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唐桓臻
古時候,如遇天氣干旱,就用木制水車車水引水灌溉,俗稱“踏車”。
老式腳踏水車,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引水灌溉的獨特工具,由車架、車桶、車葉板組成。因形狀像龍骨,有的地方也叫龍骨水車。由一、二、三、四人踏的分別叫“獨龍車”“雙龍車”“三龍車”“四龍車”。車桶上寫有對聯(lián),如“深山古木化成龍,一到池塘雨便通”“東陽八面山,山有麗水歸青田;蘭溪七里龍,龍游湯溪出定?!钡取?/p>
從水塘車水,先要敬塘神,即首先要燒香點燭,敬拜塘神。用水車車水抗旱時,同一池塘幾戶農(nóng)家分別車水,采用焚香計時。
木雕是一門古老的造型藝術,歷史已十分悠久,唐代以來便有一些雕刻師傅為堂樓、廟宇以及地方富裕家庭雕刻、制作各種風格的、具有實用價值和藝術特色的雕件。浙中木雕以“東陽木雕”最負盛名。
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和家具、日用木器具等裝飾。雕刻題材多樣,有人物、山水、走獸、花鳥、蟲魚、瓜果。主題為福祿壽喜、松竹梅菊、蘭花牡丹、鳳凰錦雞、獅象虎鹿、牛馬豬羊、亭臺樓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神佛仙道等,無所不有。還能根據(jù)建筑物和家具器物的特點和百姓審美需求,采用不同的雕刻方法,如圓雕、浮雕、斗圓雕、鏤空雕。
在過去,碗破了,都會請補碗師傅補好,繼續(xù)使用。
雖然一只碗的價格并不貴,但補碗的幾分錢要比買一只新碗便宜得多。因此,“補碗”也就成了一種謀生的職業(yè)。補碗師傅用的金剛鉆,形似一把彎弓,鉆頭裝在中間,如同一支待發(fā)的箭。鉆頭在一根繞著的繩索的牽引下,“吱咕吱咕”急速地轉(zhuǎn)動,鋒利尖硬的鉆頭在破裂的碗片邊緣上鉆出幾只小孔。然后,在兩片破開的瓷片和鉆好的孔里涂上粘膠,再將形似當今訂書針的騎縫針釘入孔里,破碗就“重圓”了。補碗師傅也兼補瓦缸,只是規(guī)模大些,金剛鉆的鉆頭要大,騎縫針也要大,修補方法與補碗相同。
修譜,即編修宗譜,俗稱“續(xù)譜”。古時多聚族而居,每姓均有宗祠,每隔12年要修一次宗譜,否則被認為對祖宗不孝,是奇恥大辱。
宗譜是以一個姓氏為中心而編纂的典譜,其內(nèi)容大致分為:①序文、序言,介紹本姓氏族源、變遷、發(fā)展;②本姓族人物誥敕、傳證、墓志銘、成書等;③世系,以圖系標出本姓族子孫的繁衍、分支和繼承關系;④行狀,介紹人物生卒年月、閱歷、配偶、子女情況和墓地;⑤本姓族人和名人應酬唱和的詩文。
編修宗譜,先查清人口,再請文人執(zhí)行編纂(古時有專門上門修譜者,俗稱“做譜先生”),然后刻版印刷,印成分各房保管。編修宗譜時,宗祠也要適當修繕。宗譜編成,宗祠也修繕一新。發(fā)新譜前要先行祭譜,儀式與祭祖相同,并設宴慶賀,附近宗族甚至官府也要送禮相賀。做譜費用除“常田”租銀外,還要向族人收取丁口銀。族人領取新譜回家,要在家中設祭,點燭燒香,鳴炮,把新譜供于堂上。
火桶,是古時候農(nóng)家供小孩取暖的實用器具,上口略小下口大,呈喇叭形,高約1.3米,用木料箍制而成。桶內(nèi)中間偏下位置設一留縫隔板,冬天,小孩站立其中,底下放一個火盆,暖氣從下而上涌來,小孩全身暖和。閑時,媽媽坐在邊上給孩子喂喂飯;忙時,孩子站在火桶里,媽媽邊圍著灶臺煮飯燒菜,邊與孩子說話,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