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支教大致可以分為學校派遣、與民間組織合作及大學生自主支教三種模式,并且各自都有其優(yōu)勢和局限性。學校派遣和與民間組織合作是當今支教的主流,也有很相應成熟的運作流程。而大學生自主支教是一個受到多方面限制,發(fā)展相對來說不成熟。全面分析建立大學生自主支教團隊的限制因素是完善大學生自主支教模式運行機制的首要條件。
【關(guān)鍵詞】大學生支教;自主支教;受援學校
【作者簡介】覃俊(1990- ),女,漢族,重慶開州人,碩士研究生,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
為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平等享受義務教育,國家對經(jīng)濟落后地區(qū)和缺乏師資力量的民族地區(qū)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城市學校教師和高等學校畢業(yè)生到農(nóng)村地區(qū)、民族地區(qū)從事義務教育工作?!币虼?,大學生支教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支持,高校大學生們也積極投身到支教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國家十分重視教育發(fā)展問題,我國實行“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大力發(fā)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zhì)。自2002年西南大學張詩亞教授及其同事提出并實施“高師生支教實習”起,大學生支教就如雨后春筍一樣在全國各地高校出現(xiàn),大學生也積極投入到支教中。
2006年,國家出臺“三支一扶”政策,鼓勵大學生到農(nóng)村基層從事支農(nóng)、支教、支醫(yī)和扶貧工作。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總書記提出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為了幫扶地方教育,國家先后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生支教。
1.學校派遣。目前所涉及到的學校派遣支教主要是指頂崗實習。這是類似于高師生支教實習的一種支教方式。專業(yè)師范本科的大學生在學校的派遣下進入到有教育行政部門挑選的條件落后的支教學校,以該校正式實習老師的身份參與到支教中。
以該種方式投入到受援學校的支教老師的優(yōu)勢在于,他們都是經(jīng)過專業(yè)師范院校培養(yǎng)的老師,而且他們一般支教的時間都較長,這對于受援學校的教學日常沒有太大的影響,并且還會為受援學校帶去更豐富的教師隊伍。
雖然這種支教模式是政府層面提出且涉及的支教學生是最多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對于師范生來說,這種支教活動或多或少會影響他們自身的學習進程;其次,這是一種強制性的教學活動,因此對于師范生來說,不一定全都是出于自愿去支教的;最后,被選中的受援學校也不一定是自愿接收這樣的支教。
2.與民間社會組織合作。這種形式的支教是大學生通過自己或者身邊老師學校介紹,與公益組織合作,由公益組織提供所有的支教培訓和經(jīng)費,并派遣他們前往他們選好的支教地點。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以支教為主要業(yè)務方向的民間公益組織大約為50家,這些組織的成立時間主要集中在2006年至2013年。
這種支教的模式對于大學生來說有一定的保障和資金支持;也給許多想要去支教的非師范生提供了支教的機會;同時,通過公益組織篩選的受援學校沒有來自政府的強制力,都是自愿接收支教志愿者的。但該模式下民間組織能夠招收的志愿者人數(shù)有限;其次,支教的形式、內(nèi)容以及支教的地點都受到民間組織的限制;最后,民間組織無法完全確保志愿者的自身利益。
3.大學生自主支教組織。這種支教方式是指大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管理自己運營的一種支教模式。它的特點在于它的領導者和參與者都是在校大學生。雖然該模式的支教形式相對來說是最不成熟的,它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能充分調(diào)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且激發(fā)他們的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因此,探究大學生自主支教的運行模式就成為組建大學生自主支教組織的題中之義。
