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紹年是清末重臣,曾歷任滇、黔、桂巡撫,后累官署郵傳部尚書、經(jīng)筵講官和弼德院顧問大臣。其為官37年,歷經(jīng)洋務運動、中法戰(zhàn)爭、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是中國由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轉型時期較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隨著近年來邊疆史、社會史和區(qū)域史的趨熱,有關林紹年的研究會日漸增多。
關鍵詞:林紹年;貴州;清末新政
有關林紹年的研究相比于晚清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之流大為遜色,國內(nèi)仍處于較為初級階段,而國外研究基本未涉及,就目前筆者所見最早對林紹年專題研究的是2001年史繼忠發(fā)表于《貴州文史天地》的《一個令貴州人深刻懷念的巡撫》。林紹年研究目前來說,開始時間晚,研究領域也多集中于其在任貴州巡撫時期的新政措施和教育思想。但是,隨著邊疆史、區(qū)域史和社會史日漸趨熱,有關林紹年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逐漸在加深。
一、林紹年生平
林紹年(1849-1916),字贊虞,晚號健齋,福建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少年時文采長于同輩,“弱冠行文即驚長老”,且性格也“溫裕,懿量傾儕輩”。自同治十三年(1874)中進士至宣統(tǒng)三年(1911),其為官37載,歷經(jīng)洋務運動、中法戰(zhàn)爭、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宦官生涯多有沉浮。
同治十三年取進士以后,初為庶吉士,后授予翰林院編修之職。光緒十四年(1888)十月補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后只因慈禧重修頤和園之事,林紹年“疏論其失,并劾內(nèi)務府擅借洋債”,遭到“懿旨嚴飭”,于光緒十九年(1893)外放至云南昭通府擔任知府。庚子年(1900)又遷為云南布政使,光緒二十八年(1902)補授云南巡撫,因云貴總督丁振鐸尚在山西,在其未到任之前由林紹年兼署云貴總督。光緒三十年(1904)上《請裁云南巡撫折》,力陳“現(xiàn)在物力為艱,自應力除冗濫,用資整頓”,“飭裁冗員浮費,而內(nèi)外因循瞻顧”,清亡后,避居天津,于宣統(tǒng)八年(1916)九月薨于天津僑館,年六十八歲。
縱觀林紹年官宦生涯,風裁峻整,智慮縝密,事小大躬親不倦,好惡予奪,擇是非所在,不顧藉厲害禍福。
二、研究綜述
目前來說,對于林紹年研究較為深入的是河北師范大學魏立永的《林紹年與清末新政》、貴州師范大學冷強的《林紹年撫黔研究》以及云南大學李昆的《林紹年與云南》。魏氏主要從政治思想、教育救國思想、經(jīng)濟思想和軍、警、獄政思想四個方面來探討林紹年在清末新政的思想與行為。他認為林紹年在晚清時期是一位比較有清譽的、對清末新政持比較積極態(tài)度的地方大員。也只有全面學習西方,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行立憲才能救中國。并且創(chuàng)新性的提出進行政治改革試點,認為“局面愈大,驟改愈難。勢必藉試其端,以期推廣”,“三
林葆恒:《皇清誥授光祿大夫頭品頂戴經(jīng)筵講官弼德院顧問大臣林文直公行述》,1916年刻本.
林紓:《清誥授光祿大夫頭品頂戴經(jīng)筵講官弼德院顧問大臣予謚文直閩縣林公墓志銘》,《林文直公奏稿》首卷
陳寶?。骸蛾悓氳⌒颉?,《林文之公奏稿》首卷.
林紹年著,康春華等校注:《林文直公奏稿校注》,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頁.
