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新妍,張麗
(深圳市坪山新區(qū)婦幼保健院,廣東 深圳 518122)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中感染性黃疸所占比例相當高,主要為細菌性感染。目前在我國的發(fā)病率較高,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危害疾病之一,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對新生兒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新生兒黃疸由于其病因復雜,且新生兒免疫力低下,通常不表現(xiàn)出明顯的臨床癥狀,因此發(fā)現(xiàn)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的檢測指標對于感染性黃疸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PCT與hs-CRP檢測在新生兒感染性黃疸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新生兒科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住的100例細菌性感染性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日齡2~8d,平均日齡(4.72±1.25)d,體重 2.8~4.6kg,平均體重(3.32±0.41)kg;其中輕度感染患兒37例,中度感染34例,重度感染29例;100例感染性黃疸患兒中肺炎29例,腸炎20例,臍炎23例,尿路感染28例。根據(jù)患兒癥狀及白細胞總數(shù)將其分為輕度感染患兒37例,中度感染34例及重度感染29例。其納入的診斷標準參照《實用新生兒學》符合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標準[2](上述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均大于221μmol/L)及新生兒感染性黃疸診斷標準:新生兒黃疸根據(jù)黃疸出現(xiàn)時間、消退時間、血清膽紅素水平和伴隨癥狀進行確診。新生兒感染性黃疸在新生兒黃疸確診的基礎上經(jīng)病史、血常規(guī)、血培養(yǎng)、X射線及大小便常規(guī)檢查確診;排除標準:年齡大于2個月患者;先天發(fā)育畸形、宮內(nèi)窘迫、窒息和新生兒膽道閉鎖患者及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同時選取同期非感染性黃疸患兒85例作為非感染組,男47例,女38例,日齡2~7d,平均日齡(4.54±1.21)d,體重 2.6~4.7kg,平均體重(3.27±0.39)kg;正常健康新生兒85例作為對照組,男45例,女 40 例,日齡 2~9d,平均日齡(4.62±1.23)d,體重 2.7~4.5kg,平均體重(3.20±0.38)kg。 三組患兒在胎齡、日齡、體重、出生情況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和儀器 三組新生兒采用含促凝劑分離膠真空采血管采集股靜脈血3ml,離心分離血清進行血清PCT與hs-CRP檢測。使用日立706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血清PCT檢測,采用貝克曼庫爾特IMMAGE 800特定蛋白分析系統(tǒng)檢測血清hs-CRP,以 PCT>0.5μg/L、hs-CRP>8mg/L 判斷為陽性。所有試劑均采用日立及貝克曼公司原裝試劑,嚴格按照儀器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并且質(zhì)控在控。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軟件對所有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形式表示,多組計量資料均數(shù)間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新生兒治療前后血清PCT與hs-CRP水平的比較 感染組血清PCT和hs-CRP水平較非感染組和健康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感染組患兒治療后血清PCT和hs-CRP水平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非感染組治療前后患兒血清PCT和hs-CRP水平無明顯變化,見表1。
表1 三組新生兒治療前后血清PCT與hs-CRP水平的比較
2.2 感染性黃疸新生兒血清PCT與hs-CRP與病情相關(guān)性 血清PCT和hs-CRP水平與新生兒感染性黃疸的嚴重程度相關(guān),重度患兒血清PCT和hs-CRP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度組和輕度組,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感染組患兒血清PCT與hs-CRP與病情相關(guān)性
2.3 血清PCT與hs-CRP對感染性黃疸診斷效能的比較 血清PCT對感染性黃疸患兒的陽性檢測率為85%,hs-CRP為74%,兩者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為94%,與單項檢測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新生兒期由于各種因素影響造成膽紅素的生成增加而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3],而高膽紅素血癥會對新生兒智力、聽力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育造成巨大損傷。雖然新生兒黃疸產(chǎn)生的病因較多,但主要病因仍然是感染因素,且早期癥狀不典型,病情發(fā)展快,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高。而常用的有感染指標如白細胞計數(shù)、血沉及細菌培養(yǎng)等,但由于敏感度、特異性及時效性等方面的因素,不能對感染進行有效及時的診斷[4]。因此早期對新生兒感染性黃疸進行診斷對于早期發(fā)現(xiàn)感染、合理應用抗生素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表3 血清PCT與hs-CRP對感染性黃疸診斷效能的比較
