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明
又一個國人矚目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了。3·15誕生至今,已歷時35年。我國對這個特別節(jié)日的紀念也持續(xù)了31年,國人對其關注度在世界上可謂首屈一指。甚至從某種程度而言,3·15在我國的受重視程度,只是僅次于傳統節(jié)日春節(jié)。為了迎接3·15的到來,幾乎每年元旦前后,各級市場管理部門、消協組織和各類媒體便會啟動忙碌的籌備工作,而在3·15當天集中展示的多種形式的消費維權活動中,最吸引人們眼球的當屬中央電視臺的“3·15晚會”。
每年的央視“3·15晚會”,既是展示消費維權工作成就和消費維權勇士鳳采的平臺,更是一年一度刺向消費侵權行為的利劍。因為這臺晚會,全國各地市場管理部門全員上崗、嚴陣以待,一旦本轄區(qū)出現被曝光的無良商家,便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執(zhí)法,令其見光即死;因為這臺晚會,不少底氣不足的商家一段時間內如坐針氈,唯恐中搶自身難保,甚至聽到風聲后,四處活動展開危機公關;也是因為這臺晚會,無數消費者守在電視機前,伴隨著頻頻揭開的侵權黑幕和雷厲風行的查處行動,交替轉換著震驚憤怒、痛快淋漓的復雜情緒。
的確, “3·15晚會”的強力曝光,無情打擊了眾多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不法商家,也震懾了潛在的侵權者。從天津的假輪胎事件,到四川的石蠟火鍋料丑聞,再到蘋果公司的不公平合同條款等等,被“3·15晚會”曝光的經營者,要么一夜之間走向衰敗,要么被倒逼走上改邪歸正、依法經營之路。可以說,每年的3·15這一天,集中展現了執(zhí)法部門快捷高效的雷霆行動;每年的3·15這一晚,更是圓滿實現了新聞媒體和執(zhí)法部門的聯動與配合。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3·15紀念活動年年有,3·15晚會年年辦,消費侵權現象卻在老問題尚未徹底解決的同時,又不斷暴露出新的問題。尤其是隨著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經濟類型的興起,消費侵權更是出現一系列新的動向。這就說明,轟轟烈烈執(zhí)法和一天之內集中曝光的做法,雖然能表現出巨大的殺傷力,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局限性。
首先,3·15活動對不法商家的打擊,只能觸及極少數?!爸袠尅钡墓倘蛔哉J倒霉,更多的侵權者卻在3·15晚會進行過程中緊張幾小時,屏息等待后最終發(fā)現曝光的利劍并未落到自己頭上,便會彈冠相慶,事后坑蒙拐騙的勾當毫不收斂,長期逍遙法外而不受追究。
其次,公眾對執(zhí)法部門的公信力產生懷疑。被曝光的違法經營者立刻遭到處罰,固然令人解氣,但也不免令人產生困惑:如此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惡劣行為,并非3·15這一天才突然冒頭,那么,責任部門此前的執(zhí)法監(jiān)管究竟在哪里?公共媒體此前的輿論監(jiān)督又究竟在哪里?
再有,在特定時間內,以黑名單曝光的打擊方式,雖然威力巨大并有聚焦效應,但高度集中的短期突擊,也會加大權力尋租的風險,甚至被腐敗分子用于敲詐問題經營者。典型的案例是,央視一個落馬領導在掌管二套節(jié)目8年間,獲利高達20億元,其不法財富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利用每年“3-15晚會”的黑名單進行交易。
指出3·15維權活動和央視“3·15晚會”的局限性,并非否定其必要性和重要價值?;诋斚孪M者權益的現實境況,諸如3·15之類的行動仍應進行下去,以集中展示消費維權的走向,警示消費侵權的嚴峻。但與3·15帶來的短期效應相比,更重要的是建立常態(tài)化的執(zhí)法監(jiān)管機制和輿論監(jiān)督壓力。事實上,3·15作為一個舶來品的國際節(jié)日,在許多國家并不像我國這般興師動眾、舉國關注甚至頗為淡漠。這并非說明這些國家不重視消費維權,恰恰是因為,運行良好的執(zhí)法監(jiān)管和輿論監(jiān)督,已經形成了日常高效的消費權益保護機制,進入了天天都是3·15的良性循環(huán)。而我國,每年才有一個3·15。
也正因此,著力構建、完善常態(tài)化、長效性的消費監(jiān)管和維權機制,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向。如此,才能真正震懾一切消費侵權的違法經營者,才能變3·15-日之效為永久之功,使中國的消費者迎來天天都是3·15的“權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