社會,并將愛心傳遞下去的故事。
2.搜集豐富信息,充實教學內(nèi)容。
作為補充材料,教師在品德課堂上介紹各界人士:有成功人士,有普通的工作人員,甚至小商販。他們的共同點是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將感恩社會視為一種責任。
比如對李嘉誠的介紹,教師可以補充:華人首富李嘉誠,他之所以能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是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座右銘“吃得苦中苦,來時報母恩”。所以,成為香港首富之后,他積極參加各種慈善活動,回饋社會,成為出色的慈善家?!案袆又袊钡摹颁撹F大王”張祥青是唐山大地震的孤兒,他沒有忘記解放軍抗震救災時的情景,用慈善愛心回報社會的恩惠。新疆和靜縣維吾爾族青年阿里木,用自己八年來在貴州畢節(jié)烤羊肉串積攢的10多萬元,資助了160余名貧困學生,被稱為熱心助學的平民“慈善家”。經(jīng)常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這些感恩社會的真人實事,可以彌補學生認知方面的缺陷,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感恩社會的情懷。
二、積極開展感恩活動,培養(yǎng)感恩情懷
1.開發(fā)教育領地,營造感恩氛圍。
在品德課堂上,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增強感官效果,如教學《我與外界的聯(lián)系》一文時,通過課件演示,利用圖文讓學生了解我們所享受的公共交通的便利、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捷,背后是許多人付出的艱辛勞動。
前年校慶,學校建了露天校史文化館,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學習著名校友的事跡,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從這件事我們應該受到啟示:就感恩教育而言,學校在環(huán)境育人方面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為了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尚未開發(fā)的角落,建成一個以“感恩”為主題的文化藝術(shù)長廊。布置一些精心挑選出來的有感恩教育意義的圖片、警世名言、浮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之余,沐浴在感恩文化教育之中。
我們還可以結(jié)合頂層設計,圍繞感恩主題,為同學們提供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如可以開展《感謝您,教師》演講比賽和優(yōu)秀作文評選活動,舉行“感恩祖國,立志成才”“感謝社會大家庭”等主題班會。我們學校每年評選一次的“徐小平學生”中,就有“孝心獎”“熱心公益獎”“愛心義賣獎”等,為同學們樹立學習的榜樣。我們充分利用教師節(jié)、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感恩節(jié)等各種節(jié)慶日,鼓勵學生從小事做起、從平時做起,以實際行動“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社會”。這些活動有利于在學生的心田播下感恩社會的種子,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情懷。
2.結(jié)合學科教學,開展感恩行動。
在品德課堂中滲透感恩社會的教育,需要適時的點撥與引導。
首先,我們引導學生知道,大家正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上很多人辛勤勞動的結(jié)果。比如,父母離開家鄉(xiāng)外出打工,這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環(huán)衛(wèi)工人天剛蒙蒙亮就在小區(qū)或者馬路上打掃衛(wèi)生,這是為了給我們提供衛(wèi)生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菜場上的人們凌晨就去蔬菜批發(fā)市場進貨,這是為了讓人們能及時買到新鮮菜蔬……總之,各行各業(yè)的人在工作崗位上的付出,都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感知身邊的大小事,從而由內(nèi)心萌生出感恩社會之情。
不光是品德課堂這門科目,其他各學科的教材中都有非常豐富的感恩教育方面的素材,值得我們來發(fā)掘,并在課堂上加以滲透教育。例如英語教材中經(jīng)常有 “Thank you” “Thank you for your help”等感謝語的教學內(nèi)容;數(shù)學課上教學 “年、月、日”的時候可以設計讓學生寫出家長生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音樂教材中的許多音樂作品都可以潛移默化地激發(fā)學生的感恩情感,比如《我愛家鄉(xiāng),我愛祖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感恩之情。而語文課文中的感恩題材更多。如果教師深入鉆研教材,發(fā)掘教材中的感恩社會的教育因素,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塊教育主陣地,滲透感恩社會的思想,并在課后開展各種感恩社會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把感恩社會的意識轉(zhuǎn)化為感恩社會的行動,這樣就做到了既教書又育人。
3.重視教育評價,適時表揚鼓勵。
在學校,學生對師長很有禮貌,懂得尊重教師,見到教師會向教師問好;高年級的學生能主動關心幫助低年級小朋友;一些低年級的小朋友會主動幫老教師擦黑板、提東西;很多學生回家會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許多學生能主動給老人、孕婦和殘疾人讓座,扶盲人過馬路……即使是些再平常不過的舉動,也都是學生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發(fā),是真實的、可貴的。遇到此類情況,教師應當適時感謝和及時表揚,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恩情懷的蕩滌和滋潤。同時,通過班會等形式,使之在班級和家庭中形成一種氛圍,促使學生將感恩行動進行下去,并養(yǎng)成終生的習慣。
三、開展多彩體驗活動,培養(yǎng)感恩之心
1.明確感恩目的,培養(yǎng)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培養(yǎng)學生感恩社會的意識,還要讓學生化作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做到“知行合一”。這一般以家庭或者班級為單位開展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教師起到帶頭示范作用。
我們可以利用雙休日,在家長的帶領下去敬老院打掃衛(wèi)生,陪老人聊天等;在六一兒童節(jié)來臨之際,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在教師帶領下到特殊教育學校,進行聯(lián)歡并帶去節(jié)日禮物;學??梢耘c交警大隊聯(lián)系,組織學生當一天的小交警,宣傳交通安全常識;也可以在家長支持下,開展行業(yè)體驗活動。
2.整合家校力量,整體推進感恩教育。
在教學《辦一張自己的報紙》前,我聯(lián)系報社的編輯朋友,利用雙休時間,組織學生去參觀,了解報紙的出版流程。第一課時教學中,播放體驗活動的視頻片段,讓參加體驗活動的學生談感想。課后布置每四人一組、按照不同主題出一份手抄報或電子報的任務,第二課時教學,請出報紙的同學談談體會。在這兩節(jié)課的談感想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都覺得記者、編輯等工作人員很辛苦,出一份報紙需要付出很多的辛勤勞動。由此教師引導學生體悟:社會上所有行業(yè)的人們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服務和保障,我們應該感謝他們,日后要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感恩他們。
我們也開展了“我們行”系列教育活動,六年級的學生到農(nóng)業(yè)園區(qū)體驗生活,聽師傅介紹、學習割韭菜、丈量大棚……在活動中,學生們深深體會到科技的重要和農(nóng)民的辛勞。教師也帶領學生們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到河失鎮(zhèn)托養(yǎng)中心看望殘疾孩童,在活動中學生能充分體會到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
開展品德課堂、感恩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學生自發(fā)地以實際行動去感恩社會。這種自發(fā)的感恩行動需要借助各種體驗活動,來不斷強化課堂中培養(yǎng)出來的感恩意識,直至把感恩意識內(nèi)化為一種感恩素養(yǎng),成為一種品質(zhì)。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們體會到各行各業(yè)的辛勞,懂得感恩,才會付出;懂得付出,才會有社會責任感,才會做出感恩社會的行為。 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能讓學生從心靈深處迸發(fā)出感恩的情懷,靈魂受到震撼,逐漸形成感恩的意識,并指引自己的行動,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襟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