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斌 冷靜 楊哲
[摘要]論文是我國近現(xiàn)代法律文書名詞三大基本來源研究之移植篇,包括近代與當代兩個時期的法律文書名詞移植的研究。當代法律文書名詞移植的數(shù)量多于近代。這些法律文書名詞的移植也被稱吸收、轉(zhuǎn)用,在當代法律文書名詞體系中多以“書”為后綴的形式命名,后被逐漸使用在訴訟活動中,實現(xiàn)了這些法律文書名詞的本土化應用。
[關鍵詞]當代移植來源法律文書名詞
[分類號]D909.92
Tracing the Origi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egal Document Terms——Transplantation Part
Ding Haibin1, Leng Jing2, Yang Zhe3
(1.School of History of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136;2.School of Management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Sicence and Technology,Benxi,Liaoning,117000;3.Neusoft Corporation,Shenyang,Liaoning,110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ree basic sources, whose transplantation is one of the source of the contemporary legal documents in China.It consists of two parts,which is the stud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egal instruments transplantterms.The contemporary transplants is more than the modern legal documents transplantation.These legal transplants is also called "absorption" and "diversion", most of which are named with the suffix of "book"in the contemporary legal documents terms system. They are gradually used in litigation and realized by the localized application of these transplant terms.
Keywords: Contemporary; Transplantation; Source; Legal Instruments Term
由法的不平衡性、社會進步、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和法制現(xiàn)代化等因素產(chǎn)生了法律移植,因而也帶來法律文書名詞的移植。中國當代法律文書的名稱中有一部分源于國外,是對其他國家法律文書名詞的一種移用,這種同時期空間上的吸收和轉(zhuǎn)用就是法律文書名詞的移植。這些名詞多以單音語素“書”作詞綴,構成3字以上的詞組,其命名與訴訟活動內(nèi)容結合,以符合我國的語言使用習慣。
本文是筆者關于當代中國法律文書名詞溯源研究系列論文之“移植”篇,包括近代和當代兩個時期法律文書名詞的移植,探尋當代中國法律文書名詞中移植國外法律語言文化的源頭,用以彌補當代法律文書移植研究的不足。
1近代時期法律文書名詞的移植
20世紀初,以西方大陸法系為主的立法體例、法律原則開始移植到中國,并與中國的某些傳統(tǒng)相結合,中國法律開始納入近代法律的軌跡。在這個過程中,“許多西方的訴訟制度在中國也被強行使用,租界內(nèi)的華洋互控案件及后來純粹涉及華人的案件,都是按照西方的訴訟程序來審理,公審制、陪審制及律師制均被采用”[1]。中國近代被迫采用西方法律制度的同時,一些法律文書名詞是由移植了德法法律制度和術語的日本傳入中國的。
在近代中國法律本土化過程中,對于西方法系和日本法等的移植,順應我國國情和民情,經(jīng)過引入、磨合使用,留存至今仍然使用的部分法律文書名詞主要有“決定書”和“起訴書”?!皼Q定書”和“起訴書”是近代模仿日德建立公訴制度、日譯法國法律術語的條件下被移植和使用的?!皼Q定書”是借形,“起訴書”是借音(純音譯),兩種借用是有區(qū)別的移植。它們在近代被植入,在當代形成語義具體、多字組成的詞組,應用十分廣泛。
1.1“決定書”
