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民
自“獨角獸”在2013年概念提出后,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的概念。中國“獨角獸”公司大約為120?131家,總估值為3萬億人民幣+,區(qū)域主要分布于“北上杭深”;行業(yè)主要分布于互聯網服務和電子商務;創(chuàng)業(yè)平均時間為5?6年。在“獨角獸”的總數量和總市值格局上,中、美形成了全球雙寡頭形勢。
西方神話傳說中的獨角獸,形如白馬,額前有一螺旋角。無獨有偶,獨角獸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也同樣存在。先秦古籍《山海經》記載了一個叫做“?疏”的東方獨角獸,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疏為“角馬”。由此,獨角獸屬于全世界的神話。
本來,和其他神獸一樣,獨角獸早就被封凍在神話的天堂中,但在2013年,一個叫做Aileen Lee的人卻喚醒了它。Aileen Lee是種子輪基金Cowboy Ventures的創(chuàng)始人,他首次在華爾街對高速成長的新公司冠以了“獨角獸”的概念。
和提出“黑天鵝”、“灰犀?!钡雀拍钜粯樱绹祟H喜歡用某些動物來詮釋經濟或者公司現象。這一次,“獨角獸”也不例外。按照Aileen Lee的提法,“獨角獸”指導的是,那些具有發(fā)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資者追求的目標等屬性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而衡量一個公司是否成為“獨角獸”的標準大致有兩條:一、成立不超過10年,接受過私募投資的初創(chuàng)公司;二、公司的估值超過10億美元。其中,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公司又被稱為“超級獨角獸”。
“獨角獸”的重大價值是,憑借其獨有的核心技術或者顛覆性的商業(yè)模式,在稍短的公司發(fā)展過程中,率先深入挖掘新經濟中的巨大機遇。也因此,在獨角獸進入后半程發(fā)力的時候,往往通過IPO、大資本融資,可能會迅速發(fā)展成為一國的新興產業(yè)的龍頭,對全球的科技、商業(yè)發(fā)生巨大影響。因此,“獨角獸”現在已經成為各國積極發(fā)掘、培育的對象。
在中國,進入2018年后,交易所、證監(jiān)會接連表態(tài)支持“獨角獸”上市,引發(fā)了市場熱度。盡管,就“獨角獸”具體扶持上市的具體規(guī)則還沒有出臺,但改革現有制度桎梏,支持新經濟發(fā)展和科技“獨角獸”上市的大方向已經明確。今年3月,僅用了36天就是順利過會的富士康,掀開了中國“獨角獸”上市的序幕,也由此,“獨角獸”正式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的又一個類別概念。
關于“獨角獸”上市公司的來源,首先是此前去海外上市的中國“獨角獸”公司,它們可以通過三種方式選擇回歸A股:一是等待國內進行中國存托憑證(CDR,Chinese Depository Receipts)試點,以跨越現有制度障礙等問題,保證原有公司的框架和股東不發(fā)生改變;二是在上市的當地退市,通過IPO的方式回歸A股;三是通過借殼的方式回歸A股,如:360的回歸模式。其次是在國內迄今還沒有上市的“獨角獸”公司,在目前政策的保駕護航之下,相對來說,上市將更快速、便捷。
接下來的問題是:擬上市的準“獨角獸”公司,到底有多少稱得上是真正的“獨角獸”?這些公司群體,到底處于什么狀態(tài)?和全球部分國家相比,中國的“獨角獸”群體,處于什么競爭水平?
