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惠
【摘 要】 經濟法從誕生以來就一直飽受非議,其公私兼有的特性使得自身理論發(fā)展本來就不完善。加之法律規(guī)范文本中關于社會公共利益表述的混亂,經濟法理論制度發(fā)展更加雪上加霜。鑒于此,經濟法法益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觀點是否成立、對于不同社會公共利益的相似表述如何解釋和法益目標如何實現,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對我國經濟法法益保護的困境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實現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 經濟法 法益 社會公共利益
引 言
對經濟法法益的探討,有助于就這一問題在經濟法學界達成共識,深化對經濟法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同時有助于形成完善的經濟法理論。而且一個清晰的社會公共利益的法益結構,還可以有效規(guī)制政府的宏觀調控行為和市場規(guī)制行為。因此,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的角度看經濟法法益尤其是利益理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經濟法法益的提出
于法來說,法益是一個普適性的命題,所有的法都應該且必須保護特定利益,否則就不能成為法。經濟法作為新興法律部門必然有其要加以保護的法益,即在法治環(huán)境下經濟法所應保護的利益。經濟法的出現,正是因為傳統法律部門無法應對新型國家—社會—個人的利益結構才得以產生,由經濟法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有其必然性。民商法和行政法對社會公共利益利益都沒有進行直接的保護,正是這種缺陷產生了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為核心的第三法域下的經濟法。經濟法作為新興的法律部門產生的背景決定了其歷史使命就是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2 經濟法法益保護的困境
2.1 法律文本中社會公共利益的表述混亂 前后不統一。從目前經濟法法律文本表述看,主要使用了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概念,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屬于一項重大缺陷。公共利益、社會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這些詞語在沒有充分明確的含義的情況下,去指導實踐中具體方針的實施,這勢必會不可避免地造成法律實施的困擾。
2.2 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主體與歸屬主體混淆不清。每個部門法都有自己承認和保護的利益,其自身的任務就是協調好各種相互沖突的利益。但是部門法在協調利益沖突之前,必須明確了法益的主體。經濟法的法益主體有兩個層次:歸屬主體和代表主體。社會公眾是社會公共利益的歸屬主體,在一般情形下由政府來代表,但是特別情況也有必要由國家和非國家的公共機構來代表。比如社會公共利益中有的利益兼具私益和公益的雙重屬性,就有可能是靠國家、非國家公共機構和個體來代表和實現。如果法律規(guī)范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實踐中就會造成混亂。
2.3 經濟法責任制度的不完善。從目前看來,我國經濟法法律責任的可操作性不強。而且目前我國法院審理經濟案件主要適用民事責任,但是民事責任方式無法勝任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重任。因為,民事責任主要形式是損害賠償、賠禮道歉或恢復原狀,但是這些責任形式在面對比如壟斷案件、環(huán)境污染案件等大規(guī)模損害案件造成的損失時是微乎其微,不能起多大的作用。最有效的制裁方式是罰款、限制行為資格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但是這些措施屬于行政責任方式,只有行政機關能適用,法院無權采用。在現有的責任制度框架下,法院對經濟公益訴訟案件進行裁決將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3 經濟法法益實現的途徑
3.1 基于經濟憲政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首先,法律文本中對社會公共利益的表述盡量統一起來,各個部門法都要規(guī)范社會公共利益一詞的使用,盡可能避免同一部法律出現一詞使用含糊的現象。此外,經濟法對于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主體和歸屬主體要規(guī)定清楚。有了清晰的法益主體,經濟法才能協調好各種利益沖突,避免造成實踐中的混亂,從而保護自身維護的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其次,在立法時應盡可能避免將社會公共利益作為一個空泛的概念,成為適用機關的空白條款。需要注意的是,無論社會公共利益有多重要,與個人的權益相比,只是一種實現個人權利和自由的手段。因此,政府在基于社會公共利益介入經濟生活行使權力時,應該將公民的基本權利放在首要位置,通過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和實現,去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發(fā)展,這本就是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內容。
3.2 放寬原告資格 彌補經濟法的可訴性。原告享有了訴權,就能夠成為訴訟的正當當事人,這是發(fā)動司法程序的基本前提。我國應該借鑒國外有益的經驗,賦予公民個人、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原告資格。如賦予公民個人和社會團體反壟斷行為的訴權和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訴權。因為目前依據我國的《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guī)定,公民個人和單位只有舉報權和監(jiān)督權,而沒有直接賦予訴權。但是無論經濟壟斷、行政壟斷或者不正當競爭都會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損害,直接影響的是公民個人日常生活,涉及的是整體的經濟,屬于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應該賦予任何組織和個人對于壟斷、不正當競爭行為直接起訴權,加強其維權能力,使得經濟法可訴性提高,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3.3 完善經濟法的法律責任制度。我國對于經濟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形式很大程度上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行使責任形式重合。我國應該盡快建立起經濟法獨有的法律責任體系,使法院審判經濟類案件時,能引用經濟法獨有的法律責任,并且應授權法院或相關機構對違法行為直接作出處罰。對于傳統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方式不能包容的責任形式,可以考慮歸入經濟法責任中去,建立起完善的經濟法責任制度。
結束語
在現代市場經濟背景下,法益對于法來講應是一個普適性的概念,任何法律部門都得保護一定的利益。但是經濟法作為新興的法律部門,其法益理論體系并沒有很好地建立,加之其本身就遭人非議,基礎理論制度建設任重而道遠。經濟法作為直接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法益的現代性法,其產生背景和理念決定了它必須對社會公共利益加以保護,這也是法律社會化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魏昌東.中國經濟刑法法益追問與立法選擇[J].政法論壇,2016,34(06):156-165.
[2] 周增杰.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04):174-175.
[3] 馬小潔.經濟法法益研究[D].蘭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