降鈣素原為降鈣素(cMcitonin)的前體,僅在甲狀腺C細胞產(chǎn)生,因此健康人群的血清幾乎檢測不出。而當機體發(fā)生感染時,肝臟、肺等組織的的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及內(nèi)分泌細胞等會受細菌等引起的炎癥反應刺激后合成及分泌PCT,并隨著感染程度的加深而顯著增加[5]。在病理情況下,PCT較其他炎性因子出現(xiàn)都早,特別是受細菌感染的患者,24h即可檢測到,6h內(nèi)急劇上升,8~24h維持較高水平[6]。有相關(guān)研究表明,血清PCT在新生兒非感染性黃疸中也有上升,不過沒有感染性黃疸升高幅度大[7]。相關(guān)的臨床資料也顯示,當PCT濃度>0.1ng/ml時說明存在細菌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療[8],當PCT濃度>0.5ng/ml時,要考慮患者有可能發(fā)展成重癥敗血癥或敗血癥休克[9]。在實驗室診斷中,PCT是一種能特異性區(qū)分細菌感染和其它原因?qū)е碌难仔苑磻闹匾獦酥疚颷10]。
C-反應蛋白(CRP)是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等炎性刺激時肝細胞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具有激活補體系統(tǒng)和促進粒細胞及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參與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11],在任何組織損傷和感染的急性期均可升高,并且其升高幅度和人體感染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guān),感染控制后可很快下降[12]。在人體發(fā)生非特異性反應到感染與其他急性炎癥反應時,血液中CRP水平可從正常的<5mg/L升高到500mg/L,CRP濃度的測定已經(jīng)被臨床用作一種檢測感染過程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工具[13,14]。因此,CRP的檢測常作為判斷細菌感染的重要指標之一。
本結(jié)果顯示,感染組血清PCT和hs-CRP水平較非感染組和健康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感染組患兒治療后血清PCT和hs-CRP水平明顯下降,表明血清PCT和hs-CRP是鑒別感染性黃疸和非感染性黃疸的良好指標;并且血清PCT和hs-CRP水平在重度患兒血清PCT和hs-CRP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度組和輕度組,說明了血清PCT和hs-CRP與感染性黃疸病情嚴重程度之間有密切的相關(guān)性,這與詹淑霞[15]等人研究結(jié)果一致。當有效治療后,感染得到控制,血清PCT和hs-CRP顯著下降,表明檢測血清PCT和hs-CRP水平有助于評估感染的嚴重程度及預后。同時,研究還提示血清PCT和hs-CRP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顯著高于單項檢測的陽性率,其陽性率達到94%。這表明,對感染性黃疸患兒實施診斷時,為促進診斷準確率的提升,可積極對PCT、CRP進行聯(lián)合檢測。
綜上所述,血清PCT和hs-CRP在新生兒感染性黃疸水平顯著升高,是其早期診斷的敏感指標,聯(lián)合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清PCT與CRP不僅對新生兒感染性黃疸的早期診斷提供了病原學輔助診斷依據(jù),同時也對監(jiān)測病情變化、判斷疾病預后及治療療效均有重要意義。
[1]杜宜洋,陰懷清.膽紅素對新生兒腦組織損傷及其早期監(jiān)測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5,53(20):157-160.
[2]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
[3]熊偉.經(jīng)皮膽紅素及微量血膽紅素測定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中的應用[J].醫(yī)藥前沿,2016,6(5):31-32.
[4]黃鶴,馬萍,武天石.C-反應蛋白與白細胞計數(shù)聯(lián)合檢測在兒科感染疾病中的應用 [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2,06(3):253-254.
[5]慕月晶,王偉佳,嚴海忠,等.PCT檢測在全身和局部細菌感染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檢驗醫(yī)學,2015,30(1):17-20.
[6]朱曉云.CRP及PCT聯(lián)合檢測在新生兒重癥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3):353-353.
[7]雷喜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感染性黃疸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1):4470-4471.
[8]林錦喜,肖云浪,許獻文,等.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全血乳酸三者聯(lián)合檢測對早期血流感染的診斷價值 [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7,35(3):366-368.
[9]連麗華.試論PCT對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的價值[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32):54-55.
[10]林小娟.血清降鈣素原(PCT)及超敏C反應蛋白(h-CRP)在細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33):410-410.
[11]劉小書.C反應蛋白檢測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價值[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3,32(10):82-83.
[12]陳霞.新生兒敗血癥診斷指標的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3,40(2):148-151.
[13]郭輝,章勇,蔣志勇,等.降鈣素原聯(lián)合C-反應蛋白檢測對血液病感染患者的臨床意義 [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9):1984-1986.
[14]龔梨林.血降鈣素原與超敏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測定診斷新生兒細菌感染[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6,34(5):651-653.
[15]詹淑霞,趙淑珍,肖景元.PCT、CRP及WBC分析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6):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