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娟娟
烏爾禾雅丹,在新疆克拉瑪依市區(qū)東北100多公里的烏爾禾鎮(zhèn)北。在一望無際的戈壁荒漠上,突然出現(xiàn)了數(shù)不清的土丘、壟崗,高低不等,縱橫交錯,像一大片古城堡一樣。據(jù)說,每當月黑風高之夜,狂風席卷著沙石在土丘中穿行,發(fā)出鬼哭狼嚎般的聲音,所以當?shù)厝税堰@里叫做“魔鬼城”。
其實,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區(qū)域?!把诺ぁ笔蔷S吾爾語“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羅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區(qū)最為典型而得名,是在干旱、大風環(huán)境下形成的一種風蝕地貌類型。由于這里景致獨特,《臥虎藏龍》等許多電影都把魔鬼城當作了外景地。另外,魔鬼城一帶,還蘊藏著豐富的天然瀝青和深層地下石油。
砂巖地貌是由石英砂巖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的地貌景觀。中國主要有三大砂巖地貌,即丹霞山地貌、張家界地貌和嶂石巖地貌,其中屬張家界最為著名。
在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區(qū),集中分布了3100多座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峰柱,峰柱高幾十米至400米,其柱體的密集度、造型之奇異度、各種砂巖地貌景觀的組合有序度、巖石植被、氣象因素的色彩鮮明對比度、峽谷與溪流組合的和諧度、地形高低錯落相配及各種象形山石景觀引人入勝的聯(lián)想度,都達到了令人賞心、悅目、暢神的最高審美境界。張家界地貌的奇俊秀美在世界山岳景觀中十分罕見,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山岳景觀之一。由于其科學內涵豐富,自然生態(tài)和美學觀賞價值高,張家界成為重要的地質、地理科普教育基地和絕佳的自然游覽休閑勝地。
海螺溝紅石灘位于四川省海螺溝景區(qū)雅家埂兩河口地帶。海螺溝紅石不僅神秘,而且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奇觀。這里的紅石面積廣,顏色鮮紅,順著山谷延綿不絕,氣勢宏偉。冰川河岸上的每一塊石頭都被披上了一件件紅色外衣,紅石在河流兩旁堆積,成群的紅石變成一種流動的紅色,與清洌的流水相伴順流而下。
石頭上的紅色物質是一種有生命的原始藻類。這種藻類的生長有這樣一些奇怪的特點: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jīng)]有,遠離海螺溝主河道的林地中沒有,海拔2100米以下的位置沒有,而且?guī)С龊B轀系募t石都會死掉變黑。紅石上的生命體每時每刻都在生長,不同的季節(jié)和天氣情況下,紅石的色澤深淺不同。也正因此,紅石總有無窮無盡的絢麗色彩,一年四季都能構成不同的美妙畫卷。
丹霞山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是以丹霞地貌景觀為主的風景區(qū)和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巖石構成,“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以赤壁丹崖為特色。丹霞山境內有大小石峰、石墻、石柱、天生橋共計680多座。據(jù)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fā)現(xiàn)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發(fā)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qū)。
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巖經(jīng)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fā)育于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形以廣東北部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貌。
丹霞山在地層、構造、地貌表現(xiàn)、發(fā)育過程、營力作用以及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國丹霞地貌區(qū)最為詳細和深入,已經(jīng)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學實習基地。
紅海灘旅游區(qū)位于遼寧盤錦市大洼縣趙圈河鄉(xiāng)境內,綿延于雙臺子河口防洪大堤百余里的沿海灘涂上。它以全球保存的最完好、規(guī)模最大的濕地資源為依托,以舉世罕見的蘆葦蕩為背景,構成一處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純綠色生態(tài)旅游區(qū)域。
織就盤錦紅海灘的是一種適宜在鹽堿土質存活的堿蓬草。堿蓬草遍布北方沿海各地,生于鹽堿土、堿斑地、泥灘及泥灘附近路邊草叢。堿蓬草是遼河移山填海的自然產(chǎn)物,遼河水從上游帶來的有機物與無機物在入海處大量堆積,形成了含有有機物的灘涂,特別適于鹽生植物堿蓬草的生長。每年四月長出地面它就是紅色的,九月份是它紅的最濃烈的時候。放眼望去,一望無垠的紅色海灘宛如一幅紅霞似火、巨型紅色的地毯覆蓋于渤海之濱,其間有彎彎的小溪、片片蘆葦,或翠綠色或金黃色,呈現(xiàn)出一派鷗翔鶴鳴的濕地風光,真不愧為世界罕見的自然景觀。
小寨天坑位于重慶奉節(jié)縣城,屬喀斯特地貌。坑口直徑為622米,坑底直徑為522米,深度為666.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被譽為“天下第一坑”。小寨天坑的底部有一條巨大的暗河,暗河的水來自一條被當?shù)厝朔Q為“地縫”的神秘峽谷。
天坑在地理學上叫“巖溶漏斗”地貌。它是幾座山峰間凹下去的一個橢圓形大漏斗。關于天坑的形成,中外地質學家實地考證后,地陷形成說逐漸統(tǒng)領了整個學術界,普遍認為是由地下暗河長期沖擊碳酸鹽巖巖層,引起巖層塌陷而形成的地質奇觀,這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特征。重慶小寨天坑就是這種地質奇觀的代表。
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西藏札達,沿象泉河谷有一條氣勢恢宏的土質莽林,這就是著名的“札達土林”,為遠古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歷經(jīng)千萬年地質變遷而成。
土林是遠古受造山運動影響,湖底沉積的地層長期受流水切割,并逐漸風化剝蝕,從而形成的特殊地貌。扎達土林屬第四紀次生構造地貌,是古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經(jīng)漫長時期流水侵蝕而形成的極為獨特的高原地貌,遍布整個扎達縣內。方圓數(shù)百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高低錯落的“土林”千姿百態(tài),形態(tài)各異,并有早期人類洞窟遺址,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襯托下,宛若神話世界。
天造奇觀的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面積達1100多平方公里,保護區(qū)面積350平方公里,以其極高的美學價值令人心馳神往。石林形態(tài)類型主要有劍狀、塔狀、蘑菇狀及不規(guī)則柱狀等。特別是這里連片出現(xiàn)的石柱群,遠望如樹林,人們望物生意稱之為“石林”。
在石林廣袤的土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觀,美不勝收。形態(tài)奇特的劍狀、蘑菇狀、塔狀、柱狀、城堡狀、石芽、原野等,擬人似物,栩栩如生的石林,或隱于洼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曠野,或奇懸幽險,亭亭玉立,集中體現(xiàn)了世界能給予人類的最大驚奇,素有“天下第一奇觀”“石林博物館”的美譽。2007年6月27,在新西蘭基督城召開的第31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表決通過了“中國南方喀斯特”申遺項目,石林正式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