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培,陶 冶
(安徽醫(yī)學高等??茖W校,安徽 合肥 230601)
口腔癌是臨床上常見的口腔惡性腫瘤,大部分是鱗狀上皮細胞癌,臨床上常見的有牙齦癌、舌癌、軟硬腭癌、口咽癌上頜竇癌等.根據口腔癌流行病學報告顯示,對于不同年齡、不同區(qū)域的人群發(fā)病率也存在一定的差異[1].在亞洲一些地區(qū),口腔癌的發(fā)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并且還在以每5年30%的速度上升.因此,開展口腔癌預防及治療成為人們的關注的焦點.引發(fā)口腔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不良生活習慣、異物長期刺激、營養(yǎng)不良、口腔相關病變等都有可能引起口腔癌變[2].本次研究以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140例口腔癌患者為例,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探討引起口腔癌的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40例口腔癌患者均為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其中男78例、女62例,年齡在35-78歲,平均(56.54±12.34)歲.140例患者中35例牙齦癌、62例舌癌、28例軟硬腭癌、15例口咽癌上頜竇癌.納入標準:(1)符合口腔癌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指南;(2)能獨立完成危險因素調查表者;(3)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及腫瘤轉移者;(2)溝通障礙、意識障礙者;(3)未簽署同意書者.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獲取140例患者的病歷資料,包括患者性別、年齡等信息,采用我院自制口腔癌危險因素調查表,危險項目歸納包括吸煙、飲酒嗜好,病史、生活環(huán)境、口腔清潔頻率、口腔清潔方法、口腔治療操作史等內容,由患者按照實際情況勾選和填寫[3].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本組所收集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處理,對數據進行描述和非參數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顯著性檢驗水平α=0.05.
經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吸煙、飲酒、不良飲食習慣、不良衛(wèi)生習慣及不良修復體是導致口腔癌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詳見表1.
表1 口腔癌危險因素分析
從廣義上來講,口腔癌就是指發(fā)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口腔原本是一個空腔器官,表面覆蓋有口腔粘膜,主要由舌、腭、口底、頰粘膜等軟組織和牙齒、頜骨等硬組織構成.而發(fā)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癌幾乎全是源于口腔粘膜的鱗狀上皮癌[4].早期口腔癌僅在口腔頜面部出現新生物、表面顆粒狀、菜花樣或潰爛等情況出現,伴隨疼痛癥狀;部分患者存在舌、頰部位不明原因的麻木或疼痛情況;嚴重的患者牙齒迅速松動、脫落.口腔癌癌前病變時患者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百斑、紅斑、扁平苔蘚、口腔粘膜下纖維性病變的出現[5].預防口腔癌的發(fā)生,關鍵在于找準致病機制,規(guī)避危險因素,而造成口腔癌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包括不良生活習慣、年齡、口腔病史、口腔衛(wèi)生等.
吸煙、飲酒被認為是引起口腔癌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最危險因素.何保昌,陳法,蔡琳[6]針對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口腔科經病理確診的新發(fā)口腔癌病例206例進行調查研究,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對資料進行分析,估算飲酒、吸煙與口腔癌發(fā)病風險的調整比值,并分析飲酒與吸煙的交互作用.調查顯示,飲酒、吸煙可顯著增加口腔癌的發(fā)病風險;開始飲酒年齡越早、平均每天飲酒精量的增加和飲酒年限的延長,飲酒者患口腔癌的危險性增大.其中平均每天飲酒精量超過60g者與口腔癌有顯著關聯(lián);吸煙且飲酒者患口腔癌的危險性是不吸煙且不飲酒者的4.77倍.這是因為,煙草中含有多種突變劑和鼠類致癌劑,并且吸煙時會產生氧化劑來消耗人體內的抗氧化劑,加重人體的內源性傷害.同樣,酒精作為一種溶劑具有促進致癌化合物在粘膜中的吸收作用,也可直接損傷細胞,改變其分子組成;再加上長期酗酒,人體唾液腺存在一定的萎縮和病變情況,黏度受到影響,局部暴露在致癌環(huán)境下,增加了口腔癌的患病風險[7].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增加口腔癌患病幾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咀嚼檳榔或類似食物的習慣.首先,檳榔本身早在2004年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認定為1級致癌物質,而且經常咀嚼檳榔會導致口腔粘膜物理性損傷,長期吃檳榔導致粘膜上的損傷遷延不愈,形成慢性損傷,最終引起慢性炎癥、細胞增殖.其次,檳榔中含有大量的多酚和生物堿,能夠明顯促進上皮細胞凋亡,干擾細胞外基質大分子的降解和沉淀,由此增加口腔癌的患病風險.粟曉玲,馬金輝[8]為分析口腔癌的危險因素,探討嚼檳榔與口腔癌的關系,獲取100對口腔癌及非腫瘤病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吸煙、飲酒和咀嚼檳榔是口腔癌的危險因素,而經多因素回歸分析發(fā)現,嚼檳榔與吸煙之間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再次證明,咀嚼檳榔這樣的不良飲食習慣是造成口腔癌發(fā)病的關鍵因素之一.
