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000)浙江省溫州市繡山中學 徐 諾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三國演義》是一部大書,更是一個瑰麗的傳奇。一部始于詩,終于詞的千古巨著。今兮,那個風起云涌、波瀾迭起的年代已成千古往事,然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卻回蕩著幾多鎏金故事。
今惜,在歷史的沉淀之下,唇齒流轉之間,光陰恍惚飛漱其間。歲月如斯,我們又該如何篤定地堅守自己?少年英雄,凌風巍巍于絕之上。究竟又該如何萃取這時光的凝華所在?
惜三國英雄,又如品味三國的酒時苦時甜,有潤有澀,似厚似薄。憂苦時啜之,狂喜時飲之,悲壯時喝之。長歌當酒,風雨入袖,飲一樽還酹江月。今兮,筆者斗膽與君共飲三樽美酒佳釀,聊惜三國的傳奇人物。
桂花酒優(yōu)雅柔和,清香縹緲。婉如一葉扁舟,風流無數,卻無根無萍。若以桂花酒比擬一人,莫過于楊德祖,楊修了。提起楊修,恐怕最出名的要數“楊修之死”了。
人說楊修之死,死于楊修自身的不識時務,屢犯曹操大忌。然,筆者看來,楊修確因恃才放曠被殺,但客觀上,死于曹操之手,卻與曹操的品性必不可分。曹操,其實暗藏一顆帝王之心。何為帝王之心?乃不可測。以《三國演義》而論,能稱上有帝王之心的人,不過劉備、孫權、曹操等寥寥數人??墒?,以孔明、奉孝、公瑾等人之才智,當真無法揣摩帝王之心嗎?非也。他們皆有大智若愚之胸襟,但重在看破不道破。然楊修卻未能到達這一境界。因而,同為魏國一大謀臣,郭奉孝一死,曹操以淚洗面;而聰慧過人的楊德祖僅幾句皮毛之言,卻惹來殺人之禍。又,同為天下奇才,云長屢不受操之好意,甚至冒犯曹操,卻能全身而退;而楊德祖僅幾句沖撞之言,卻使得曹操殺心決意。皆因曹操的帝王之心在權衡利弊,寧可舍楊修而震其帝王之威。
看此楊修,有何不令人心生痛惜,只嘆天妒英才。楊修與我們又何嘗不相似呢?同樣的年輕氣盛,同樣的朝氣蓬勃,甚至同樣的口無遮攔。楊修本沒有錯,更不至于以死抵罪。他只不過以一種高調姿態(tài)去點破曹操設下的難題,恪盡職守地去為曹植排憂解難罷了。非他負曹操,是曹操負他。然,命運就是如此,他甚至往往以一種啼笑皆非的方式掐住你的喉嚨。與其糾結于此,與其為了眼前的考試、學習、生活失利便頹廢于原地,還不如放下過去,展望未來。反觀前者,才是真正的死于命運的腳下。楊修雖然慘然歸天,卻名聲猶存,時隔千年,仍然有人記得那往事——
楊修死后,曹操亦有悔意,甚至命人“厚葬之”。綜觀魏國的謀士,忤逆曹操而死的亦有荀彧,詆辱曹操而死者亦有邇正平。但其二者即死,曹操痛雖痛矣,未有悔意。唯有楊修死后,反而令曹操心生悔意。也正是曹操的悔意,更增添了楊修之死的悲愴。一抔黃土一樽黃酒祭故人,楊修,恰如這一杯不甚濃郁卻遺有清幽雅香的桂花酒,人去了,卻似乎又能使人淡淡地懷想,懷想他鋒芒畢露的睿智和恃才放曠的風流。
