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毅
(山西路橋集團運寶黃河大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某高速公路黃河大橋位于三門峽庫區(qū),距上游的潼關斷面62 km,距下游的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35 km,距下游三門峽水庫大壩51.5 km。
本項目橋位處三門峽水庫,基本上采取汛期泄洪排沙、非汛期蓄水發(fā)電的運用方式,形成“冬春水深、夏秋水淺”的現(xiàn)象,參照設計說明,2002年至今,三門峽水庫采用“洪敞”運用方式,即汛期入庫流量大于1 500 m2/s敞泄,其余時間控制水位不超過303.808 m,非汛期平均運用水位不超過313.808 m,最高運用水位不超過316.808 m。
橋址區(qū)地貌單元屬黃河河谷區(qū),區(qū)內黃河河道寬闊平緩,兩側河漫灘及Ⅰ級,Ⅱ級階地發(fā)育。橋址區(qū)大部分地段位于黃河河床、河漫灘及Ⅰ級階地內,僅山西端橋臺位于黃河Ⅱ級階地上,運城端橋臺與河底高差約為47 m。河南側橋臺區(qū)位于黃河Ⅰ級階地上,地形較平緩。區(qū)內地表植物稀少,以農作物及草叢為主。
項目區(qū)屬大陸性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春季多風少雨干旱,夏季酷熱。降雨多集中在7月~9月。多年平均氣溫為12.9 ℃,極端最高氣溫42.4 ℃,極端最低氣溫-18.7 ℃。多年平均風速為2.7 m/s,極大風速達28.2 m/s。土壤最大凍結深度為38 cm,一般12月底封凍,翌年2月下旬解凍。
根據(jù)水文及地質資料,上年度上游小北干流于1月12日出現(xiàn)流凌密度約20%,此前日最低溫度小于-5 ℃;1月12日~1月28日小北干流流凌密度增加至30%~50%,期間日最低溫度為-10 ℃~-5 ℃范圍;1月29日~2月6日,小北干流流凌密度開始逐漸減少,期間日最低溫度大于-5 ℃;橋址處出現(xiàn)零散漂浮冰面,未形成流凌封凍情況,下游三門峽水庫冬季庫面有結冰成凌現(xiàn)象,但不造成災害。
鋼棧橋最低鋼管平聯(lián)標高為317.5 m,每跨間距12 m,當黃河水位低于317.5 m時,鋼棧橋對水流阻力較小。上年度年初發(fā)生了罕見的冰凌災害,分析在流速較小時冰凌對鋼棧橋影響不大。1月份,由于暖冬氣候的影響,橋址上游冰凌消融后成塊下游,于1月15日在棧橋上游側大量堆積。經(jīng)1月16日沿線觀測,棧橋上游側5 km范圍內全斷面封凍、均由10 cm~50 cm厚的冰塊多層累積而成,5 km~30 km范圍河面一半以上均有冰塊持續(xù)下流,流速僅0.1 m/s~0.3 m/s、基本呈靜水狀態(tài)。
正常氣候下多年橋址處黃河河面僅出現(xiàn)薄冰,不形成冰凌災害。如上游壺口段冰凌在遇高溫消融后下流至橋址區(qū)域,由于鋼棧橋跨度較小,對流凌排泄具有一定的粘阻,有可能在氣溫驟降、低流速、高水頭的情況下形成冰壩,影響鋼棧橋的整體穩(wěn)定。據(jù)氣象部門分析,已經(jīng)形成的拉尼娜現(xiàn)象使今年黃河流域冬季氣溫較多年同期均值偏低的可能性大。加之,黃河凌汛歷來有突發(fā)性強,難于預測、難于防守的特點,且影響凌汛的因素較多,本年度防凌形勢緊迫。
鋼棧橋設計鋼管平聯(lián)高程為317.5 m,貝雷片梁底高程為320.00 m,橋面高程為321.24 m。
鋼棧橋布置在主橋中心線下游側30.3 m位置處,平行于黃河大橋的方向布置,全線鋼棧橋共1 627 m,橋面寬8 m?;A選用φ630×10 mm鋼管樁,單孔跨徑12 m。
積極響應上級部門防凌工作要求,最大程度減少凌汛災害損失,在確保防凌安全的前提下,實現(xiàn)工程安全生產(chǎn)。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落實防凌責任制;及時修訂和完善防凌預案,提高預案的可操作性;加強防凌值班,做好日常防凌工作;加強防凌意識,落實防凌物資儲備;及時清理河道內行凌障礙,確保行凌暢通;加強防凌信息溝通,及時與上級相關部門取得聯(lián)系。
進入凌汛期后,為確保施工度凌汛安全,一是成立防凌領導小組,建立和健全冰凌觀測制度,加強24 h防凌值班和冰凌觀測,在橋址上游分級設立觀測點隨時掌握氣溫、水情和河道冰凌的發(fā)展變化,及時采取防凌措施。二是組織防凌隊伍加強防守,每年凌汛前組織落實好搶險人員,備足備好防凌工具、材料及照明設備,以備搶險急需。三是在初期流凌時服從河務部門的安排,必要時采取長臂挖機、塔吊及破碎錘、履帶吊及破碎錘破除棧橋周邊冰凌,確保河道排淩順暢。四是發(fā)生流凌堆積時,認真執(zhí)行各級防治的指令,及時拆除主河道棧橋形成排凌通道。
