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飛,彭曉娟,肖曉琴
(吳川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吳川 524500)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腦梗死成為腦血管病中的常見病。腦梗死患者經(jīng)搶救康復出院后,由于腦梗死導致腦組織大量壞死,容易出現(xiàn)各類后遺癥[1]。患者面對突然而來的偏癱、失語等,手腳不能動,有口不能言,常出現(xiàn)緊張、恐懼、焦慮或抑郁等負性情緒。腦梗死偏癱康復患者恢復期較長,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其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甚至有些患者會出現(xiàn)自殺傾向。Rustoen等研究認為,希望是提高生活質(zhì)量的應對策略和重要因素[2]。本課題嘗試提高腦梗死偏癱康復患者希望水平,以增強其自信心和意志力,改善不良情緒,促進康復。
納入標準:(1)所有入選病例均經(jīng)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2)有單側肢體功能障礙。(3)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排除標準:(1)既往有精神病史或老年癡呆癥者。(2)存在嚴重認知障礙。此課題報備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后獲批準。選擇2016年5月1日—2017年8月31日在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住院,并符合納入標準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2016年5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住院的38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26例,女12 例;年齡 40~84 歲,平均年齡(72.82±3.09)歲;初中及以下學歷24例,高中及以上學歷14例;左側肢體偏癱27例,右側肢體偏癱11例。將2017年1月1日—2017年8月31日住院的38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齡40~85歲,平均年齡(73.08±2.23)歲;初中及以下學歷 25 例,高中及以上學歷13例;左側肢體偏癱26例,右側肢體偏癱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護理。指導日常生活護理,如皮膚、口腔護理,協(xié)助大小便護理,按時服降壓藥和營養(yǎng)腦神經(jīng)藥,提供肢體訓練和功能康復信息,鍛煉肢體功能,低脂飲食,多吃素食少喝酒,告知患者預防復發(fā)的重要意義,保持生活規(guī)律,囑咐出院患者按時服藥,注意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一個月內(nèi)返回復查,3個月后返回醫(yī)院或護士上門評估康復效果。
(2)觀察組:在接受常規(guī)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希望水平干預。希望泛指對美好未來的期望,本課題以Snyder希望理論為指導思想,將希望理論穿插于日??祻椭委熤?,著重解開患者心結,幫助其樹立康復信念,鼓勵患者堅持不懈強化訓練,培養(yǎng)獨立生活能力,以盡早回歸社會。①組建希望團隊,實施“一對一”服務:由從事神經(jīng)內(nèi)科護理專業(yè)的臨床護士、主治醫(yī)師、心理技師、康復治療師組成希望團隊,采取“一對一”輔導模式,即給每位患者配備一名醫(yī)護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希望理論的理念及方法。②評估情緒狀態(tài):用Zung’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進行調(diào)查,了解患者感到情緒沮喪、郁悶的事情是什么,對康復訓練是否感到困難,是否感到自己是個無用的和可有可無的人,是否想過自己死了后別人會過得更好等。③評估希望狀態(tài):采用希望量表(Hope Scale)評估患者對治療的期望、對未來是否感到有希望、生活是否過得有意義、現(xiàn)實存在哪些困難以及了解期望得到的最好健康狀態(tài)是什么、面對偏癱會做哪些康復項目來促進健康、如何增強生活能力等。④個性化干預:通過交流和評估找出患者存在的問題,如有些患者因腦梗死偏癱,肢體活動恢復期長,靠單一的藥物治療難以奏效,堅持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后協(xié)調(diào)能力仍較差,手部關節(jié)僵硬,常常走路摔跤等,從而動搖康復運動的信心。分析原因,了解是個人鍛煉時間、強度不夠,還是未掌握訓練要領等,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予以針對性干預。⑤快樂因子分享:幫助患者建立信念,給予心理疏導,暗示患者所患的疾病是有治愈希望的。經(jīng)常播放輕音樂,讓患者感受快樂,鼓勵患者經(jīng)常描述自己的優(yōu)點,盡量想象令身心舒適的事情,并有意安排其親朋好友每天探視,讓治療成功的病友分享經(jīng)驗,以提高患者對美好未來的期望。⑥希望療法:對患者自我照顧能力、偏癱癥狀、情緒等進行動態(tài)評價,及時鼓勵表揚。讓患者明白,要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必須經(jīng)過不懈努力。
(1)采用 Zung’s抑郁自評量表(SDS)[3]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情緒進行評定。量表包含2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表示小部分時間有;“3”表示相當多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有。分別評定后將各項評分相加得總分。將所得總分乘以1.25得標準分。標準分50分以下為正常,50~59分為輕度抑郁,60~69分為中度抑郁,70~79分為重度抑郁。
(2)采用希望量表(Hope Scale)[4]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希望水平進行測評。量表包含3個子量表,共計12個條目,分別是對現(xiàn)實與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4個條目)、采取積極的行為(4個條目)、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4個條目)。每個條目得分為4
個等級,即非常反對、反對、同意、非常同意??偡譃?2~48分,分值越高表示被調(diào)查者的希望水平越高。
所得數(shù)據(jù)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結果差異性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并分析。
干預前兩組患者SDS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DS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DS得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SDS得分比較(±s,分)
?