“決定書是指人民法院就在民事和行政訴訟中的特殊事項依照法律規(guī)定做出決定時制作的法律文書”[2]?!皼Q定書”源于日文的“決定”,移植我國后使用范圍變廣,變得日趨成熟、體系化。因“決定書”多針對“特殊事項”,故多以動詞形式為前綴搭配使用,如“拘留決定書”“罰款決定書”等等。
1910年編成的、以1890年的日本《民事訴訟法》為藍本修訂的《大清民事訴訟律草案》[3]首次規(guī)定“決定書”。修律大臣在草案說明中指出:“‘決定乃審判衙門就簡易訴訟上請求之當否或關于訴訟上指揮所為之裁判,不必本于當事人之言辭辯論,則記載這種裁判的文書就叫‘決定書了”[4]。
在日本《民事訴訟法》原文中,“決定書”為“決定”,“決定”作為法律文書的一種存在,使用于對當事人申請回避、確定訴訟費用、訴訟擔保和變更等程序性環(huán)節(jié)中,其含義與近代我國“決定書”相近,字形也與中文字形相似。但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法律案件記錄中不存在“決定”作為法律文書的情況。因而,在該詞不屬于傳統(tǒng)繼承的情況下,結合上述情況,我們可推斷,“決定書”一詞是近代從日本移植而來的借形的法律文書名詞。
在《大清民事訴訟律草案》第三編第一章第七節(jié)“裁判”之下,“修律大臣對‘裁判作了以下草案說明:本案分裁判為判決、決定及命令?!瓫Q定乃審判衙門就簡易訴訟上請求之當否或關于訴訟上指揮所為之裁判,不必本于當事人之言辭辯論”[5]。草案里將“決定”屬于裁判的一種,“決定”這一裁判行為的書面文字就是“決定書”。
《華洋訴訟判決錄》[6]收錄了“決定書”和“判決書”。其中,19件民事決定書,是真正應用“決定書”的實例。這些民事決定書都是以“決定書”為標題單獨使用,標題不體現(xiàn)決定涉及的具體內(nèi)容,在語詞使用方面也比較簡單。與當代“決定書”不同,近代“決定書”涉及的范圍大,一定程度上包含當代“決定書”和“裁定書”。
在當代,“決定書”涉及的決定應用范圍被擴大到訴訟過程的各個方面,命名具體,形成較復雜的“決定書”名詞體系。例如,“取保候?qū)彌Q定書”“撤銷取保候?qū)彌Q定書”“監(jiān)視居住決定書”。由近代泛泛使用到當代具體、有針對性的命名,以“決定書”為詞綴的名詞體系最終形成。
1.2“起訴書”
“起訴書是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或自行偵查的案件,認為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已查清,證據(jù)確實充分,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時而制作的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的法律文書”[7]?!捌鹪V書”的內(nèi)容在古代已有,但是這個名詞始于近代,是由移植日本的公訴制度、移植“起訴”,并與我國法律名詞使用習慣相融合而產(chǎn)生的,“起訴書”的詞義有交叉,所以后來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與“起訴狀”“公訴書”的爭議。
“起訴”一詞是移植日本翻譯的法語法律詞匯。明治時期,許多日本學者在翻譯法國法的時候即利用漢字徑造新詞匯以對應法國法律術語,明治十九年(1886)由藤林忠良和加太邦憲合編、知新社發(fā)行的《佛和法律字匯》中,“全書收詞約2600個,其中完全用漢字對應的約1400余條”[8]。這本書所收錄的詞匯就有“公訴”(法語:Accusation)和“起訴”(法語:Poursuite)。“公訴”在我國古代有類似的行為?!拔覈糯m然也有‘官吏糾問,設有御史一職,但是由于司法與行政不分,控訴與審判不分,沒有專門的、獨立的國家機關擔負控訴職能,因而其不等同于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訴”[9]。
“起訴書”依附于公訴制度和檢察官制度產(chǎn)生。清末期,清政府在通過出國考察和聽取日本學者志田鉀太郎的建議后,引入了大陸法系模式的檢察制度,模仿日德建立了公訴制度。進入民國時期,法律陸續(xù)出臺,公訴制度逐漸完善,“起訴書”一詞的使用也固定下來。如“日本的《刑事訴訟法》第256條即規(guī)定:‘提起公訴,應當提出起訴書”[10]。在其基礎上,“1935年的《刑事訴訟法》第243條規(guī)定提起公訴以起訴書為之,并對起訴書之程式作出規(guī)定”[11]。
