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年輕時的張伯駒。
1937年初春的一天,北平隆福寺街福全館的唱堂會正在上演壓軸大戲——《空城計》。余叔巖飾王平,楊小樓飾馬謖,王鳳卿飾趙云,程繼先飾馬岱。四大名角,平常兩人同臺都罕見,如今卻同在一臺戲里當配角,各逞其能,令票友們嘖嘖稱奇。
飾演主角“武侯”諸葛亮的是張伯駒,一登臺,一句西皮慢板:“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迸_下掌聲雷動,一片叫好。雖然和同臺的大腕們相比,這位主角唱得實在不怎么樣。
這天是張伯駒的四十壽誕(虛歲)。那句唱詞,冥冥中預示了張伯駒的一生。“他的名字,要么不知道,知道了就再難忘記?!惫蕦m博物院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展的引言里如此說道。
他出身顯赫,名列“民國四公子”;不喜政治,天生“紈绔”;精通詩詞、癡迷戲曲、雅好收藏。他所藏的皆非凡品,光是國寶級的書畫作品就有百余件。啟功先生說他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章伯鈞則說把自己收藏的5000件書畫全賣掉,未必能換張伯駒的一張。
半生珍藏,最終卻“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全都捐給了國家,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北京故宮博物院里的頂級書畫,近一半是張伯駒所捐。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
作為“民間收藏第一人”,張伯駒的許多藏品都是絕無僅有的瑰寶。其中最珍貴的有兩件:一件是中國傳世最古名家書法作品——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另一件是山水題材的里程碑作品——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
兩件藏品,都得之不易。
《平復帖》是西晉時陸機向友人問候疾病的一封信札,歷代都視為瑰寶,清末流入恭親王奕之孫溥儒手中。張伯駒很早就托人去找溥儒,兩次詢問是否能轉(zhuǎn)讓。溥儒都回:如轉(zhuǎn)讓,須20萬元,用“天價”嚇退張伯駒。
1937年,溥儒生母項太夫人病逝。事母至孝的溥儒想為母親大辦喪事,急需用錢,于是決定變賣《平復帖》。張伯駒請了友人傅增湘做中間人,最終以4萬現(xiàn)大洋成交。
張伯駒曾說:“不知情的人,都說我收藏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經(jīng)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p>
張家是豪門巨賈。張伯駒的父親張鎮(zhèn)芳是袁世凱姻親,曾主管鹽政,1915年創(chuàng)辦過北方第一家商業(yè)銀行。父親因病去世后,張伯駒死活不愿接班,最終在母親的逼迫下,才當了個掛名的董事,說起來他是名副其實坐擁金山的“富二代”。
只不過再大的金山,也擱不住動輒花數(shù)萬元買一張書畫的用度。1946年,北平古董商人馬霽川搜羅了一批珍品,其中就有展子虔的《游春圖》。張伯駒前往購買,馬霽川張口就要800兩黃金。這價格,別說張伯駒了,就是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都回話無力收購。張伯駒害怕畫被賣給洋人,一面在古玩圈子里到處傳話:此畫乃國寶,萬萬不能出境;一面委托圈內(nèi)人出面與馬霽川繼續(xù)洽談。馬怕事情耽擱下去對己不利,幾經(jīng)磋商之后答應以220兩黃金轉(zhuǎn)讓。
張伯駒又是開心,又是犯愁。他這些年可沒少買書畫,不久前剛以110兩黃金的價格買下范仲淹唯一的傳世手跡《道服贊》,現(xiàn)在去哪兒弄那么多金條?他思前想后,決定將寓居多年的豪宅(李蓮英舊宅)賣掉,最終賣了2.1萬美元,換成金條,妻子潘素又變賣首飾,最終湊出170兩黃金。馬霽川答應讓他先拿走畫,后面補齊尾款。
其實,別說豪宅,為了國寶,張伯駒連命都敢給。他曾在上世紀40年代被人綁架過,綁匪要求用100根金條贖身。被囚期間,也有人接洽張伯駒夫人潘素,提出要買所藏字畫,張伯駒則托中間人傳話:“絕不能賣字畫!”