中國“獨角獸”群像
在全球,從2015年開始,最早、最具權威研究“獨角獸”公司的機構主要為Fortune、Visual Capitalist、CB Insights、TechCrunch等四家美國研究機構。由于四家研究機構尚未公布其2017年報告,僅在2016年的報告中,分別給出這樣的結論:估值在10億美元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為173家、金融科技行業(yè)估值在10億美元的企業(yè)為27家、初創(chuàng)型企業(yè),在私有市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為183家、創(chuàng)辦不超過十年的美國軟件公司,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為205家。
在中國,直到2017年至今,才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暨長城戰(zhàn)略咨詢、德勤與投中信息、胡潤研究院、安信證券研究中心推出了各自對“獨角獸”公司的研究報告,進入2018年,又增加了華略智庫暨上海城市創(chuàng)新經濟研究中心和布施鳥智能科技的報告。因此,從研究機構的重視角度而言,對“獨角獸”的專業(yè)研究,中國比美國晚了2年。
這些研究報告中,相對具參考價值的是科技部火炬中心暨長城戰(zhàn)略咨詢、胡潤研究院于2017發(fā)布的兩份報告—前者名為《2016中國獨角獸企業(yè)發(fā)展報告(以下簡稱“2016獨角獸報告”)》;后者名為《2017胡潤大中華區(qū)獨角獸指數(以下簡稱“2017胡潤版”)》,它們皆聚焦、挖掘了中國尚未上市的“獨角獸”公司群體特征(本文研究,截止2018年3月20日)。
認定標準:10 億美元?!?016獨角獸報告》對中國版“獨角獸”公司的認定,提出了一個五項標準。分別為(1)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yè);(2)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2006年及之后成立);(3)獲得過私募投資,且尚未上市;(4)符合條件(1)、(2)、(3),且企業(yè)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稱為獨角獸;(5)符合條件(1)、(2)、(3),且企業(yè)估值超過 100 億美元的稱為超級獨角獸。這一標準和前述四家美國研究機構的認定標準一致。后續(xù)的《2017胡潤版》也在原則上遵循了這一國際認定通則。這意味著,一旦被確定下的中國“獨角獸”公司,可以和世界各國“獨角獸”公司進行相關比對。
總估值:3萬億人民幣?!?017胡潤版》認定的中國“獨角獸”公司為120家,總估值為3萬億人民幣,而此前的《2016獨角獸報告》認定中國“獨角獸”公司則為131家,總估值為4876億美元,合人民幣為3萬億+。因此,無論是數量、總估值,兩份報告結論基本趨同。
從榜單角度,《2017胡潤版》中排前7家“獨角獸”公司的分別是螞蟻金服、滴滴出行、小米、新美大(新美大并列第3)、今日頭條、寧德時代,陸金所(寧德時代,陸金所并列第5),總估值為14000億人民幣?!?016獨角獸報告》排前7名的分別是螞蟻金服、小米、阿里云、滴滴快的(滴滴出行)、陸金所、美團點評(新美大)、大疆創(chuàng)新,總估值為2404億美元(合15000人民幣+)。
兩份報告共同是:名位上,螞蟻金服排名第一,小米進入三甲,滴滴出行、新美大、陸金所都在其列。
兩份報告不同的是:對阿里云、今日頭條、寧德時代、大疆創(chuàng)新的估值上,兩份報告上有出入。關于阿里云,《2017胡潤版》沒有將其計入,而關于大疆創(chuàng)新這恰好在其第8名的序列中;關于今日頭條、寧德時代,在《2016獨角獸報告》分別位于第8、第26名之列。
總體而言,除了估值口徑不同、計算的時段差異,導致總體估值差異之外,中國的“獨角獸”公司基本被納入了兩份報告的序列中。
區(qū)域分布:北京區(qū)域為冠。一直以來,從城市規(guī)模、經濟發(fā)達程度,在中國有“北上廣深”的說法,這一說法不僅是按照讀音方便排序,實際上也是四大城市的排序。但是,從中國獨角獸的區(qū)域分布結果來看,“北上廣深”的結構被重組:廣州不再,而杭州“闖入”,四大城市的名稱成為“北上杭深”,而作為“闖入者”的杭州在一些指標上,甚至超越上海。
