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探尋古村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三江源地區(qū),有時走上一天,也未必能看到一個村落。這使很多人誤認為青海沒有村落,只有雪山、草地、帳篷和牛羊。
其實不然,只要你沿著黃河、長江、瀾滄江的源頭往下游走,就會赫然發(fā)現(xiàn),原來青海的那些古村落特別善于隱藏,它們不僅真實存在著,而且大量藏匿于大山深處、河流之畔,甚至那些不起眼的樹林中。它們沒有驚天動地的舉動,沒有張揚或夸張的對外表達,以至于讓我們忽略了它們和中國其他地方都不一樣的獨具魅力的一面。
來吧,讓我們現(xiàn)在就出發(fā),去揭開已經(jīng)入選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或載入歷史文化名村名鎮(zhèn)的七十九個最美青海古村落的神秘面紗。
在玉樹通天河畔,有一個名副其實的長壽村,它就是稱多縣尕朵鄉(xiāng)卓木其村。卓木其周邊氣候濕潤,空氣清新,含氧量高,在此居住非常舒適安逸,村里的長壽老人很多,他們雖然年逾百歲,卻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在自家院落里靜靜地雕刻著石像或嘛呢。
通天河從這里緩緩流過,卓木其村就坐落在河畔東岸,村里有著名的格秀經(jīng)堂、宗教壁畫等遺址。村邊有山泉,可供村民生活用水。站在通天河畔,一眼就能看到卓木其村,因為村里的很多藏式碉房都建在高高的山坡上。
卓木其的碉房均由石板、石塊砌成,多為兩層,下層養(yǎng)牛羊,做畜圈,上層為村民的住房。到卓木其村的碉房做客需萬分小心,因為光線差,屋子里很暗,生人進屋需閉目片刻再靜視,方可辨清房內(nèi)路徑、木梯,否則很容易發(fā)生“碰撞事故”。不過也不用過于擔心,木梯上有手拉的皮繩,這對小孩、老人、生人尤為必要。
卓木其村又叫“格須卓木其村”,是因為村里有一座原始宗教場所的經(jīng)堂叫“格須”。
通天河畔有個曬經(jīng)臺,據(jù)說是當年唐僧師徒曬經(jīng)的地方。通天河注定和神佛有緣,最為聞名遐邇的是壁畫,沿岸共有三處古老壁畫:一處是尕朵鄉(xiāng)克麻村的文殊菩薩像,另一處是尕朵鄉(xiāng)卡吉村的金剛手,再就是卓木其格須經(jīng)堂的觀世音菩薩像?!拔母铩焙螅@三處古老壁畫僅存格須經(jīng)堂的觀世音菩薩像,其他兩處被破壞殆盡。
在卓木其村,一年一度的糌粑節(jié)讓人流連忘返。
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二日(藏歷二月二十二日)這天就是卓木其村的糌粑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提前準備好青稞炒面,也就是藏族群眾說的糌粑。假如你是第一次來卓木其村,肯定會以為這些青稞炒面是熱情的卓木其村民用來招待自己的。沒錯,這些青稞炒面就是招待遠道而來的貴客的,不過不是讓你吃的,而是往你身上撒的。
卓木其村的糌粑節(jié)是一個狂歡節(jié),這個節(jié)日非常有趣,節(jié)日當天,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一見面就會用青稞炒面一陣狂撒,不一會兒每個人都成了“白面人”。 村民們認為,拋撒的青稞炒面越多,這一年就越吉祥、越如意。青年男女互相拋撒,是祝福愛情甜蜜幸福;晚輩給長輩拋撒,是祝福老人健康長壽;長輩給晚輩拋撒,是祝福晚輩健康成長;給學生拋撒,是祝福孩子學習進步;給商人拋撒,是祝福其生意興隆……
不過,因為青稞炒面比水貴得多,撒多少也有一個度,這個度根據(jù)上一年青稞的收成而定:收成好,就拋撒得多,反之就拋撒得少,甚至在臉上或衣服上抹一點兒就作罷。
和糌粑節(jié)同步進行的還有祭祀“神鳥”活動。卓木其村自古就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每年藏歷二月二十二日這天,馬幫駝隊就會來到這里搭建帳房開始經(jīng)商。這一天,通天河冰面融化,岸邊草木萌芽,預示著一年一度的春播即將開始。按照苯教的傳統(tǒng)習俗,春播開始前要舉行隆重的春播祭祀儀式:一是祭祀白雄雞(藏語稱“夏尕布”),二是撒青稞炒面。久而久之,在卓木其就形成了糌粑節(jié)和祭祀“神鳥”這樣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一日,即藏歷二月二十一日,卓木其村就派人到村后神山上把上一年祭祀的白雄雞架子迎請回格須經(jīng)堂,然后用白色的干凈羊毛扎在架子上,做成一個巨大的栩栩如生的白雄雞模型。
當?shù)厝苏J為白雄雞是一只神鳥,掌管著尕朵覺沃神山財富庫房的鑰匙。傳說藏傳佛教四大神山(西藏的岡仁波齊、云南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青海的阿尼瑪卿山和尕朵覺沃)在分工時,尕朵覺沃神山分管藏區(qū)的財富。為了管理好這些財富,尕朵覺沃神山經(jīng)過縝密考慮,選用了“為政清廉、一塵不染”的白雄雞掌管財富庫房的鑰匙。人們祭祀了白雄雞,它就會打開財富庫房,取出一定的財富發(fā)放人間。春播時祭祀白雄雞,就是期望白雄雞保佑卓木其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財源廣進。
農(nóng)歷三月二十二日,即藏歷二月二十一日,裝扮一新的神鳥被放在經(jīng)堂正中,墻邊用小石板搭建的十二個“人”字形“房屋”也放得整整齊齊。中午12點,法師奏響法器,念起咒語,村民們或坐或立,靜靜聆聽。誦畢,經(jīng)堂里的男人們就把神鳥抬起來向空中拋去,邊拋邊高喊“噢——嘿嘿——”。這時,經(jīng)堂內(nèi)的所有女人全部退出去準備糌粑節(jié)的活動道具——青稞炒面。之后,兩位男青年抬著神鳥走出經(jīng)堂,其他男人簇擁著出村向后山祭祀點奔去。
從格須經(jīng)堂到后山祭祀點有兩公里多的上山路,尤其是后一公里的山路比較陡峭,抬神鳥的小伙子們只能在中途特定的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一會兒,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讓神鳥挨地。到了祭祀點,他們把神鳥放置在神壇上,接著在神鳥前的煨桑臺煨桑,并在后山拉起經(jīng)幡,所有到場的人不斷地向空中拋撒“龍達”,這時“索——索——索”的歡呼聲響徹山野,祭祀儀式完畢后,落滿“龍達”的山嶺如同彩色花海一般。
摘自《青海傳統(tǒng)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