1)四級應急響應:
橋址河面未出現(xiàn)薄冰、散冰,小北干流流凌密度小于10%。
a.施工進入凌期,派專人對上游觀測點進行凌情觀測,聯(lián)絡員及時與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取得聯(lián)系,每天報送一次。
b.啟動領導帶班值守制度,組織搶險設備進場,落實物資儲備,組建至少30人的機動搶險隊,隨時待命,做好搶險準備。
c.召開施工度凌部署會議,明確各小組主要職責,做好防凌準備。
2)三級應急響應:
橋址河面出現(xiàn)薄冰、散冰,小北干流流凌密度小于30%。
立即進入預警階段,派專人24 h值守,對講機設專用防凌汛頻道,保障信息通暢。
a.實施每天2次巡查制度,并積極與上游萬家寨庫區(qū)、吳王浮橋管理單位取得聯(lián)系,預判流凌進入橋址的時間點,并將天氣、水位、上游流凌情況的監(jiān)測和記錄信息及時上報至地方防指。
b.安排專人具體負責、落實相應機械設施做好水面上管樁周圍的雜草、樹木等漂浮物清理工作,確保棧橋安全運行。
3)二級應急響應:
橋址河面出現(xiàn)冰凌堆積、流凌密度接近30%且最低氣溫小于-5 ℃,且小北干流流凌小于50%。
a.一級應急響應下的各項措施及機制同時執(zhí)行。
b.實施每天3次巡查制度,分別對天氣、水位、上游流凌、棧橋鋼管樁偏位等情況進行巡查,并做好觀測記錄,每日定時上報觀測結果。
4)一級應急響應:
橋址河面出現(xiàn)流凌堆積密度大于50%,最低氣溫小于-10 ℃,小北干流流凌密度大于50%,呈全斷面封凍趨勢。
a.立即上報黃委會地方防辦及政府機構。
b.撤離現(xiàn)場設備及人員,做好物資、設備防凌儲備,隨時待命啟動棧橋應急拆除預案。
c.安排專人負責實時凌情監(jiān)測,做好施工棧橋拆除的一切準備。
d.接到度凌汛指揮部拆除棧橋指令后,立即拆除棧橋,確保冰凌通過施工水域。
5.1.1組織機構
為保證便橋拆除過程中的作業(yè)及度凌汛安全,成立應急領導小組,負責本項目防冰凌突發(fā)事件處理的領導、指揮、組織和協(xié)調等日常工作。
5.1.2工作小組職責
防凌應急工作小組的主要職責是加強現(xiàn)場監(jiān)督管理、確保棧橋拆除作業(yè)安全。并在冰凌險情來臨前,組織現(xiàn)場人員轉移、物資轉移和現(xiàn)場防凌設備、設施的落實。
5.2.1專人值班值守制度
小北干流出現(xiàn)流凌接近30%,一旦橋址上游5 km區(qū)域河面出現(xiàn)薄冰、散冰,將立即啟動相應等級應急響應,實行領導專人帶班值守制度,24 h輪崗,做好信息上報工作,積極響應黃委會地方防辦及政府機構的指令。
5.2.2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項目分部配備應急報警系統(tǒng)、急救設備、應急照明及動力、逃生工具、消防器材、通訊及運輸設備,建立應急救援設施清單,明確貯存地點,并保持狀態(tài)完好,存放地點應保證道路、通訊暢通,指定專人保管。同時針對項目特點,準備特殊的應急設備(見表1)。
表1 應急物資與裝備表
通過在黃河大橋施工中編制完善的防凌預案,采取科學的、針對性的預防冰凌災害對策措施,避免了由于凌汛災害對橋梁施工所產(chǎn)生的安全風險,為橋梁工程順利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施工安全保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Z].199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Z].1998.
[3] 黃河防御洪水方案[Z].1985.
[4] 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Z].2005.
[5] 國汛[2005]11號,黃河中下游近期洪水調度方案[Z].
[6] GB 50201—2015,防洪標準[S].
[7] SL 250—2000,水文情報預報規(guī)范[S].
[8] JTG C30—2002,公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