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超
“紙上得來終覺淺”,閱讀應(yīng)該和行走很好地結(jié)合,于是便有人“跟著課本去旅行”。這一篇就讓我們一起去紹興尋找魯迅、陸游、王羲之這些文人墨客的生活記憶。
對于紹興的向往源于兩首詩詞——李白的《采蓮曲》和陸游的《釵頭鳳·紅酥手》。讀過之后便感覺這座古老的水鄉(xiāng)小城充滿了濃濃的浪漫色彩,讓人不禁心向往之。雖然后來零零總總?cè)ミ^了不少江南古鎮(zhèn),感覺總是大同小異,但紹興始終是獨一無二的所在。因為除卻典型的水鄉(xiāng)特色,紹興更多添了幾分人文色彩。那些穿越了千年的詩詞歌賦似乎至今依然在這座小城吟唱,伴隨著悠悠的黃酒香氣,引著我前去重溫古韻。
魯迅故居——承載了魯迅童年美好的回憶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篇魯迅中年時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道盡了百草園的盎然情趣。
魯迅故居位于紹興市東昌坊口。從1881年9月25日魯迅在這里出生,一直生活到18歲去外地讀書,以及日后回故鄉(xiāng)任教,基本都生活在這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xiāng)》《回鄉(xiāng)偶書》《孔乙己》,在這些小初課文中,有太多關(guān)于這里的影子。
從寫著魯迅故居的大牌向前走,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旁,兩排粉墻黛瓦。烏篷船在河上晃悠,咸亨酒店的臭豆腐味兒飄滿整個街頭巷尾。置身這里,魯迅作品中描述的生活場景一一再現(xiàn)。
走進魯迅故居,老屋依舊,睡床依舊,院落里的桂樹依舊,一桌一椅都按照魯迅早年生活起居的原樣陳列。穿過魯迅睡房,便來到了魯迅筆下的百草園。這個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菜園子,是魯迅幼年時玩耍的樂園。紫紅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已蹤跡難尋,唯有被魯迅稱為“有無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墻”至今仍留存如故。
離開百草園,向東不到半里,經(jīng)過一個小橋便是魯迅早期私塾求學的地方——三味書屋。魯迅曾在他的《朝花夕拾》一書中這樣描述,“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
作為當時紹興城內(nèi)頗負盛名的私塾“三味書屋”,是私塾老師壽鏡吾先生的家。而在當時想要到三味書屋學習,是要經(jīng)過嚴格面試的。現(xiàn)在的三味書屋依舊保持著當年的原物原貌。書屋北墻邊,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和一把略顯低些的椅子,是魯迅當年就讀的位置。而在書桌右角,那個魯迅用小刀刻下的“早”字,已經(jīng)用玻璃板蓋住了。
從三味書屋出來,進咸亨酒店坐坐,要上一碗黃酒,一碟茴香豆,一盤臭豆腐,便可靜靜體會到老紹興的悠閑生活。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讓“咸亨”兩字名聲大噪,在紹興,尤其是魯迅故居周圍,以“咸亨”兩字命名的飯店、酒店到處都是。
沈園——帶著陸游凄美愛情印記的園子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二百米路南,就是陸游和唐婉的愛情見證地——沈園。占地70多畝的沈園,園內(nèi)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成蔭,一派江南景色。沈園是紹興歷代眾多古典園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氏園林,而因陸游和唐婉的愛情故事,添了些浪漫情懷。
二十歲的陸游和表妹唐婉結(jié)為伴侶,可因陸母不滿,兩人最終走到“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地步。十年后當陸游獨自前往沈園,意外遇到唐婉及改嫁后的丈夫,觸景傷情,提下“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當這首千古絕唱的《釵頭鳳》被唐婉看見后,感慨萬千,一病不起,最終郁郁而終。在病中,唐婉提筆《釵頭鳳·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而在之后,陸游又兩次重游沈園,沈園每一個地方,都能感受得到他對妻子的愛戀和思念。
在沈園除了逛景,還可去陸游博物館,回顧下這位偉大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經(jīng)典作品。而夜晚的《沈園情》演出,也值得去欣賞。除了會演繹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故事,還有《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及《紅樓夢》等越劇演出。
蘭亭——曲水流觴,探王羲之的修禊之禮
在高中課本中,王羲之《蘭亭集序》提及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中的蘭亭,位于沈園14公里外的蘭亭鎮(zhèn)的蘭渚山下。
進入蘭亭,首先能看到的是鵝池,池中有一群白鵝在戲水,而在鵝池邊的亭子里,立著一座石碑。石碑上刻著“鵝池”兩字,據(jù)說,“鵝”是由王羲之所書,“池”是由其兒子王獻之所書,所以這座碑也被成為“父子碑”。
而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描述的,“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這樣的景象,就是從鵝池徑直前走,蘭亭的中心景點“曲水流觴”。這個地方是《蘭亭集序》創(chuàng)作之地。相傳在永和九年,王羲之邀請了41位當時的名流在蘭亭修禊,他們在酒杯里倒上酒讓它從曲水上游漂下,漂到誰面前,就要飲酒作詩。當天共成詩37首,匯集成冊稱為《蘭亭集》,而大家推薦王羲之為之作序,便有了《蘭亭集序》。
蘭亭可謂是書法圣地,無論是御碑亭,還是臨池十八缸;無論是蘭亭書法博物館,還是樂池,每處都能體會到書圣執(zhí)筆揮墨的灑脫。
西小路——有紹興記憶的老街
在你的心中,古街該是什么樣子?有人說古街是無數(shù)庭院的錯落,是冬日暖陽下泛著油光的醬鴨、魚干,是雨后泛著清光的石板路,也是兒時的記憶。如是這般,那紹興的古街能完全滿足你的想象。紹興的老街周圍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筑,眾多的古臺門、石橋錯落其間。布局往往按照一街一河、兩街一河的模式分布,街上熱鬧的零食攤和手工藝店會讓你流連忘返。而讓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西小路。
西小路歷史街區(qū)內(nèi)遵循的是“一河一街、街河并行”格局。南起鯉魚橋,接環(huán)山河,北至北海橋與上大路河匯合,全長700米。河街并行的格局是該街區(qū)的主要風貌,街區(qū)內(nèi)保存的眾多古跡,印證了紹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發(fā)展中的歷史文脈,比如謝公橋是紹興市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后晉;而明嘉靖年間禮部尚書呂夲府第,是江南少見的大型住宅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通學堂為貢院舊址,曾是陶成章、徐錫麟、秋瑾等革命先烈培養(yǎng)反清志士的軍校,還有王陽明故居、觀象臺遺址等眾多歷史保護單位。而西小路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濃濃的生活氣息,因它本來就是社區(qū),所以在這里隨處可見紹興人的生活起居方式,依然充溢著老紹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