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南, 徐 杰, 李 函, 邱秀娟, 喬立興
(1.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無錫分院 兒科, 江蘇 無錫, 214011;2.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 兒科, 江蘇 南京, 210009)
新生兒發(fā)生休克時,其病情危重、進展快,若不及時處理,會發(fā)生全身及多臟器血流灌注不足、呼吸循環(huán)衰竭,極易導致患兒死亡[1]。目前,臨床多采取新生兒休克評分法來判斷患兒是否發(fā)生休克狀態(tài),該方法簡單易行,但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國內外大量研究[2]報道,通過監(jiān)測新生兒血氧灌注指數(PI)值的變化,動態(tài)觀察新生兒外周血流狀況,有助于判斷新生兒休克癥狀嚴重程度及預后。本研究探討PI值在足月新生兒休克診斷中的臨床意義,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足月休克新生兒52例。納入標準[3]: 足月妊娠; 按新生兒休克評分≥5分; 均在出生后2 h內入院; 入選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 先天性心臟疾病患兒; 低體溫患兒; 資料不全患兒。按新生兒休克評分分為輕度休克組(5分,n=16)、中度休克組(6~8分,n=28)、重度休克組(9~10分,n=8)。其中輕度休克組男10例,女6例,胎齡38~41周,平均(39.2±1.1)周; 新生兒出生體質量2 500~3 900 g, 平均(3 067.1±104.2) g; 分娩方式: 剖宮產9例,陰道分娩7例。中度休克組男18例,女10例,胎齡38~40周,平均(39.3±1.2)周; 新生兒出生體質量2 500~3 950 g, 平均(3 087.2±99.6) g; 分娩方式: 剖宮產16例,陰道分娩12例。重度休克組男5例,女3例,胎齡38~42周,平均(39.4±1.3)周; 新生兒出生體質量2 500~3 990 g, 平均(3 125.2±101.7) g; 分娩方式: 剖宮產5例,陰道分娩3例。選取同期正常足月新生兒48例作為對照組,生命體征均正常,未合并其他疾病,其中男29例,女19例,胎齡38~40周,平均(39.1±0.9)周,新生兒出生體質量2 500~4 000 g, 平均(3 241.2±102.3) g; 分娩方式: 剖宮產29例,陰道分娩19例。2組新生兒的性別構成、胎齡、出生體質量、分娩方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新生兒入院后,均給予氣道清理、保暖等常規(guī)處理,并進行新生兒休克評分,評分≥5分時,需2名及以上高級職稱醫(yī)師進行復核,對足月新生兒休克發(fā)生原因進行分析。
在安靜狀態(tài)下,選用美國Masimo公司提供的Masimo Rainbow SET Radical-7脈搏血氧灌注儀(波長為940 nm), 將探頭與患兒右手掌相連,連續(xù)監(jiān)測6 s內的PI值,最后取平均值。休克新生兒在就診時進行PI值監(jiān)測,并根據新生兒休克診治指南[4], 合理進行抗休克治療,給予補充血容量、改善氧供及微循環(huán)等綜合治療,治療期間每2 h動態(tài)監(jiān)測1次PI值,并記錄出生后24 h、48 h的PI值。對照組新生兒均在出生時、24 h、48 h時進行PI值監(jiān)測,對各組PI值進行分析比較,并觀察其預后情況。
在52例新生兒休克中,主要以心源性休克為主,各組新生兒休克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新生兒休克原因
休克新生兒組出生時、出生后24 h、48 h的PI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2組新生兒出生時、24 h、48 h PI值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0.05。
出生后24 h,輕度、中度、重度組PI值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P<0.05); 出生后48 h, 各組PI值逐漸趨向穩(wěn)定,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且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休克新生兒PI值明顯下降,見表3。
表3 各組休克新生兒治療前后PI值比較
與就診時比較, *P<0.05; 與輕度休克組比較, #P<0.05;與中度休克組比較, △P<0.05。
經抗休克綜合治療后,輕度休克組死亡率略低于中度、重度休克組,但各組預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休克是新生兒期常見的急癥,是指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引起急性微循環(huán)功能不全綜合征,按發(fā)病病因分為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5-6]。Jiang MJ等[7]研究報道,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新生兒休克在診療過程中的PI值,可取得一定效果。PI是人體質量要的體征指標,可反映脈動血流情況,當脈動血流越大時,其脈動分量就越多,監(jiān)測到的PI值就越大。當發(fā)生新生兒休克時,小動脈搏動較弱, PI值降低,提示外周血流灌注不足。因此,動態(tài)監(jiān)測新生兒PI值,可早期發(fā)現(xiàn)新生兒各臟器血流灌注情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從而改善其預后。
