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群
作為文學期刊編輯,閱覽編輯部郵箱稿件,選出可用稿件,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最近,在編輯部郵箱來稿中,看到一篇三萬多字的中篇小說,感到不錯,提給主編。主編閱后決定采用,于是,我便按照作品中的聯(lián)系電話,與作者聯(lián)系。作者爽快地答應三天后,將個人簡介、照片等發(fā)過來。三天后,不見作者發(fā)來,便給作者打電話,告知已關機。連續(xù)兩天,均是關機。因急于下稿,連忙又給作者郵箱發(fā)文催促,仍不見回復。頓時心生疑團———莫非是抄襲,心虛了?在網(wǎng)上輸入該作者署名,滿屏“文賊×××”之類的聲討檄文迎面撲來。面對眾人的嚴厲譴責,此公還振振有詞:“我也不想抄,可是收入低,總比貪污強點吧?!边€頗有“成就感”地宣稱自己每月抄300篇左右,月入稿費八千到一萬元。
這一次,文抄公怎么突然失聯(lián)了?筆者猜測,一篇三萬多字的中篇小說,稿費不菲。不像一般短文稿費百八十元,原作者再氣惱,也不會花費工夫討要說法。稿費不菲,原作者和編輯部豈能善罷甘休,完全可能將文抄公告上法庭。另外,編輯部擬用該稿,需作者提供本人照片,個人簡介,還要寫創(chuàng)作談。照片可以造假,簡介可以胡編,但三千字的創(chuàng)作談卻無處可抄,胡言亂語漏洞百出,豈不立刻露了馬腳?三千字文稿,寫起來也需動手動腦,哪里有抄襲輕松?該文抄公坦言,他抄襲文章,除了作者名,文章一字不改?!耙歉牧耍彩蔷庉嫺牡?。”看來,該文抄公是一老手,經(jīng)驗豐富,進退有方。
孔乙己竊書不算偷,抄襲幾篇文章當個文抄公,自然更坦然。筆者瀏覽了一下該文抄公的抄襲篇目,發(fā)現(xiàn)抄襲的文章,以心靈雞湯類散文、不痛不癢的時政議論文居多,還沒發(fā)現(xiàn)如投槍似匕首的雜文,沒見到筆者熟悉的那些雜文作者聲討該文抄公的檄文。什么原因?全國刊物、報紙林林總總,刊登的心靈雞湯類散文、時政議論文數(shù)不勝數(shù),雜文卻極少。文抄公都是混跡于文壇的高手,深諳此道,很清楚抄襲什么文章好發(fā)表,來錢快。雜文?玩去!靠抄襲雜文賺錢,如買彩票中大獎,概率幾乎為零,文抄公都不屑待見!文抄公不待見雜文,令雜文作者少了被抄襲的煩惱,實在是雜文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