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林
本工程位于海南省三亞市迎賓路,地下2層,地上裙房部分為5層,主樓部分為26層,總建筑面積54000m2,高度99.60m,為框架剪力墻結構??拐鹪O防烈度為Ⅵ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基本風壓Wo=1.05kN/m2(本工程基礎設計由風荷載控制)。擬建場地從上至下分別為:人工填土:①粉質粘土;②砂礫;③粉質粘土;④砂礫;⑤粉質粘土;⑥砂礫;⑦粉質粘土;⑧砂礫;⑨粘土;⑩粗砂;?粉質粘土;?砂礫;?粉質粘土;?砂礫;?粉質粘土;?強風化巖;?中風化巖。強風化巖位于基底約70m,地下水位常年較高,抗浮設計水位位于室外地面2m。由于地質條件比較復雜,故需進行綜合考慮地基基礎設計方案,滿足既安全又經(jīng)濟的要求。
通過對上部結構進行分析計算,主樓部分由于層數(shù)多且抗震墻基本布置在主樓部分,導致基底壓應力遠超過地基承載力允許值(除非筏板向四周擴展得很大)。而裙樓部分對地基產生的壓應力亦達到210kPa。由于本工程地下室與大面積的地下商業(yè)街銜接成為一個整體,地基承載力經(jīng)過修正后的承載力亦無法滿足裙房部分不設樁的條件,另外由于裙房面積相對來說比較大,為了控制主樓與裙房之間的不均勻沉降,考慮到樁的存在對減少樁筏基礎的沉降有明顯效果,并使建筑物的整體橫向傾斜大大改善,使建筑物均勻沉降,故最終選定樁筏基礎。
根據(jù)現(xiàn)行規(guī)范《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的規(guī)定,在適當加大樁間距,減少樁數(shù),充分發(fā)揮筏板底的地基承載力是可行的,決定在基礎設計過程中考慮樁土共同作用,讓樁間土承擔一部分上部結構荷載。樁間土承擔上部結構荷載的比例根據(jù)相關文獻,高層建筑樁箱(筏)基礎在常規(guī)設計條件下,樁間土仍分擔上部荷載,樁間土地基反力略呈馬鞍形。在建筑物竣工時,箱(筏)底板可分擔小于26%的上部總荷載。在進行樁筏基礎設計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單樁反力值大于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不滿足設計規(guī)范的情況,很多情況下設計人員習慣增加樁數(shù),當原有樁的單樁豎向反力遠遠大于1.2Ra,即1.2倍單樁豎向荷載承載力特征值時,增加樁數(shù)會比較合適,反之,這樣處理會造成浪費,不經(jīng)濟。其實,當原有樁的單樁豎向反力不是遠大于1.2Ra,我們可以通過適當調整樁筏部分的基底反力系數(shù)K值,以達到相應增加地基土所承擔的反力,但又不超過地基土的承載力,從而降低樁端反力,達到使單樁反力值小于單樁承載力的目的,而不必用增加樁數(shù)來實現(xiàn)。一般而言,地基土所承擔的上部荷載值大概占10%左右為宜,此條與現(xiàn)行樁基礎設計規(guī)范5.2.5條文說明的分析數(shù)據(jù)一致,故在本工程中我們采用后者進行控制設計。
通常的布樁方式,是按《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表3.3.3的要求布置,對于樁筏基礎,為避免筏板沖切問題,一般盡量把樁布置在混凝土墻的正下方,對于樁承臺基礎,在滿足單樁承載力的條件下,樁的布置盡量合理。在傳統(tǒng)的樁筏基礎設計中,主要采用等樁徑等樁長等樁距布置。然而對本工程而言,由于上部荷載的不均勻性及受場地限制,若采用均勻布樁將導致結構重心與基礎形心距離遠大于規(guī)范要求,同時也會使一些樁未能充分發(fā)揮作用,導致筏板出現(xiàn)較大的不均勻沉降??紤]到主樓和裙房的荷載差異性,為了便于調整樁的樁徑和長度,故選用當前建筑工程中大量使用的灌注樁。