本研究采用脈搏血氧監(jiān)測儀對休克狀態(tài)的足月兒和正常足月新生兒進行PI值監(jiān)測,結果顯示足月新生兒出生后不久發(fā)生休克時,其PI值明顯低于正常足月新生兒,與唐文平[8]報道結果相似。黃梅[9]前瞻性研究表明,對休克新生兒采取脈搏血氧監(jiān)測儀監(jiān)測PI值,并選取正常新生兒作對照組,結果顯示休克組新生兒出生時PI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因輕度休克新生兒的臨床癥狀不明顯,傳統(tǒng)新生兒休克評分的應用,易造成漏診。因此,及時監(jiān)測新生兒PI值,有助于臨床醫(yī)生早診斷、早治療。本研究顯示,隨著病情嚴重程度增加,休克新生兒的PI值逐漸下降,與彭永保[10]報道結果相似。由此說明,動態(tài)監(jiān)測新生兒PI值,有助于醫(yī)生對疾病嚴重程度的把握和處理。本研究經積極抗休克綜合治療24 h后,休克新生兒的PI值均有所升高,治療48 h后,休克新生兒的PI值逐漸趨于穩(wěn)定,各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預后均較好,與盧年芳[11]報道結果相似。黃杰[12]前瞻性研究表明,在新生兒休克診療中采取脈搏血氧監(jiān)測儀動態(tài)監(jiān)測PI值,結果表明經抗休克綜合治療24 h后,輕度、中度、重度休克新生兒的PI值較治療前均有所升高,但與正常足月新生兒的PI值比較仍有一定差異,治療48 h后,休克新生兒的PI進一步得到改善,并趨于穩(wěn)定。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動態(tài)監(jiān)測新生兒PI值,可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判斷。Takeyama K等[13]也認為, PI值可用于新生兒疾病嚴重程度的評價,并指出PI值低于1.24時,提示病情危重,并發(fā)癥較多,死亡率高。因此,通過連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測新生兒PI值,使臨床醫(yī)師及早對新生兒休克癥狀進行分析,并進行有效干預,有利于改善其預后。
脈搏血氧監(jiān)測儀的工作原理,是通過發(fā)射波長為940 nm的紅外線,可變光被搏動的動脈血吸收,恒定光被非動脈血吸收,可變光和恒定光比值即為PI值。PI值能反映動脈血流情況,在新生兒休克診療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PI值通過指脈波測得,可能會受外界光輻射、低體溫、電磁場、體位變動等因素影響。因此,監(jiān)測PI值時,可通過測試部位覆蓋遮光布、注意保暖、適當安撫等措施來減少上述因素對檢測結果的影響。
[1] 劉磊, 夏焙, 王娟, 等. 組織多普勒與脈沖多普勒成像評價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心肌做功指數的比較[J].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16, 32(2): 227-230.
[2] 劉一韡, 孫海偉, 鄒勤華, 等. 液體復蘇綜合療法對感染性休克療效研究[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 醫(yī)學版, 2015, 15(2): 111-112.
[3] 魯利群, 屈藝, 母得志. 晚期早產兒出生18月齡神經發(fā)育情況[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5, 30(5): 379-383.
[4] 葛許華, 賁曉明, 俞文亮, 等. 小兒、新生兒感染性休克血液動力學支持臨床實踐指南解讀: 新生兒感染性休克診治指南[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9, 22(24): 1780-1782.
[5] Lv Y, Jin Y, Yan Q, et al. The value of 64-slice spiral CT perfusion imaging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with argon-helium cryoablation[J]. Oncol Lett, 2016, 12(6): 4584-4588.
[6] 熊昕, 龍文飛, 林明, 等. 腹腔鏡手術中不同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水平對腦血流灌注的影響[J]. 醫(yī)學臨床研究, 2014, 13(8): 1626-1628, 1629.
[7] Jiang M J, Chu Z G, Xie QH, et al. Application of laser speckle perfusion imaging in predicting wound healing time of burn patients[J]. 中華燒傷雜志, 2016, 32(12): 721-724.
[8] 唐文平, 劉進, 邢強強, 等. 超聲測量羊水指數和宮頸管長度預測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分娩潛伏期的價值[J]. 現(xiàn)代婦產科進展, 2016, 25(3): 208-210.
[9] 黃梅, 韋丹. 圍生期窒息新生兒血氧灌注指數監(jiān)測的臨床價值[J]. 微循環(huán)學雜志, 2013, 23(3): 31-32.
[10] 彭永保, 周群, 鄭劍鋒, 等. 脈搏灌注變異指數預測剖宮產產婦硬膜外阻滯后發(fā)生低血壓的可行性[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6, 32(6): 964-966.
[11] 盧年芳, 鄭瑞強, 林華, 等. 脈搏灌注變異指數評價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狀態(tài)的前瞻性臨床研究[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15, 27(1): 17-21.
[12] 黃杰, 乾艾娜, 甘斌, 等. 血氧灌注指數監(jiān)測在新生兒休克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16, 31(1): 46-48.
[13] Takeyama K, Suzuki Y, Yoshikawa M, et al. Is the Perfusion Index Useful in Early Detection of High Spinal Subarachnoid Block during Cesarean Section[J]. Tokai J Exp Clin Med, 2016, 41(4): 19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