青梅酒味道酸甜,醇厚之中卻又有絲絲苦楚。仿佛豪邁之氣蕩然于心,宛若這青梅煮酒時分的英雄滔滔之氣,苦與愁又濃情壯烈的溶于酒中。何人歡喜,何人幽幽?論這青梅酒,不由得聯(lián)想到那位曾以一人之功力,挽盡狂瀾的蜀將姜維了。
怕是生不逢時吧,姜維真正開始他輝煌的黃金時代時,卻是蜀國由盛而衰之時,隨即而來的便是各路耳熟能詳的將領謀臣悠悠長辭。托孤之志留戀在先主的執(zhí)念之中;忠貞盡瘁最終亦定格在了武侯淚眼婆娑的眼眸之中;惜哉,桃園之義氣,今兮俱往矣。蜀國再無強將,漢道終臨末途。重擔仿佛從天而降,突然就壓在了尚且青絲猶存的姜維身上。
三國中,文能安國、武能定邦的奇才將士輩出,陸遜、鄧艾等大將皆是,但他們哪一個不是身邊人才濟濟,集智集力博采眾長。而姜維的身邊,能拿得出手的實在寥寥,能在這樣困乏的境況下卻屢建奇功,足見其智;蜀降,卻又能說服鐘會欲東山再起,又見其忠。
人言姜維如蠶死絲盡、炬灰淚干??创私s,不由得心生一種酸澀之感,仿佛壯志豪情難言一盡,蕩然于懷、恢廓一場。人說走投無路怕就是形容這樣的情景吧,就如這酸苦的青梅一般。其實,生活亦如此,雖不及生死誅殺的地步。但所面臨的挑戰(zhàn)也不容小窺,處處的困難背后仍是磨難。何嘗不如姜維所面臨的場景,血戰(zhàn)劍閣,不過是一場洋洋灑灑的期中考;揮淚戎場,亦不過是學業(yè)、生活上的一粒絆腳石而已。然而相比之下,我們亦未及萬念俱灰之地。想千古縱橫,哪怕背水一戰(zhàn),仍然有人不斷抗爭于困境;哪怕英雄折腰,也要重于泰山。相比之下,我們所挑戰(zhàn)的實在是輕如“鴻毛”。即使所謂的“絕境”,也不過是成績單上的一絲悔恨罷了。
又有何人可知,姜維在最后被困于眾軍之中又有所想呢?也許是天命吧!《三國演義》一書,虛虛實實,分分合合,皆天命也。惜龐統(tǒng)死于亂箭,天命也;臥龍逝于病榻,天命也;云長兵敗麥城,天命也。然姜維之死,真切地使人感受到了一種英雄末路的無助、憤慨、凄惶。悲哉,姜維仿佛螳螂當車一般,在最后的關頭他所拼搏的并非是一望無際的大魏兵馬,而是滾滾駛來的歷史車轍。明知江郎才盡,卻仍憑借這一腔熱血無怨無悔地投身于大蜀之中。他才是真正的身雖死而名猶存之人,他才是真正的歷史贏家。
今兮,今惜。大將姜維到頭不過一縷亡魂幽幽,留下一樽青梅酒,余香繞梁。亦不知在追悼,還是仍舊在無休無止地論著英雄舊事。更應了那句蕩氣回腸之語: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所以,伯約之后,漢道末也。嗟夫,反觀今日,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如一抹煙塵,消散得無影無蹤。哪能比得上姜維為之奮斗40余年的盡瘁執(zhí)念,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為青春咬牙搏殺一把?