唐代李白的《上陽臺帖》(局部),紙本,縱28.4厘米,橫38.1厘米。
很可惜,在此次故宮特展中,《平復帖》和《游春圖》真跡都處于休眠期,展出的都是復制品。真跡里,領銜之作是李白的《上陽臺帖》。
章伯鈞和女兒章詒和有過一段對話:“‘十年一覺揚州夢,這是誰寫的?”“杜牧。”“對,張伯駒就收有杜牧的字?!忍煜轮畱n而憂是誰的名句?”“范仲淹?!薄皬埐x也有范仲淹的手卷……你背過‘床前明月光吧?”“這是李白的詩。”“張伯駒就藏有李白的真跡,叫《上陽臺帖》?!?/p>
《上陽臺帖》共有25個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睍?、學者陳振濂懷疑此書是李白在開元天寶時的上陽宮所作。帖上有宋徽宗瘦金書《唐李太白上陽臺》的題簽,從卷中的題跋和簽印來看,歷北宋宣和內(nèi)府,南宋賈似道,元代張晏、歐陽玄,明代項元汴,清代安岐,再入乾隆內(nèi)府。1911年清帝遜位,溥儀兄弟將《上陽臺帖》攜出宮外,兵荒馬亂中輾轉(zhuǎn)流入古董商人郭葆昌手中。1937年,張伯駒以6萬銀元的價格將之購得。
李白是“詩仙”,詩寫得好世人公認。至于字,宋徽宗在題跋中如此評價:“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币馑际抢畎自?jīng)寫過一帖行書,現(xiàn)在又有這幅,寫字飄逸又有豪氣,可見人家不僅僅是以詩出名,字寫得也不差呀!宋人黃庭堅也說:“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币馑际抢畎椎臅ㄅc其人一樣奔放豪邁,只不過長久以來不為人知,最終完全被詩名掩蓋了。
因為這是世上僅存的李白真跡,關于真?zhèn)蔚蔫b定,也有不同說法。啟功先生認為有李白名款,又有宋徽宗的題簽,傳承有序,用筆也吻合李白的風格,應該是真跡。鑒定大家徐邦達則認為用筆粗率,筆畫肥厚,不像唐人用筆的風格,似乎是宋代“散卓筆”(古代的一種毛筆)發(fā)明之后的風氣,因而可能是偽作。
1956年,張伯駒通過統(tǒng)戰(zhàn)部徐冰將《上陽臺帖》轉(zhuǎn)呈毛主席。毛主席喜好書法,收到后非常珍愛。后來因為毛主席自立了一條規(guī)矩:凡黨和國家領導人所收到的各種禮品,一律繳公。于是他帶頭把李白的《上陽臺帖》轉(zhuǎn)交故宮。
也是在1956年,張伯駒把陸機《平復帖》、杜牧《張好好詩》、范仲淹《道服贊》、蔡襄《自書詩冊》、黃庭堅《諸上座帖》等8件頂級作品捐給了故宮。這都是他真金白銀傾家蕩產(chǎn)買回來的。戰(zhàn)亂時期,他怕日偽、怕小偷、怕?lián)尫?,把這些國寶縫在被子里,好不容易才護住。和平年代,終于可以安安靜靜地賞玩,卻毫不留戀地都捐了。
政府想獎勵他20萬元,張伯駒和妻子潘素分文不取,最后只收下一張文化部長茅盾簽名的褒獎令。他說得很簡單:“我看的東西和收藏的東西相當多,跟過眼云煙一樣,但是這些東西不一定要永遠保留在我這里,我可以捐出來,使這些寶物永遠保存在我們的國土上?!?/p>
張伯駒有君子之風,愛國不言功。早在1947年,他就加入民盟,反迫害、反內(nèi)戰(zhàn)、反饑餓運動時,與大學生一起寫標語、游行。他還是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之一。他與傅作義方面的談判代表鄧寶珊、傅作義的高級顧問侯少白是至交好友,多次宴請他們,借著請他們到家中欣賞國寶的機會做工作。在和平解放北平這個問題上,三人不謀而合。張伯駒也多次在各個場合,勸說傅作義以人民生命和文化遺產(chǎn)為重。北平一解放,張伯駒就把自己戰(zhàn)時在西安創(chuàng)建的公司捐給了國家,不占功、不當官,把精力都放在研究藝術上。
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局部),紙本,縱24.3厘米,橫20.6厘米。