“起訴書”一詞在我國當代的法律文書名詞體系中也占據(jù)重要地位,當代存在著“起訴狀”和“起訴書”“公訴書”混淆使用問題?!捌鹪V書”一詞與“起訴狀”相似,易造成混淆,也沒有突出公訴案件的特點?!皩ⅰ鹪V書改稱‘公訴書,不僅能夠與公訴部門的名稱協(xié)調(diào)一致,而且更能體現(xiàn)公訴部門的公訴職能”[12]。“起訴書”“公訴書”的名詞意義存在公眾認知的分歧。當代有“民事訴狀”“民事起訴狀”和“刑事起訴書”的一些詞組,但是也仍然存在“起訴書”“起訴狀”和“公訴書”之間的混用?!霸趯ζ鹪V書的具體運用上,缺乏規(guī)范化,使實踐中的起訴書流于形式化、隨意化,體現(xiàn)不出起訴書的性質(zhì)特點”[13]。對于“起訴書”這一法律文書名詞命名和使用都有待進一步的規(guī)范。
2當代法律文書名詞的移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制建設可以說是從零開始。為了保證我國社會的法律制度建設,從前蘇聯(lián)和西方移植法律制度和法律文書名詞成為必然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法學的移植大體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9年至50年代末,在一無傳統(tǒng),二國際環(huán)境復雜的情況下,對蘇聯(lián)法的照搬與移植就在所難免。出現(xiàn)了對當時的蘇聯(lián)法‘一邊倒的移植高潮,出現(xiàn)了聘請?zhí)K聯(lián)法學專家、派遣留學生和翻譯蘇聯(lián)法學著作和教材等方式途徑;第二個階段是,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我們?nèi)轿坏匾浦参鞣桨l(fā)達國家以及法制發(fā)展有特色的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法學成果,掀起了第二個移植國外法和法學的高潮”[14]。我國各部門法學以及法學研究的方法論體系在這兩個階段的移植,引用蘇聯(lián)的仲裁制度、英美的觀護制度等,也相應移植了對應的法律文書名詞。
進入21世紀,我國對待法律移植的態(tài)度更加辯證,也更加積極,加大了吸收引進世界先進國家法律的力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法律文書名詞的數(shù)量和種類也隨著國家法律的更替和完善產(chǎn)生變化。但是與國家法律不同的是,許多法律文書名詞在主流法律的更替中并沒有被摒棄,而是被保留繼續(xù)拓展使用,如“決定書”和暫緩判決制度結合,成為新的法律文書名詞“暫緩判決決定書”。這種直接移植或衍生的法律文書名詞是我國主動翻譯引入現(xiàn)代西方法學理念、法律制度的結果。
2.1仲裁文書名詞
“仲裁(Arbitration)”一詞來自拉丁文,在當代,“仲裁”是“由爭執(zhí)雙方認可的第三者對爭執(zhí)事項作出決定”[15]?!爸俨檬敲袷略V訟之外的規(guī)范性和程序嚴格性最為明顯、與民事訴訟最為相近、最可能與民事訴訟形成實質(zhì)性競爭關系的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盵16]仲裁機制的產(chǎn)物——仲裁文書名詞在當代法律文書名詞體系中也占據(jù)重要地位。仲裁文書是仲裁機構自受理經(jīng)濟合同糾紛案件至裁決整個過程中,依照法律規(guī)定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資料,形成“仲裁”為前綴的仲裁文書體系。
學術界認為“仲裁”一詞是移植于日本的外來詞,在中國古代雖也存在仲裁行為,稱為“公斷”,但是封建統(tǒng)治環(huán)境下,商品經(jīng)濟不發(fā)達,沒有形成制度。20世紀初,民國初期形成仲裁制度,并設置有公斷處。從1912年頒布的《商事公斷處章程》以及同年9月頒行的《商事公斷處辦事細則》,到1921年北洋政府頒布的《民事公斷暫行條例》,官方依舊使用的是“公斷”而非“仲裁”?!拔覈闹俨弥贫葋碓从诿裰鞲锩鼤r期,仿照蘇維埃的模式而建制。”[17]如1933年10月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對仲裁制度已有規(guī)定;1943年4月9日晉察冀邊區(qū)頒布的《關于仲裁委員會工作指示》,明確規(guī)定了仲裁及仲裁機構的性質(zhì)、任務及權限。
雖然在最初的翻譯過程中,“Исковоезаявление”一詞對應的是我國的“起訴狀”和“仲裁申請書”兩個詞。但是其本質(zhì)還是來源于蘇聯(lián),因而筆者認為仲裁文書名詞屬于當代移植的法律文書名詞。較為常見的仲裁文書名詞有:“仲裁申請書”“仲裁協(xié)議”“仲裁答辯書”“仲裁裁決書”“仲裁調(diào)解書”等。這些名詞是基于移植的“仲裁”一詞而衍生的一系列名詞。
建國初期后,新中國也建立起與蘇聯(lián)相似的仲裁體系,早在1956年,我國對外貿(mào)易仲裁委員會頒布《中國國際貿(mào)易促進委員會對外貿(mào)易仲裁委員會仲裁程序章程暫行規(guī)定》,公布了一套仲裁程序規(guī)則。此時,在我國,“仲裁”一詞已經(jīng)取代“公斷”開始使用,仲裁的基本程序也已建立,仲裁文書名詞也從此時產(chǎn)生。
