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夜讀《論語》,被其中一則文字深深打動。文字不長,摘錄于后:“子路宿于石門。晨門問:‘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看門人的問話未必是想表達對孔子的敬意,說不定還有批評其迂腐的意思。但我從中卻看到了一種特別可貴的心性。
孔子在后世名聲很大,生前卻不得志。他出身于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三歲喪父,從小飽嘗人世的苦酸??鬃酉氘?dāng)官,最初卻老是做小吏。后來魯國內(nèi)亂,孔子流亡齊國,在齊國又遭人迫害。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早已回到魯國的孔子升為大司寇,攝相事,算是一生最得意的時候,但因為種種原因,在這把椅子上只坐了幾個月。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周游列國,收徒授課。然而,孔子特有個性:生命可以受挫,理想之火不熄。他課徒,其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教育他們管理國家,盡管他知道他的學(xué)生最后能做上公務(wù)員的肯定是少數(shù);他對統(tǒng)治者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施仁政,比如開放山澤、降賦稅等等,盡管那個時代多數(shù)統(tǒng)治者實施的往往是暴政。一句話,職場上的孔子是卑微的,精神上的孔子是超拔的。
在我看來,一個人敢為“不可為”,至少體現(xiàn)了如下價值。首先,它宣示著一種不屈的精神。行走在塵世,難免遭受風(fēng)雨泥濘,如果遇上一件事,就隨意判定其不可為,不做任何努力,我們的生命就會萎縮。相反,假若碰到事情,先不管可不可為,試一試再說,我們的靈魂就會有銳氣、有沖勁。
第二,它能使自己隨時處于進取的狀態(tài)。事情“可不可為”只是一種即時的感覺,有的事你覺得它“不可為”,可是通過努力真的做成了;有的事在一段時間不可為,但環(huán)境變化了,它又變得可為?;倚膯蕷獾娜擞肋h是“運氣”壞的,只有進取者才能享受成功女神的青睞。
第三,它可以讓生命不留遺憾。人都是渴望成功的,但成功到底躲在哪里,誰也不知道,敢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成功了,我們可以歡呼雀躍;失敗了,我們可以無怨無悔,至少,它能夠為下一次的出發(fā)避免泥潭。
一個人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能患得患失。得失這東西是說不清的,有的事你看似得到,實際上在失去;有的事你看似失去,實際上在得到。少些得失之慮,集中精力做好該做的事,我相信即使你錯過了春天的花朵,也不會錯過秋天的果實。
孔子未必是天才,但因為他的敢為“不可為”,他成了走進時間深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