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武西奇
當下,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與信息化深入發(fā)展,世界早已變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地球村”。由此可見,只有擁抱開放才能互利共贏。40年的開放實踐早已讓國人明白,外國的月亮未必有中國的圓。尤其在充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當下,鞋到底合不合腳,穿著的人心里最清楚。
在剛剛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題為《開放共創(chuàng)繁榮 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向世界宣布中國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展示中國愿與各國合作共贏的堅定決心。
時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這一宣示,向全世界傳遞了鮮明信號:中國的開放姿態(tài)更加主動,中國的開放決心更加堅定,中國的開放誠意更加十足。
封閉必然落后,我們有沉痛教訓。翻開中國近代史可知,清朝統(tǒng)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經(jīng)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導致中國的整體國力及發(fā)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把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非但沒有換來太平,反而備受西方列強欺辱。在堅船利炮的進攻下,一步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開放帶來進步,我們有實踐證明。40年來,中國經(jīng)濟實力明顯增強,已經(jīng)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第一大工業(yè)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對世界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率多年超過30%;中國國際地位穩(wěn)步提高,從共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贏”伙伴關系的主張,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再到倡議“一帶一路”的宏偉構想等等,不僅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方案,而且引起了國際社會廣泛共鳴和積極支持。
當下,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與信息化深入發(fā)展,世界早已變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地球村”。由此可見,只有擁抱開放才能互利共贏。否則,逆時代潮流搞貿易單邊主義,開歷史倒車搞投資保護主義,其結果必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后退?如何抉擇,的確考驗著執(zhí)政黨智慧以及研判形勢能力。
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舉措接連出臺,擴大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十九大報告同樣強調,要“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擴大電信、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等領域開放,下調汽車、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這充分表明,中國正按既定時間表、路線圖自主開放,并不會因外界的壓力和干擾而改變開放的力度。
當然,開放可以帶來諸多機遇,同時也面臨著風險與挑戰(zhàn)。或許有人心存這樣的擔憂,中國的大門一旦大開,勢必給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涌入提供了方便。長此以往,會不會增加“和平演變”的風險,會不會對社會主義政權構成挑戰(zhàn)?實事求是地講,風險和挑戰(zhàn)在所難免,但過于擔憂也沒有必要。畢竟,40年的開放實踐早已讓國人明白,外國的月亮未必有中國的圓。尤其在充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當下,鞋到底合不合腳,穿著的人心里最清楚。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習近平主席的鏗鏘表態(tài),既展示了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也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自信。有這樣的底氣,我們就有理由期待,擴大開放必將助推中國經(jīng)濟實現(xiàn)又好又快發(fā)展,必將給中國人民帶來更多更大實惠。有這樣的胸懷,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隨著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主動擴大進口等相繼實施,中國的開放成果必將惠及更多的國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