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師北屯市總工會
44歲的胡擁軍是十師一八一團三隊職工。他的漢族名字,是母親努爾汗在他小學(xué)報到那天給他起的,此后,他的哈薩克族名字珠瑪別克就沒有幾個人知道了。
胡擁軍的父親胡達拜爾干自幼給地主放羊,1952年自愿為解放軍騎七師十九團當向?qū)?,從奇臺進駐巴里巴蓋(現(xiàn)一八一團所在地),為團場選址開荒屯田作出重大貢獻。一八一團后山牧區(qū)建立時,胡達拜爾干被安排在中國與蒙古國邊境線三號界碑連接的三號溝放牧,因為工作出色,后來他還當上了牧業(yè)隊長。
父輩愛國護邊、忠誠敬業(yè)的精神,在胡擁軍身上得到了傳承。1988年6月胡擁軍初中畢業(yè),父親胡達拜爾干退休了,就把接力棒交給了16歲的胡擁軍。這個哈薩克族兵團二代每年夏季有4個月時間要在三號溝牧業(yè)點放牧。胡擁軍放牧時的另一個主要任務(wù)就是查看有沒有牲畜越境,邊境線上的鐵絲網(wǎng)有沒有損壞等。到現(xiàn)在,胡擁軍在三號界碑這條邊境線上巡走了整整28個年頭,從未間斷。
胡擁軍是團里的值班民兵,在夏牧場放牧,他把巡邊護邊工作放在首要。通往三號界碑處沒有路,是無人區(qū),有亂石,又有沼澤地,經(jīng)常發(fā)生塌方,往返巡邊一趟至少需要3天時間,有兩晚是在山頂和溝底宿營,夜晚十分冷。剛開始巡邊放牧時,只有胡擁軍一人,直到2000年,他雇用了牧民代牧,自己在夏牧場的4個月里,一個人騎著馬帶上馕、望遠鏡、鎬把、斧頭,在崎嶇難走的山谷中開始專心巡邊護邊工作。
1998年8月底牧民已經(jīng)轉(zhuǎn)場出山,胡擁軍也開始當年的最后一次巡邊。他騎馬去三號界碑,將被牲畜和野獸損壞的鐵絲網(wǎng)修補好。返回途中,山中天氣驟變,下起大雪,胡擁軍被困在了牧業(yè)點,一個人在三號溝整整等了20天,才等來了接應(yīng)他的伙伴。其間,他把自己用塑料布包好的火柴從埋藏好的地方取出來,將4塊石頭壘起來,匡成圈像馕坑一樣,再把石頭燒熱,用鹽水一噴,把和好的面餅做成烤馕。“幸虧有所準備,烤馕還剩下幾個,再等幾天真不知該咋辦了。”胡擁軍聊起這段往事時說。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胡擁軍巡邊護邊28年來,共計趕返臨界牲畜4000余頭(只),向邊民宣傳法律法規(guī)200余次,攔阻臨界人員20多人,制止違法采挖藥材、拾鹿角等100余人,提供有價值信息10余條,多次受到團場表彰。
28年里,胡擁軍以民族團結(jié)進步為宗旨,堅持幫助各族群眾。有些牧民去夏牧場放牧沒有馬,胡擁軍就把自己馬群里馴好的乖馬無償借給他們騎用,秋天下山再還回來。來借馬的人中,有漢族兄弟,也有哈薩克族朋友等。
近10年里,胡擁軍積極幫助牧民解決實際困難。胡擁軍的冬春牧業(yè)點在牲畜轉(zhuǎn)場的交通要道旁邊,春天轉(zhuǎn)場風沙大時,牧群走不了的,轉(zhuǎn)場牧民就在胡擁軍畜牧點吃飯喝茶、落腳;刮風下雨,牲畜沒有草吃,從胡擁軍草垛拿草喂。天晚牧民走不了了,胡擁軍就把圈舍騰出來,把轉(zhuǎn)場牧民的牲畜圈上。僅2014年春季,胡擁軍就給轉(zhuǎn)場的牧民無償提供400包打好包的草,價值8000元。這些受到幫助的牧民有幾十公里外薩爾胡松鄉(xiāng)的牧民,也有附近牧區(qū)的牧民。
這些年,胡擁軍被授予“優(yōu)秀護邊員”“民族團結(jié)先進個人”“崗位標兵”等光榮稱號。他希望兒子長大后最好能像自己從父親手中接過馬鞭巡邊護邊一樣,做個護邊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