省改制,果致富強,再推他省,勢如破竹”。魏氏認為林紹年的教育救國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大規(guī)模的派遣留學生,另一方面則是,興建新式學堂,培養(yǎng)新政所需的各種人才。在經(jīng)濟思想和行為方面,魏氏則認為其所進行的經(jīng)濟改革比如改革幣制、堅持銀本位制等,雖然措施較少,但是卻為滇、貴的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只可惜因為他任職一地時間太短,調動太頻繁,再加上當時他為人太過耿直,不容于當朝,以至于他難以作出像張之洞、袁世凱等人的成績。而在軍、警、獄政思想方面,魏氏認為林紹年對于新軍的編練、綠營的裁汰、團營的整頓、警察的設立等方面所進行的探索以及其對提高將棄素質重視,大力派遣軍事留學生,設立各類軍事學堂對清末西南地區(qū)新軍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最后,魏氏總結到林紹年參與和推助的清末新政,沖擊了數(shù)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體制,推動著中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客觀上創(chuàng)造了條件。尤其是面對聲勢浩大的貴州反清起義,林紹年毫不手軟,無情地鎮(zhèn)壓,這是對人民的摧殘,是千百年來統(tǒng)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采取的慣用伎倆。李氏認為林紹年在任職云南期間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用力頗多:政治上,裁汰冗員,縮減財政開支;經(jīng)濟上,發(fā)展實業(yè),增加財政收入;教育上,發(fā)展新式教育和派遣留日學生,培養(yǎng)人才,望求興滇;軍事上,革新軍制和鎮(zhèn)壓民眾起義,維護邊疆的完整和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林紹年在任職云南巡撫或云貴總督期間,其工作任務是較繁瑣的。政治、教育等方面在當時的背景下都面臨著革新,同時需要應付底層民眾的變亂,再加上財政的拮據(jù),因此林紹年不得不主動求變。而林紹年鎮(zhèn)壓民眾起義,李氏認為與其所采取的儲備人才,發(fā)展新式教育、派遣學生出國留學,發(fā)展省內(nèi)軍事事業(yè)、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和發(fā)展實業(yè)、增加財政收入的新政措施是互為表里的,因為極力鎮(zhèn)壓底層民眾變亂,使清政府在云南的統(tǒng)治根基穩(wěn)固,是其他各方面事務革新發(fā)展的基礎,為新政改革提供社會穩(wěn)定的保障。兩方面的事務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是云南從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一種表現(xiàn)。
其他對林紹年研究就比較零散,可大致分為林紹年生平研究以及教育思想和行為研究。生平研究方面有劉學洙的《清末貴州巡撫林紹年》、高拜石的《老佛爺也敢惹—諫修頤和園被擯的林紹年》等。教育思想和行為研究方面則有,劉學洙的《林紹年與貴州首次留洋熱》對貴州首次留洋做了大致的介紹。而張羽瓊的《略論貴州早期留學教育的興起》則較為深入的對林紹年所推行的貴州早期留學教育的背景和特點進行了研究。
參考文獻
1、文獻資料
[1]林紹年著,康春華等校注:《林文直公奏稿校注》,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版.
[2]趙爾巽編,《清史稿·林紹年傳》,中華書局出版社,1977年.
[3]《福建通志》,第七十一冊,總卷三十四《列傳·清八》,民國刻本.
2、著作
[1]尚小明:《留日學生與清末新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林紹年:《遵旨敬陳管見折》,《林文直公奏稿》(一),(臺灣)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198,203頁.
魏立永:《林紹年與清末新政》,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冷強:《林紹年撫黔研究》,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李昆:《林紹年與云南》,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同上.
張羽瓊:《略論貴州早期留學教育的興起》,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2]張海鵬:《中國近現(xiàn)代通史—第五卷新政、立憲與辛亥革命(1901-191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期刊論文
[1]張羽瓊:《略論貴州早期留學教育的興起》,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2]梁茂林:《遺愛在貴州-晚清貴州巡撫林紹年的教育創(chuàng)新》,生活教育,201117期.
4、碩博論文
[1]魏立永:《林紹年與清末新政》,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2]冷強:《林紹年撫黔研究》,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作者簡介
趙先昌,1992年9月,男,山東省菏澤市,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中國近現(xiàn)代史。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