為了使基礎受力更加合理,沉降更加均勻,本工程采用目前比較時興的變剛度調平的設計理論進行設計。這種理論的樁位布置方式大體有如下幾種:等樁徑等樁長不等樁距,不等樁徑等樁長等樁距,不等樁徑等樁長不等樁距,樁徑樁長樁距均不等。針對本工程結構構件的布置和受力特點,決定采用樁長、樁距不等方式進行布樁。主樓部分選用較密的樁長41m、直徑800mm的混凝土灌注樁,承載力特征值為4000kN;裙房部分選用樁長25m、直徑800的混凝土灌注樁,承載力特征值為2400kN。設計中通過不斷調整樁距及樁的承載力,以達到筏板形心與上部結構重心基本重合的目的。
在試樁階段,本工程經(jīng)過靜載荷試驗,在單樁達到極限承載力時,樁的沉降值在34~50mm之間。本工程在不考慮樁土共同作用、采用地質資料自動反算的基床反力系數(shù)和樁豎向剛度時,沉降計算結果非常大,遠偏離實際試樁結果,明顯不具備合理性。當采用考慮樁土共同作用,根據(jù)沉降計算結果再不斷調整基床反力系數(shù)和樁豎向剛度,使最終的模型計算沉降值與試樁結果趨近一致。
本工程為布置暗梁的平板樁筏基礎,筏板厚度主要受控于樁對筏板和剪力墻核心內筒、框架柱對基礎底板的沖切兩大因素控制。經(jīng)核算,主樓下核心筒區(qū)域筏板厚度取2000mm,主樓范圍內其它部位板厚取1200mm,裙房部分筏板厚度取600mm,在柱下集中布樁部位增設樁基承臺,經(jīng)計算筏板均滿足抗沖切要求。
(1)基礎布置盡量在墻下或者柱下集中布樁,以便更好的控制筏板的厚度。
(2)盡量使筏板形心與上部結構重心基本重合,本工程主要控制主樓的筏板形心與上部結構重心基本重合,基礎樁位布置見圖1。
圖1
(3)地基計算時,按柱底(墻底)內力布樁,選擇考慮樁土共同作用,設置基床反力系數(shù)和樁的豎向剛度值,計算模型,查看沉降值和樁、土分別承擔的荷載比例。依據(jù)工程實際的試樁結果,通過反復調整兩種樁的布置、單樁的豎向剛度值和基床反力系數(shù)k值,在滿足單樁承載能力的條件下,使工程樁沉降值與試樁沉降基本吻合,且滿足地基土所承擔的上部荷載值大概占10%左右,計算得41m長工程樁數(shù)量為352根,25m長工程樁數(shù)量為649根。當?shù)鼗嬎悴豢紤]土分擔荷載時,計算得41m長工程樁數(shù)量為392根,25m長工程樁數(shù)量為707根。
表1
由此可見,考慮樁土共同作用后,沉降計算值與工程試驗情況更接近時,因為考慮了土的承載能力,比不考慮土承載能力的樁數(shù)減少了約10%。
本工程通過適當考慮樁土共同承擔上部結構荷載,使得基礎工程造價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工程設計過程中有兩點未能突破現(xiàn)行規(guī)范的約束,留下了遺憾:
(1)在現(xiàn)行規(guī)范的許可下,土體分擔的上部荷載只能取到10%左右,而根據(jù)有關專家的研究結果,在建筑物完工時可分擔小于上部總荷載的26%。
(2)依據(jù)現(xiàn)行高層建筑沉降理論分析和沉降實測數(shù)據(jù),目前一般樁筏基礎中減少樁數(shù)大有潛力可挖,樁數(shù)可以減少,而且應該減少。一般可減少10~15%,這一部分沒有必要的安全儲備未能轉化為對工程成本的節(jié)約。
[1]董建國,趙溪宏.高層建筑地基基礎.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2]朱炳寅.建筑地基基礎設計方法及實例分析.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3]《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4]劉金波,黃強.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理解與應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5]陽吉寶.高層建筑樁筏和樁箱基礎的優(yōu)化設計.工程勘察,1996(1):23~24.
[6]筏式和箱式承臺彎矩的計算.巖土工程學報,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