根據《2017胡潤版》,從“獨角獸”公司數量(家)劃分,北京以54家排名區(qū)域第一,其次是上海28家、杭州13家、深圳10家,而廣州僅為3家;從“獨角獸”公司數量占比劃分,北京幾近占了一半,為占總量的45%,其次為上海23%、杭州11%、深圳8%,廣州3%;從“獨角獸”公司估值合計及估值占比劃分,第一仍然是北京,兩項數據分別是13750億人民幣、47%,而杭州則超越上海排名第二,其兩項數據分別為5420、19%,而上海、深圳在排在第3、4位,相對而言,廣州的地位則顯得尷尬。對于這一結論,此前的《2016獨角獸報告》和《2017胡潤版》基本一致。
再比較一下“獨角獸”公司在“北上杭深”的類別差異(整體特征見下文“行業(yè)分布:核心為互聯網+模式”)。
北京區(qū)域的“獨角獸”公司引領新行業(yè)、新模式、新技術。北京區(qū)域的 “獨角獸”公司受惠于北京市良好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生態(tài),新的模式、新的技術、新的業(yè)態(tài)都可以在北京迅速萌芽、發(fā)展。該區(qū)域區(qū)域的分布在電子商務、文化娛樂、云服務、大健康、智能硬件等 17 個行業(yè)領域,成為了引領中國“獨角獸”的新行業(yè)、新模式的高地。
上海區(qū)域的“獨角獸”公司中有 60%為“互聯網+”企業(yè),主要分布在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教育、文化娛樂等 10個行業(yè)。上海區(qū)域的“獨角獸”行業(yè)特征,反映了上海區(qū)域順應互聯網從“消費互聯網”進入到“產業(yè)互聯網”發(fā)展趨勢。
杭州區(qū)域的“獨角獸”公司以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為主,另外有一半圍繞阿里生態(tài)圈展開,如包括螞蟻金服、阿里云、口碑、淘票票和釘釘等五家企業(yè)。
深圳區(qū)域的“獨角獸”公司有42%為技術驅動型。包括大疆創(chuàng)新、碳云智能、優(yōu)必選科技、騰訊云、大疆創(chuàng)新和柔宇科技,它們分布在大健康、人工智能、云服務和智能硬件四個行業(yè)中。這些技術型企業(yè)總估值 183 億美元,占深圳市獨角獸企業(yè)總估值的47%。
行業(yè)分布:核心為互聯網+模式。在行業(yè)分布上,根據《2016獨角獸報告》,占比相當于或超過10%的領域分別為電子商務21.37%、互聯網金融12.3%、文化娛樂12.2%、交通出行10%,而《2017胡潤版》占比相當于或超過10%的領域分別為:互聯網服務和電子商務并列第一,同為18%、其次是互聯網金融14%,文化娛樂和汽車交通同為8%。
但是,在行業(yè)估值上,根據《2017胡潤版》,列第一的是互聯網金融,為7190億人民幣,其次是汽車交通,為5570億人民幣,再是互聯網服務,為4700億人民幣。三者合計占總體估值比率達到59%。因此,中國“獨角獸”公司有著明確的互聯網屬性特征。
再就互聯網服務模式的“獨角獸”公司進一步細分,其中72%的公司屬于本地生活類、9%屬于旅游服務類、8%屬于在線教育類、5%屬于社交網絡類以及企業(yè)服務類。因此,有著互聯網屬性的中國“獨角獸”公司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有著民眾基礎流量的民生行業(yè)。
創(chuàng)業(yè)時間:5?6年。按照對“獨角獸”公司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的這一國際標準的經營存續(xù)的的時間認定,《2017胡潤版》顯示,中國120家“獨角獸”公司平均成立只有6年,其中,成立不足3年的有15家、智能芯片企業(yè)寒武紀科技成立僅1年,是最年輕的“獨角獸”公司。成立5?6年的獨角獸企業(yè)占比最高達35%,合計42家。由此可見,中國“獨角獸”公司比國際認定的發(fā)展速度更為迅捷。
“獨角獸”,中美格局
自“獨角獸”在2013年概念提出后,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的概念。各國對于“獨角獸”公司的數量、質量都尤為關注,從某種意義上,“獨角獸”的相關指標,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的創(chuàng)新速度、能力與未來經濟趨勢。
