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芳
(呂梁市水利局)
據調查統(tǒng)計,至2015年底,呂梁市累計擁有農村飲水工程4 771處,受益人口305.05萬人,基本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按照工程規(guī)模及水源類型劃分:日供水能力W>1 000 m3的集中供水工程14處,受益人口45.11萬人,其中1處水源為地表水,其余13處水源為地下水;日供水能力200<W≦1 000 m3的集中供水工程78處,受益人口41.82萬人,其中水源為地表水3處,地下水75處;日供水能力20<W≦200 m3的集中供水工程1 745處,受益人口145.97萬人,其中水源為地表水238處,地下水1 507處;日供水能力20 m3以下的集中供水工程2 112處,受益人口50.26萬人,其中水源為地表水442處,地下水1 670處;20人以下分散供水工程822處,受益人口21.89萬人,其中水源為井水173處,泉水233處,集雨工程416處。設計供水規(guī)模、實際供水量、供水入戶人口等情況,詳見表1。
呂梁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由于地域及人口分布限制,呈現數量多、規(guī)模小、關注度高、管理困難等特點。在建設期間暴露出的管理問題:一是沒有明確的項目工程法人。由于工程建設需要實行項目法人制,部分村級組織不健全或有名無實,很難確定誰是法人,從而導致法人缺位,對飲水工程建設過程疏于管理;二是工程招標困難。由于飲水安全工程分散,按規(guī)定程序招標,標底的金額小,中標后施工方與受益村矛盾較多,導致施工方投標積極性不高,易流標;三是工程質量監(jiān)管不到位。按理說,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水利工程質量監(jiān)督管理部門,由于尚未對質量監(jiān)督工作出臺相關明確的政策,直接影響到水利工程施工質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給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與評定造成不利影響。
表1 呂梁市農村飲水工程情況調查統(tǒng)計表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作為一項公益事業(yè),存在范圍廣、地點多、管理層次復雜等情況。長期重建輕管造成了工程有人建、有人用、無人管的現象。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工程產權界定不夠清晰。由于產權不明確,導致工程運行過程中管理主體缺位,責任不明確,工程維修養(yǎng)護缺乏經濟保障。二是工程管理人員水平低。在很多供水工程中,負責供水工程管理者多為當地農民,絕大部分文化水平低,技術素質差,加之缺乏專業(yè)培訓,導致業(yè)務不熟練,難以勝任日常維修管理工作;有些供水工程甚至沒有專門管理人員和組織,導致供水設施長期缺乏維修和檢查。三是水費征收難。呂梁市普遍存在農村飲水工程不收水費的現象,即使部分工程征收水費也僅能支付工程運行基本費用和管理人員工資,水費中不提取維修養(yǎng)護費用,導致工程管理和維護不能正常進行。
呂梁市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部分區(qū)域供水水質不達標:一是地處太原盆地平川區(qū)的水源,存在氟、砷超標問題,目前已通過建設大規(guī)模引調水工程集中予以解決,但仍存在部分村莊飲水安全意識不強,為節(jié)省水費取用原有水質不達標水源飲水的現象;二是沿黃地區(qū)存在不同程度的氟超標問題,這部分區(qū)域由于自然地理條件較差,溝壑縱橫,合格水源稀缺,實施大型遠距離引調水工程暫時還無法全部實現;三是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工業(yè)化推進速度加快,污水和工業(yè)廢水不按規(guī)定處理后排放,導致較大河流兩岸的小泉小水和淺層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工程水源的水質不達標,從而導致飲水安全工程供水不安全,影響當地群眾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
為了做好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期間的質量管理,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明確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將某一項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作為一個整體,明確確定項目建設法人,全面負責工程施工期的質量和進度。其次,認真落實各項工程招投標。由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引領,對整個飲水安全項目工程招投標進行統(tǒng)一管理;在招投標過程中,由地方水行政部門對新建、擴建、改建飲水安全工程招投標工作進行統(tǒng)一監(jiān)管。第三,嚴格把好工程建設質量關。根據相關規(guī)定,在飲水安全工程施工之前,必須由項目負責人到相關機構辦理質量監(jiān)督申報手續(xù),并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主動配合質量監(jiān)督機構的檢查。
為了建立權責分明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體系,在維護農民用水權益和提高管理者綜合技術素質的前提下,應根據不同工程特點去引進不同制度,建立靈活有效的運行機制,實行有償供水,從而保障工程順利運行。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的關鍵是選對管理人,重點是制定合理水價。合理水價的形成,要依據運行成本,兼顧用水戶的承受能力,按照“計量供水、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yōu)質有價、公平負擔”的原則,確定供水水價。要推行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分類計價、基本水價與計量水價相結合的水價制度。同時,嚴格推行水價公開、按實收費制度,改變長期形成的“大鍋水”、“免費水”傳統(tǒng)用水模式。這樣一來,既可保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運行管理效果,又可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對于供水水質不達標的問題,要通過尋找合格水源建設單村供水工程或利用原有水源加裝水質處理設備的方式予以解決。
結合國內外飲用水源地管理經驗,建立健全農村飲用水源地的水環(huán)境保護法律法規(guī),出臺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條例,頒布針對不同類型水源地應采取保護的具體實施辦法,防止水環(huán)境遭到破壞。
首先,加強對飲用水源周圍污水排放口和排水渠道進行管理,把可能造成污染的污水口和排水渠道進行轉移、改道,并在實施過程中做好防滲措施,嚴格控制污染;其次,嚴禁在飲用水源地附近興建高污染工業(yè)企業(yè),并禁止在飲用水源地保護范圍內從事任何養(yǎng)殖生產;第三,禁止在飲用水源附近堆放各種工業(yè)固體廢棄物和居民生活垃圾;第四,禁止農戶在飲用水源地保護范圍內的農田使用劇毒農藥,并盡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化肥;第五,在飲用水源地保護范圍內大力推行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封禁治理和使用沼氣。
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和人們的思想觀念陳舊,很多地方尚未普及飲水衛(wèi)生安全教育。為了提高農民的飲水安全意識,應對其強化思想教育,在全力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實行綠色生產的同時,對當地的供水工程運行進行有效監(jiān)督。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tài)之基,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群眾對飲水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飲水安全問題倍受人們關注。呂梁市屬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區(qū),長期以來,農村飲水安全直接影響著農村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強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管理、運行管理和水源地保護,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