南宋楊婕妤的《百花圖卷》是張伯駒捐出的最后一件國寶級作品?,F(xiàn)為吉林省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也出現(xiàn)在此次展覽上。
它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畫家作品,曾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吳其貞《書畫記》和張伯駒《叢碧書畫錄》。乾隆時期,入清宮內(nèi)府收藏,畫中鈐有“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嘉慶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等印璽多方。畫為絹本,無款,屬于典型的宋代院體繪畫,繪有荷花、蕙蘭、蜀葵、壽春等14種花卉。畫卷前段下方有小字題“四月八日”,據(jù)學者研究,這是南宋理宗皇后謝道清的生日,推斷應是為皇后祝壽所作。有人認為楊婕妤是南宋寧宗楊皇后之妹。這幅畫用的是礦物色而非植物色,因此歷千年而如新。
1957年,張伯駒被打為右派。1961年,經(jīng)陳毅介紹,張伯駒、潘素夫婦下放吉林。張伯駒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潘素任吉林省藝術??茖W校美術系講師。到長春后,張伯駒感懷知遇之恩,將自己所剩的數(shù)十件書畫收藏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其中就有這件國寶級的《百花圖》。他說:“我終生以書畫為伴,到了晚年,身邊就只有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會好些。”但這樣一件被他視為最后的精神慰藉的作品,也舍棄了。時任吉林省委宣傳部長宋振庭說:“張先生一下子使我們博物館成了富翁?!?/p>
章伯鈞曾問過張伯駒一個問題:“我很不理解的是:為什么你捐獻了那么多有價值的文物,居然在政治上沒有起作用?”
張伯駒的回答是:“你是個懂政治的人,都成了右派。那么,我這個不懂政治的人劃成右派,也就不足為怪。再說,右派帽子對你可能是要緊的,因為你以政治為業(yè);這頂帽子對我來說并不怎么要緊,我是散淡之人,生活是琴棋書畫。用我,我是這樣,不用我,我也是這樣?!?p>
南宋楊婕妤的《百花圖》(局部),絹本設色,縱24厘米,橫329.7厘米。
在被劃為右派后,他曾坦率地跟陳毅說:“太出乎意料,畢竟不能無動于衷。不過我也曾想過,自己鑒定古畫也有過錯,為什么不許別人錯送我一頂帽子呢?”其胸懷寬廣如海。
有人曾描寫他所見過的張伯駒:面龐白皙,身材修長,肅立在那里,平靜如水,清淡如云,舉手投足間,不沾一絲一毫的煙火氣。富不驕,貧能安,正如《往事并不如煙》中章詒和的評價:“張伯駒絕非如今天某些人所評價的——僅僅是個把《平復帖》《游春圖》捐了出去的有愛國心的大收藏家。博雅通脫的他是有些孤獨和落伍的,然而他的孤獨和落伍,要透過時間才能說明其含義……張伯駒富貴一生亦清平一生。他正以這樣特殊的經(jīng)歷,演示了一個‘人的主題,一個中國文人的模樣和心情。感受到張伯駒更多的是人的氣息和光澤。而這,才是永恒之物?!?/p>
張伯駒(1898—1982)
字叢碧,號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近代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收藏家和文化名人之一。在詩詞、戲曲領域也有深厚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