干預前兩組患者希望量表總分及各個維度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希望量表總分及各個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希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希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
(1)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接受常規(guī)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希望水平干預,可以改善腦梗死偏癱康復患者的抑郁情緒。腦梗死具有高復發(fā)性和致殘性的特點,康復時間較長。由于我國醫(yī)療資源較緊缺,患者多在急性期治療后轉(zhuǎn)回家中療養(yǎng)。此時患者往往會產(chǎn)生被遺棄的感覺,心理負擔沉重導致自我評價過低,從而產(chǎn)生抑郁情緒。本研究的干預措施是先評估患者的情緒,針對患者“看不到希望”的現(xiàn)狀,用鼓勵的語言耐心講解腦梗死后由于損傷的神經(jīng)細胞不能再生,肢體活動功能的恢復就有賴于代償,也就是取決于康復訓練,以增強患者康復信心。希望水平雖然不能緩解患者軀體癥狀,但能明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5]。本課題通過組建希望團隊,實施“一對一”服務,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干預,使患者提高認識,改變原來錯誤的認知,提高自信心。表1顯示,干預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SDS得分分別為(58.92±3.98)分、(58.66±3.72)分,均有輕度抑郁情緒。干預后觀察組患者 SDS 得分為(38.21±3.17)分,情緒屬于正常狀態(tài),改善效果顯著;而對照組為(56.55±3.41)分,情緒仍屬抑郁狀態(tài)。干預后,兩組SDS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這說明提高希望水平可明顯改善腦梗死偏癱康復患者的抑郁情緒。
(2)腦梗死偏癱后由于肢體活動能力差,動作失調(diào),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患者往往心存焦慮、急于求成,一旦短時間內(nèi)未能達到理想程度,就會灰心喪氣。由表2可見,干預前,對照組和觀察組希望量表總分分別為(23.87±2.70)分、(23.61±2.80)分,均為低水平狀態(tài)。希望作為一個新的護理目標和康復理念逐漸出現(xiàn)在護理領域中,希望理論也被廣泛應用于護理實踐中[6]。本課題由從事神經(jīng)內(nèi)科的臨床護士、主治醫(yī)師、心理技師、康復治療師等多名專業(yè)人員組成希望團隊,采用希望理論進行各種宣傳,對患者進行認知、態(tài)度、行為等全方位干預,將希望理論穿插于日常訓練中,鼓勵患者強化肢體功能訓練。除此之外,還采取了快樂因子分享、希望療法等,提升患者對康復的期望。表2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希望量表總分為(38.05±3.56)分,希望屬于高水平狀態(tài),提高效果顯著;而對照組為(28.13±2.67)分,希望屬中水平狀態(tài)。觀察組患者希望水平3個維度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希望作為一種內(nèi)在的心理力量,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及處事方式,強烈的希望會給患者以信心和勇氣,幫助患者適應疾病并積極應對[7]。
Fitzgerald指出,希望是生命的核心,也是個體應對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對患者來說是一種有效應對,也是應對力量的源泉,能增強疾病治療效果、加速患者康復[8]。本研究證明,通過對腦梗死偏癱康復患者實施希望水平干預,可改善患者抑郁情緒,提高希望水平,加快患者康復進程。
參考文獻:
[1]夏容.腦梗塞患者的護理進展[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35):31.
[2]肖碧玲,葉愛霞,洪秀英,等.直腸癌造瘺術后病人的希望水平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17,31(17):2144-2146.
[3]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4]戚新蘭.希望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6,30(1):7-10.
[5]景穎穎,萬婕.腦卒中患者希望水平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7,16(8):49-54.
[6]廖芯,羅萬英,周俊英,等.婦科癌癥患者社會支持對希望水平的影響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4,14(7):469-471.
[7]李小娜,李燕江.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的希望水平與個體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全科護理,2017,15(15):1896-1897.
[8]張海紅,李敏.希望理論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心理障礙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5(6):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