目前,學校派遣支教和民間社會組織發(fā)起的支教各方面條件都比較成熟,擁有符合組織本身的運行體系,發(fā)展也相對成熟。大學生自主支教發(fā)展相對來說受到以下方面的限制:
1.大學生的能力有限。大學生自主支教組織是以大學生為中心來領導和組織的,因此對大學生能力的要求比較高。
首先,大學生缺乏足夠的組織領導能力。這是受到大學生本身的社會經(jīng)驗和學習層次的限制所造成的。組建一個完全由大學生組織和管理的公益性團隊,對還未走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本身就具有相當大的難度。
其次,大學生大多缺乏教學能力。自主支教團隊中的非師范專業(yè)的大學生,本身對教學認知和實踐能力都非常有限;部分師范生對教學的認知也停留在理論上,沒有足夠的教學實踐能力。
最后,大學生適應特殊環(huán)境的能力普遍不高。支教的受援地毫無疑問都是經(jīng)濟條件落后,人文素質(zhì)不高的農(nóng)村地區(qū)。大學生們習慣了城市的生活,一下子很難適應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
2.缺乏相關(guān)部門的支持。首先,大學生自主支教缺乏政府的支持。由于大學生自主支教組織的非政府性和自由性,導致了它的社會認同度低,因此不管是在受援地政府還是在大學生所在地的政府對他們的支持和幫助都非常少。
其次,大學生自主支教缺乏學校的支持。該種模式下的支教組織不是由學校發(fā)起和組織的,因此不管是在培訓還是在物資上學校能提供的幫助也非常有限;
最后,受援學校大學生自主支教的接納程度也不高。大學生自主支教組織基本上都是一到三個月的短期支教,且非師范生居多。這對于受援學校來說,對他們的幫助不大,又耗費精力。
3.缺乏資金支持。首先,大學生缺乏資金籌集的能力。對外籌集資金需要經(jīng)過專門的培訓和演練,這種培訓基本上所涉及到的都是一個公益組織的籌款,這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
其次,大學生缺乏籌集資金的渠道。大學生還未正式踏入社會,因此他們的社會關(guān)系單薄,沒有可靠的資金籌集渠道。
最后,大學生缺乏管理資金的能力。大學生自主支教過程中不但需要知道資金應當如何正確使用,更應當知道該如何規(guī)劃資金,以及如何對資金的使用進行監(jiān)督。雖然這對于正規(guī)的社會組織是必備技能,可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很有挑戰(zhàn)的。
發(fā)展大學生自主支教在于充分調(diào)動大學生的公益熱情,讓大學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能夠自主地組織和運行一個團隊。其次,這也給大學生一個不加限制的平臺讓他們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增加大學生的競爭力。大學生自主支教雖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這卻是一個能夠讓大學生快速成長的途徑。探索大學生自主支教團隊的運行機制也是當代大學生發(fā)展的一個需求。具體的運行框架見圖一。
1.資金籌集。資金是大學生自主支教團隊運行的首要條件,它關(guān)系到大學生能否順利地完成整個支教活動。包括前期的選拔培訓費用、受援地尋找費用,支教過程中志愿者的路費、生活費、教學費用,以及后期的反饋跟進費用。
資金籌集可以公開募集或私下募集。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币虼?,大學生自主支教公開募集資金可以和一些注冊的慈善組織合作。
另外,在校大學生還可以向各自學校去申請一些支教活動的費用;通過分享自身的支教意圖,向身邊的同學或朋友去募集費用,并就費用的使用提供及時可靠的反饋。
2.受援學校的尋找和篩選。受援學校的篩選首先要評估他們是否切實需要被支教;其次,要考察學校和當?shù)卣欠裰С秩ブЫ?;再次,要對受援學校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考察,以確保志愿者的人身安全;最后,綜合評估大學生是否適合去該學校支教。
根據(jù)中華支教與助學信息中心2016年的《民間支教報告》可以看出,大部分支教組織主要在西部開展支教活動,這些省份包括貴州、四川、云南、甘肅、湖南、廣西等,其中在貴州和四川開展的支教組織數(shù)量最多,其總量達86%。在四川的支教組織大部分集中在大涼山地區(qū),而在貴州的支教組織大部分集中在黔南、黔東南、黔西南等地區(qū)。(表一)
3.支教內(nèi)容設置。受大學生本身的時間限制,他們只能進行短期支教。因此要跳出傳統(tǒng)的支教模式,探索一套既適合大學生也適合受援學校的支教內(nèi)容。這樣不但可以保持支教團隊的活力,也可以為受援學校做出更多更有價值的貢獻。所以大學生自主支教內(nèi)容設置的原則就是多樣性、趣味性、反思性、實用性。