人說三國全書不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句話了了。此話不錯,三國以漢而始、以晉為終。談晉朝,先想三人:司馬懿、司馬師與司馬昭,此三者為父子矣??v觀司馬懿的一生,幾乎貫穿了整個三國,以驚濤駭浪來形容綽綽有余。他的這一輩子實在太過波瀾,有著默默無聞,亦有風云迭起。到頭來,值耄耋蒼蒼之年,卻不過撒手一去,反而自在。
三國是一場大戲,煩愁零落的夢幻。司馬懿無疑是成了最后的“漁翁”,但是這其中的愁苦與酣暢又有幾人能懂。
司馬懿是一個“大智”之人,他不同于楊修的恃才放曠,反而是一個極為內斂與隱忍之人。說司馬懿之“智”,其實也可作為一“忍”字、一“知”字、一“志”字。
說其“忍”字,其實是最為明顯與最表面的。司馬懿與曹家倒是有著極深的淵源,不但侍奉三代曹家人,而且都身居極為重要的位置。但即使如此,打曹操以來,曹家對這個“好友”的懷疑就一刻沒有停過,甚至在曹操死時,還吩咐其子曹丕說,司馬懿乃睥睨之人,可利用,但萬不可重任。無論是曹操的暗夜刺殺,還是曹睿的貶其重權,亦是諸葛亮的巾幗、女衣之辱,在司馬懿看來,都不過如此。仍然安然自若,坦然面對。至于最著名的一次“忍”,莫過于曹爽的叩門暗察了。司馬懿以高超的演技,成功讓曹爽認為自己已經半步于黃泉,從而大大放松警惕,為自己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去贏得這場兵權之爭。仲達之“忍”,非茍且、非忍氣吞聲,而是一種謀略與胸懷。也正是由于他這樣一種不逞一時之快的性格和沉穩(wěn)的處世之態(tài),才使司馬懿能步步為營地走到三國最后。
然,司馬懿更有一“知”字,這個“知”表示知己知彼,表示知人知心,更表示一種眼界、格局。在三國這場大戲中,他知道自己身處何方,知道自己的價值與意義,更知人心的險惡。不同于楊修的放蕩不羈,司馬懿甚至能完全藏匿自己的才華。他亦知人心,也能一眼就看透曹操的內心。但同時又能以忍持戒,一次次化險為夷,以至于成了曹操身邊唯一一個心存殺心,卻無可下手的重臣。曹操也是個知人之人,他知道司馬懿與自己身邊的其他心腹并不一樣,所以也從未有一日將他當作自己的腹地之人相待??赡苓@也是種悲哀吧,君臣隔閡便在互相的猜忌中得以呈現(xiàn)。司馬懿亦知政治千秋,從不爭奪功績??梢赃@么講,“知”字給予了司馬懿得以立足于曹家的根本。
但是,空有外表。司馬懿最為核心的便是其“志”。曹操煮酒以論英雄,以劉備和自己為天下英雄。但是曹操在這里,恐怕還落下一個人,便是司馬懿。何為英雄?心有天下,胸懷韜略,不掛紅塵凡事之唇舌間者,英雄也。司馬懿的眼界極為寬廣,想到自己的兒子、孫子甚至后世。
他在博弈,而巧妙之處在于謀篇布局有自己操手。又何不說司馬仲達所博的是天下的沉浮。能將智慧與言行如此巧妙地配合的人實在不多。試看當今社會,其節(jié)奏之快既令人欣慰,又令人擔憂。觀司馬懿之智慧,注重一種格局和積淀?!度龂萘x》一書便是最好的佐證,為何三國紛爭多年,卻被這么一個“晉”字所取代?大智,看似輕易,實則不簡單。司馬懿之所以有作為,恐怕勝在一種無論何時何地都泰然自若的心境了吧,而這樣的心境卻是身處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我們最缺少的。以身邊的校園生活為例,人與人之間的忍耐與寬容仿佛始終保持在最低的位置。常常見同學之間哪怕一點兒的摩擦與紛爭,就睚眥必報。輕則不過謾罵數語,重則甚至拳腳相持。
曾幾何時,我們仿佛早已迷失在了漫漫的長征路上,初心早已變了質。彳亍之間,是否還能想起自己的初衷所在;彷徨之間,是否還能聽見當年的吶喊余音。司馬懿自始至終仍堅守著那一份本心,他質疑過、迷茫過,卻從未放棄過。
飲罷三樽酒,檣櫓灰飛煙滅,一切如幻影般消散于滾滾紅塵中。
但這都不重要了,我們所知道的,就是連晉朝都已經成了地上的一抔黃土。人說歷史的車輪是可以摧殘萬物的,此言恐怕斷章取義。歷史確實能磨滅太多,但真正令人可貴的品質卻依舊留存于世。歷史亦有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亦有不可阻礙的發(fā)展定理,而我們所能做的,更多是堅守自己的信念、稟賦與底線,不拘于凡俗,不畏于命運,不懼于艱險。那一切的一切已經幻滅,往事終成歷史。但歷史所積淀的正是我們處世的精華信條。如那繁星般,即使無法企及,但我們卻依舊能感受到縷縷星芒閃耀。
末了,再摘《三國演義》結筆詞中的一句奮發(fā)感慨: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道茫茫不可論。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空惜英雄。
今兮,今惜,一樽還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