規(guī)模:中、美雙寡頭。根據安信證券研究中心援引CB Insights公布的最新全球“獨角獸”公司榜單,2009年以來,截至2018年2月底,全球“獨角獸”俱樂部共有230家企業(yè),總市值達到8019億美元,分布在23個國家,有7個國家擁有3個及以上的獨角獸。其中113家“獨角獸”公司位于美國,達到全球獨角獸企業(yè)總數的49%,中國以62家“獨角獸”公司緊跟其后。排名第三、第四的英國和印度分別為13家和10家,與美國和中國差距較大。也就是說,在全球“獨角獸”的數量格局上,目前屬于中、美的雙寡頭時刻。
估值:中、美貢獻最多。在估值上,中國和美國成為“獨角獸”公司的主要貢獻力量。
估值200億美元以上的8家“獨角獸”公司中:美國有5家,分別為Uber、Airbnb、SpaceX、Palantir、WeWork;中國為3家,分別為滴滴,小米,美團點評。
估值在100?200億美元區(qū)間的8家“獨角獸”公司中:4家位于美國;3家位于中國,分別為陸金所,頭條點評,大疆;1家位于印度。
估值在50?100億美元之間的16家“獨角獸”公司中:美國和中國分別有5家,分布在中國的包括鏈家、居然之家、餓了么、匯影醫(yī)療、蔚來;此外,有6家“獨角獸”公司位于瑞典、英國、印度等國家。
估值在20?50億美元之間的49家“獨角獸”公司中:24家位于美國;12家位于中國;另有13位于其他國家。
估值在10?20億美元之間的149家“獨角獸”公司中: 75家位于美國;39家位于中國;還有35家位于其他國家。
總體上看,估值分布總體呈現金字塔形,估值超過20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數目少,占比高達31.3%。其中在超過5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區(qū)間中,中國的“獨角獸”公司數量逼近美國。
行業(yè):中、美各專其長。從全球“獨角獸”公司的行業(yè)分布來看,主要分布于27個行業(yè)領域,其中互聯網服務、電子商務和金融是獨角獸最多的行業(yè),占比達54%。互聯網服務行業(yè)的“獨角獸”公司數量居首位,占比26.5%,估值合計達到2660億美元,也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是電子商務行業(yè),行業(yè)企業(yè)數量38家,占比14.6%,估值1420億美元,排名第二。其次是金融領域,獨角獸數量占比11.3%,總估值750億美元。
其中嗎,中美“獨角獸”公司行業(yè)對比來看,美國“獨角獸”公司分布于23個行業(yè)領域,其中互聯網服務和金融行業(yè)的企業(yè)最多;中國“獨角獸”公司分布于18個行業(yè)領域,電子商務和互聯網服務領域企業(yè)最多。美國“獨角獸”公司分布的行業(yè)領域更加多樣化,互聯網服務領域的“獨角獸”公司明顯多于中國。
新增:獨角獸數目達到頂峰。事實上,“獨角獸”早于其概念之前就已經存在,如果拉長時間維度,自2009年以來,新增的“獨角獸”公司一直呈現上升態(tài)勢,2015年達到頂峰,當年出現66家“獨角獸”公司。2016年新增“獨角獸”公司有所回落,數量為38家,2017年數目重回高點,新增65家“獨角獸”公司。其中,中國和美國的新增“獨角獸”公司趨勢大致相同。中國自2010開始有企業(yè)進入“獨角獸”公司行列,2014年后數量大幅增加,2015年新增18家,2016年有所回落,2017年新增22家,達到頂峰;相比美國,新增“獨角獸”公司的時間和數量稍落后。
“獨角獸”公司出現的數量,一定程度上是投融資領域的風向標,投融資領域2013年前不溫不火,2014年爆炸性增長,2015年到達頂峰,2016年開始回落,2017年重回頂峰,可以發(fā)現其與歷年新興獨角獸數量趨勢明顯重合。
就目前的全球態(tài)勢,無論在“獨角獸”公司數量、估值、行業(yè)分布、新增上,“獨角獸”公司都處于中、美雙寡頭的格局。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中、美的比較,我們需要看到,中國“獨角獸”公司通過現有數量、新增數量正在和美國展開競爭,但在競爭中,除了個別“獨角獸”公司以外,在總體的估值比較、行業(yè)平衡分布上,我們和美國還存在較大差距。但也正是這一差距的存在,使得我們的“獨角獸”行業(yè)擁有更多的再創(chuàng)造、再學習、再進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