直到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出臺之前,“我國法律法規(guī)中已有14部法律、82個行政法規(guī)和190個地方性法規(guī)作出了有關仲裁的規(guī)定”[18]。自仲裁制度在我國產(chǎn)生至今,雖然仲裁制度和原則發(fā)生過一些變化,但是作為最基礎的仲裁文書名詞則較為穩(wěn)定地沿用至今。
2.2“法律意見書”
“法律意見書(Legal Opinions)指律師應當事人的要求,針對某一法律事務,根據(jù)掌握的事實和材料,正確運用法律進行闡述和分析,并向當事人出具明確結論的一種書面意見”[19]。“法律意見書”經(jīng)改革開放引入,并逐漸在不同領域使用。
美國最早開始使用“法律意見書”一詞。“20世紀80年代,美國律師界曾就法律意見書的原則展開討論,并先后公布了制作標準或指南。英國律師在制作法律意見書時,形成了列舉一系列明示的限制或保留,而這些限制或保留又被美國律師所采用,在這一階段,法律意見書專就國際貸款合同而制作?!盵20]“法律意見書”被移植入中國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案母镩_放以來,一些外資進入我國,但是對我國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并不熟悉,依照國際慣例,請國內(nèi)律師出具‘法律意見書,透視可能的法律風險,尋求有利的法律及政策支持”[21],此時,我國的律師也開始涉足非訴訟領域,從而開啟了“法律意見書”在我國的使用。
“法律意見書”的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法律意見書”指律師針對特定法律事務給予當事人的、容納了明確結論的書面分析和陳述,包括一切律師依專業(yè)視角提供的法律衡量。狹義的“法律意見書”則僅指律師在非訴訟業(yè)務領域向委托人出具的具有法律意義的書面意見,是法律服務機構的一項業(yè)務,如“據(jù)新華社報道:由精通經(jīng)濟法律的律師和法律、經(jīng)濟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的這個法律服務機構,是由司法部組建的。它開展的主要業(yè)務有:擔任法律顧問;提供法律咨詢;為經(jīng)濟談判提供法律幫助;幫助審查或起草合同、章程等法律文件;代辦專利申請;提供法律意見書”[22]。
2.3“暫緩判決決定書”
“暫緩判決決定書”是暫緩判決制度的書面結果,“所謂暫緩判決是指少年法庭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對犯罪情節(jié)輕微、悔罪態(tài)度較好、依法只能或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做出暫緩判決決定,由法院設置一定的考察期,讓被告人回到社會上繼續(xù)就業(yè)或就學,對其進行考察幫教,待考察期滿后,再根據(jù)原犯罪事實和情節(jié),結合被告人在考察期的表現(xiàn)予以判決”[23]。在我國的判決處理中也存在暫不做出判刑決定的司法實踐,“明清時期,具有‘緩決的做法,《康熙起居注》中有‘首惡既行正法徐大復、齊隆、王五子、費七等皆系為從這人應緩決的記載”。
“暫緩判決制度是對西方國家觀護制度的借鑒,不是我國首創(chuàng)的?!盵24]暫緩判決制度起源于19世紀英國的觀護制度(Probation System),是針對應處刑的初犯少年實行暫不判處徒刑,以誓約代替徒刑的執(zhí)行。之后這一制度傳到美國、德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在臺灣稱為“交付觀察制度”?!拔覈蓪壕徟袥Q制度并無明文規(guī)定,1993年12月,上海長寧區(qū)法院首次適用該制度?!盵25]
暫緩判決制度的移植給我國法律文書名詞體系又增添了一詞——“暫緩判決決定書”,該詞是暫緩判決制度在我國實踐過程中產(chǎn)生并改進而成的,一開始稱為“暫緩判決通知書”,之后對暫緩判決制度認識加深,便以能更加準確體現(xiàn)暫緩判決性質(zhì)的“暫緩判決決定書”取而代之。這種由移植的西方法律制度衍生的法律文書名詞雖然命名構詞為中式,但是其根源于西方法律制度,故將其歸為西方移植法律文書名詞。
3結語