保持口腔衛(wèi)生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美觀,更是預防口腔癌的有效措施.以往的經驗指出,對口腔癌患者進行口腔粘膜標本檢測發(fā)現,癌變區(qū)域的粘膜細菌數量遠遠超過了對側正常粘膜的細菌數量,口腔內部優(yōu)勢菌群發(fā)生變化,因此,研究者們提出,不良口腔衛(wèi)生習慣可能導致口腔癌.Scully,C.,Kirby,J[9]選擇自行設計的《口腔癌危險因素調查問卷》對口腔癌患者和健康對照組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刷牙指數、牙周齦上潔治、佩戴義齒舒適度較好的人群患上患口腔癌的數量較少;獨立的保護因素是刷牙指數和牙周齦上潔治,其OR值分別是0.776和0.255.
義齒修復、殘根殘冠修復、外源性物質鑲嵌等操作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口腔癌.當口腔內部存在殘根、殘冠、不良修復體或外源性物質鑲嵌等尖銳刺激的損傷,常常會在舌邊緣、頰粘膜邊緣造成創(chuàng)傷性潰瘍、慢性炎癥性潰瘍,繼而進入創(chuàng)傷-修復-創(chuàng)傷-修復的無休止循環(huán),反復發(fā)生炎癥,形成潰瘍,從而誘發(fā)癌變.Singh,S.P.[10]對收治的4例由不良修復體長期慢性刺激發(fā)生口腔癌的病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修復體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嚴格按照修復治療原則制作,修復體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還會成為醫(yī)源性疾病的發(fā)生危險因素.因此,在口腔操作時要舒適度、合理處理緩沖,以減少對口腔粘膜的刺激.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吸煙、飲酒、不良生活習慣、不良衛(wèi)生習慣和不良口腔操作是口腔癌的危險因素.預防口腔癌應從規(guī)避危險因素開始,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wèi)生習慣,必要的口腔操作要處理好殘留物和外源性物質,發(fā)現口腔異常及時就醫(yī)治療,有效降低口腔疾病癌變幾率.
參考文獻:
〔1〕曾定芬,李曉霞,孫榮昊,等.口腔癌患者放療期間口腔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 [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50(4):295-299.
〔2〕趙湘,孫正,葛化冰,等.口腔衛(wèi)生習慣與口腔癌發(fā)生的相關性研究[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2):253-256.
〔3〕陶冶,朱霖.口腔癌的危險因素研究(綜述)[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6(4):48-49,51.
〔4〕Amuthachelvi Daniel,Aruna Prakasarao,Balu David et al.Raman mapping of oral tissues for cancer diagnosis[J].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OriginalWorkinAllAspectsofRamanSpectroscopy,Including Higher Order Processes,and Also Brillouin-and Rayleigh Scattering,2014,45(7):541-549.
〔5〕韓晟,陳衍,謝誠,等.576例口腔癌患者的流行病危險因素研究[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12,28(1):74-78.
〔6〕何保昌,陳法,蔡琳.飲酒、吸煙及其交互作用與口腔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1):42-46.
〔7〕吳訓,蒙寧,巫家曉,等.晚期口腔鱗癌術后同期聯(lián)合放化療與單純放療療效的比較觀察 [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2(4):567-569.
〔8〕粟曉玲,馬金輝,蕭福元,等.嚼檳榔與口腔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6,23(9):1059-1062.
〔9〕Scully,C.,Kirby,J..Statementon mouth cancerdiagnosis and prevention[J].British Dental Journal:Th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Dental Association,2014,216(1):37-38.
〔10〕Singh,S.P.,Sharma,M.,Gupta,P.K.et al.Enhancement of phototoxicity of curcumin in human oral cancer cells using silica nanoparticles as delivery vehicle[J].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2014,29(2):64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