如綠之葉支教就采用了除了傳統(tǒng)教學以外的多種服務農(nóng)村的方法來改善農(nóng)村貧困地區(qū)的現(xiàn)狀。如“童·學計劃”、“三洗計劃”、“好媽媽成長計劃”等。青桐支教主要采用了夏令營或冬令營等形式為農(nóng)村孩子帶去影響。
4.支教志愿者的選拔。制定一個符合團隊發(fā)展并且符合支教條件的人才選拔制度。因為大學生自主支教團隊的自由性,非強制性和公益性。所以在選擇支教志愿者時需要格外選擇有責任,能吃苦,素質(zhì)高,有奉獻精神,有團隊精神,敢于創(chuàng)新的大學生。
5.人員培訓。人員培訓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實踐能力的培訓??梢匝垖I(yè)的師范類教師培訓傳統(tǒng)教學方法。大學生自主支教團隊很多學生都是非師范生,他們需要專業(yè)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的培訓,即使是師范生也需要更多的實踐操練,讓支教能夠更加專業(yè),這也是對受援學校負責的表現(xiàn)。二是綜合能力的培訓。邀請有豐富支教經(jīng)驗的前輩培訓支教特有的技巧;邀請擅長特殊領域的專家來培訓所需要的技能,如夏冬令營的技巧。
6.支教跟進。支教跟進包括在支教時對志愿者的跟進以及支教后對受援學校的跟進。
首先,支教過程中對志愿者的跟進。這可以幫助志愿者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支教當中遇到的問題。對受援學校的跟進可以讓支教團隊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時修正。因此,在支教過程中可以邀請有支教經(jīng)驗的人作為團隊顧問,并在支教過程中采取隨堂聽課的辦法了解志愿者的支教情況;也可以采用每天團隊總結(jié)開會的辦法共同解決志愿者在支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其次,對受援學校的跟進。在支教過程中與受援學校保持良好的互動不僅可以和學校及時溝通學生情況,受援學校還會為支教團隊提供許多便利。同時,支教結(jié)束后與受援學校的持續(xù)溝通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受援學校的情況,為下次支教打好基礎。所以,志愿者一方面可以與受援學校的領導者保持通訊聯(lián)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受援的學生保持書信聯(lián)系。
7.信息反饋。支教信息的反饋包括對社會上為支教團隊提供支持和幫助的個人及組織的反饋,也包括對受援學校的反饋。對幫助者的反饋可以讓幫助者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援助的有效性;對受援學校的反饋可以幫助支教團隊和受援學校保持良好的互動。
在支教結(jié)束以后,可以做一個詳細的總結(jié)報告,體現(xiàn)出支教的過程、內(nèi)容、所花的費用及發(fā)票或收據(jù)。將這些信息公布出來,取得支持者的充分信任。同時與受援學校保持長期良好的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
大學生支教是一項對社會極其有利的公益活動,這是大學生反哺社會的有利途徑,也是大學生磨煉品格的試金石。同時,大學生支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地區(qū)教師缺乏,教育觀念落后的問題,促進了貧困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也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但是大學生要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挑戰(zhàn),在支教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鍛煉自己的能力,達到雙贏。組建大學生自主支教團隊可以有力的將服務社會與最大限度地自我成長結(jié)合起來,因此,值得我們繼續(xù)研究并實踐。
參考文獻:
[1]冉亞輝,包翠秋.支教實習模式及其實踐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2]孫山.淺析大學生支教狀況[J].百科論壇.2011(07)
[3]中華支教與助學信息中心.民間支教報告[EB/OL].http://www.cta613.org/thread-928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