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人論政”一直是近代報紙媒介表達愛國情懷、參與政治時事的重要方式,這個傳統(tǒng)與清末民初的政治進程緊密相關。許多資產階級改良人士因信奉改良主義可以使國家獨立富強,他們對清末十年的政治改良積極參與;在監(jiān)督政府的同時,他們還宣揚立憲政治;面對革命,它堅持理性審視,反思革命之弊端;在關乎國家利益之際,它以自身輿論的力量,積極動員民眾奮起反抗,極大的激發(fā)了民眾的愛國精神和民族主義,梁啟超作為清末民初的著名報人與政治家,他對文人論政傳統(tǒng)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是文章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文人論政;梁啟超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沒落的清政府為延續(xù)統(tǒng)治不惜犧牲國家利益向帝國主義侵略者低頭求和,中華民族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些抱有家國情懷的進步文人在學習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社會體制后開始思考國家的前途命運,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宣傳變法革新思想、啟迪民智以期促進民族之強大。其中,辦報成為一種重要且有效的形式。自王韜《循環(huán)日報》開始,晚清報業(yè)開始形成了文人論政的傳統(tǒng),即知識分子自覺肩負起匡扶時世的歷史使命,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感貫穿到他們的文章和言論當中,希望通過言論啟迪民眾,指引國家的發(fā)展,梁啟超便是其中較為成功的一名報人。
一、近代“文人論政”傳統(tǒng)概述
(1)近代國人報業(yè)發(fā)展
鴉片戰(zhàn)爭前后,是近代中國開始封建飄搖的年代,也是國人自辦報刊第一次高潮的來臨,這一時期的民辦報刊一改以往以抒發(fā)內心失志憤懣,文風迂腐無病呻吟的“鴛鴦蝴蝶式”或“古桐城派”文體,辦報主體由落魄文人變成以王韜、梁啟超等政治家、報刊活動家為代表的精英派文人,辦報目的也從抒發(fā)個人情感及消閑轉向報刊論政,將報刊作為文人論政、輿論宣傳、引導國民、左右政治走向的工具。以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報人更是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報刊思想,有效促進中國近代報業(yè)的發(fā)展,初步掙脫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于言論的完全掌控,帶來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
(2)“文人論政”傳統(tǒng)的發(fā)展
“文人論政”自古便有,它是指有思想有見地的知識分子,以言論指點政治,力圖通過言論傳播來影響政治走向,一般都是以匡扶時事,改善民生為目的。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大批外人辦報在中華大地廣泛發(fā)行,其中不乏各類以商業(yè)報刊或傳教士報刊為名,行文化侵略、引導民心、插手中國時政之實。外人辦報的迅速發(fā)展使許多中國文人認識到了報刊作為宣傳輿論工具的強力效果,以報刊政論為主的文人論政形式開始發(fā)展。戊戌變法前后,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更是在這一時期占據重要地位。在這一時期,梁啟超作為《萬國公報》、《中外紀聞》以及后來的《新民叢報》的主筆,在當時形成了十分廣泛的輿論影響。
二、梁啟超的辦報活動及思想
(1)梁啟超的新聞思想
梁啟超作為近代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政治家及思想家,在多年的報刊實踐活動中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新聞思想,他的新聞思想在當時影響了許多有志青年。他的新聞思想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在報刊功能方面,他認為報紙的功能和作用是“去塞求通”和“有益于國事”,這與當時風頭正勁的外人辦報及商業(yè)辦報目的不同,同時他還指出“某以為報館有兩大天職:一曰對于政府而為其監(jiān)督者,二曰對于國民而為其向導是也。”其次,梁啟超是我國最早提出報刊的黨派性的人。他直言不諱報紙的黨派性,但同時也是我國近代史中第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闡述新聞自由的報人。他認為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是報刊能夠奉行兩大天職的根本保障。
(2)梁啟超的報刊活動
1895年,梁啟超作為康有為的學生,參與了康有為主編的《萬國公報》及《中外紀聞》的編輯及撰稿工作,從此開始了他的辦報生涯。在此之后,梁啟超還創(chuàng)辦或參與了《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等著名報刊,并擔任過《知新報》、《新小說》、《國風報》等刊物的撰稿人。在此期間,梁啟超發(fā)表了大量時事政治評論文章,在王韜的報刊政論文體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具有個人特色的“時務文體”。他是這種新型文體的積極倡導者,并對革新當時的文風,影響社會起到很大作用,時人“上至通都大邑,下至窮鄉(xiāng)僻壤,無不知有新會梁氏者”。
三、梁啟超在近代文人論政傳統(tǒng)中的作用
(1)“時務文體”幫助政論文章贏得民眾歡迎
王韜在《循環(huán)日報》中確立了全新的政論文體,即報章文體。但這一文體的影響力遠遠不如梁啟超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的時務文體影響深遠。文人議政并不鮮見,但梁啟超強有力的輿論引導影響力及數量龐大的時務文體政論文章為他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也大面積影響了當時的文風,并由此確立了他在中國報刊史上的重要地位。
梁啟超認為,報紙的文風應該是直抒胸臆,詞達而已,他提出文章要適合報紙要求,文字平易暢達,不事雕琢,簡短并盡量少的引經據典逐漸形成報界最流行的政論文體。該文體發(fā)展于《時務報》,成熟于《新民叢報》。它靈活自由、豐富感人,更貼近當時的斗爭形勢,有助于批評舊思想,宣傳新觀念。梁啟超自己曾在《清代學術概論》中總結他文體特點:“啟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別有一番魔力焉。”時務文體迎合了當時人們渴求新思想的愿望,被人們迅速接受。
(2)引領并開創(chuàng)了新的新聞思想
梁啟超被譽為資產階級辦報思想集大成者,他可以被視作中國近代首次國人辦報高潮的核心人物,在文人論政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梁啟超吸取外人辦報經驗以及先進的新聞思想,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進行強有力的輿論宣傳與時政議論,但同時也在對前人議政進行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包括文風、報紙編排、報紙業(yè)務等方面的改革。
從在近代新聞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由知識分子掀起的政治運動風起云涌,知識分子積極的辦報活動及時政議論一直是他們試圖參與政治領域的重要方式,梁啟超作為當時的佼佼者,他一方面以文人姿態(tài)進行批判,另一方面又以政治家姿態(tài)進行啟蒙與引導,在文人議政中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歷史解讀角度和解讀方式有多種多樣,文章中的梁啟超確實是近代歷史進程中無可替代的一位重要人物,這一點毋庸置疑。
參考文獻
[1]宮京成.淺論中國近代報刊對社會思潮的傳播與影響[J].新聞知識.2015(02).
[2]宋凱.西方傳教士對中國近代報刊發(fā)展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5(01).
[3]常志剛,曹伯麗.從中國近代的“文人論政”看文學到新聞的嬗變[J].呂梁學院學報.2014(06).
[4]周興樑.近代中國報界之巨子梁啟超[J].歷史學習.2008(03).
作者簡介:
王曉雨(1995.11-),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當前職務:學生,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