我國當代法律文書名詞的移植部分在引進、吸收、借鑒西方法律制度和蘇聯(lián)及日本的法律基礎上產(chǎn)生,在司法實踐中逐漸適應、固定下來,實現(xiàn)本土化的轉(zhuǎn)變,成為我國法律文書名詞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法律實施和法律文化做出貢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文檔名詞發(fā)展演變史”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BTQ071)。
參考文獻
[1]李春雷.清末民初刑事訴訟制度變革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3:18.
[2]馬宏俊.法律文書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72.
[3]清末制定的民事訴訟法草案.該草案于宣統(tǒng)三年(1911)由修訂法律館起草完畢,共4編22章800條,但未及公布施行.
[4][5]楊鴻雁,肖強.清末民初司法審判程序性文書的嬗變[J].歷史教學,2014(16): 33-36.
[6]直隸高等審判廳.華洋訴訟判決錄[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7]馬宏俊.法律文書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34.
[8]李貴連.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法學(續(xù))[J].中外法學,1995(5):4.
[9]劉學敏,屈波.公訴制度淵源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4):32.
[10]周宏.刑事起訴書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8:24.
[11]張建偉.公訴制度之本土資源[J].中國檢察官,2016(3):71.
[12]李紹山,黃杰.將“起訴書”改稱“公訴書”更為科學[J].人民檢察. 2004(12):61.
[13]周宏.刑事起訴書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8:29.
[14]何勤華.中國法學史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533.
[15]莫衡.當代漢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259.
[16]蔡虹,劉加良,鄧曉靜.仲裁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
[17]譚兵.中國仲裁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3.
[18]陳忠謙.仲裁的起源、發(fā)展及展望[J].仲裁研究,2006(9):48.
[19]馬宏俊.法律文書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45.
[20]張慶,劉寧.法律意見書的研究與制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7.
[21]馬宏俊.法律文書與司法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
[22]王振川.中國法律事務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Z]//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年鑒(1985)[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28.
[23]郭俊.暫緩判決的司法價值及其完善[J].鄭州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62.
[24][25]謝軍健.論暫緩判決[D].湖南:湘潭大學,2009:2.
[作者簡介]
丁海斌,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檔案學教授,檔案學、歷史學研究生導師,哲學博士,研究方向是檔案學基礎理論、檔案史、中國古代陪都與科技史。
冷靜,遼寧科技學院管理學院檔案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檔案學基礎理論、檔案實體和信息保護。
楊哲,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產(chǎn)品事業(yè)部檔案咨詢顧問,研究方向是檔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