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月菊
美國特朗普政府于當地時間1月22日宣布,鑒于光伏面板和大型洗衣機進口激增導致國內產業(yè)蒙受巨大損害,將依據美國《貿易法》201條款,啟動緊急進口限制措施,限制期限分別為四年和三年。據中國光伏產業(yè)協(xié)會估計,2016年中國光伏企業(yè)出口光伏組件約占美國市場40.8%;如果考慮海外產能,中國企業(yè)出口至美國的光伏組件實際占美國市場約50%左右。盡管美國的此項特保措施并未指名是針對中國,但僅就光伏產品而言,中國無疑將是此項措施的最大受害者。
事實上,在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訪華后,中美之間貿易“事件”頻發(fā),暗流涌動:從美國公開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到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為螞蟻金服和華為設置“玻璃門”和“彈簧門”,再到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淘寶網在內的九家中國市場列入“惡名市場”名單,美國對華拋出系列“貿易保護”措施。同時,中國海關公布的2017年中國外貿數據顯示,盡管中國在2017年為削減中美貿易逆差做了大量的努力,包括“百日計劃”和2530億美元的“大禮包”,中美貿易逆差卻不降反升,達到2758億美元,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而這一記錄在美國的數據則顯示為3670億美元。逆差的擴大,無疑會給提倡“公平貿易”的特朗普以新的口實,促其采取更加激進的貿易“平衡”措施。1月18日,特朗普表示作為“301調查”的結果之一,美國近期可能宣布一項“規(guī)模巨大的知識產權處罰決定”;同時,《美國貿易內情》又報道稱,美國正在考慮針對中國設立“對等投資制度”。種種跡象似乎預示著中美之間的貿易戰(zhàn)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
那么,2018年的中美貿易形勢如何?會爆發(fā)大的貿易戰(zhàn)嗎?一旦中美貿易戰(zhàn)爆發(fā),中國該如何應對呢?
總體看,2018年的中美貿易形勢不容樂觀,得出此結論主要是基于對中美關系中的“變”與“不變”的判斷。
所謂不變是指:特朗普的“公平貿易”執(zhí)政理念與“平衡貿易”觀沒有變,造成中美貿易逆差的結構性因素沒有變。
在倡導“美國第一”“美國優(yōu)先”的前提下,特朗普新政府的貿易執(zhí)政理念由“自由貿易”轉向了“公平貿易”。但他所說的“公平貿易”是以美國國家利益最大化為核心的,而非全球利益。這與之前美國及其他發(fā)達國家所提倡的“公平貿易”在本質上有了一定的變化。無論是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還是重啟北美自由貿易區(qū)談判和韓美貿易談判,都是從這種“公平貿易”理念出發(fā)的?!肮劫Q易”理念使美國對貿易赤字更加敏感,并把解決貿易失衡問題作為其貿易施政的首選。這一政策趨勢在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2017年9月18日在華盛頓智庫——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演講中得到證實。他在以“美國貿易政策的優(yōu)先事務”為題發(fā)表的演講中明確提出:減少貿易逆差是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的優(yōu)先考慮事項,美國將尋求對等的貿易關系。筆者認為,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的這種“公平貿易”理念和“平衡貿易”觀依然不會改變。
此外,造成中美貿易逆差的結構性因素中期內不會改變。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包括兩國在統(tǒng)計方法的差異、經濟結構、產業(yè)競爭力和國際產業(yè)分工以及美國對華出口管制等方面的原因。特別是從中國制成品出口結構和貿易順差額的占比情況看,盡管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以及貿易順差總額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我國對美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據2016年經合組織(OECD)的統(tǒng)計,2015年三者(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占我國對美貿易順差的比重分別是119%、98.3%和-117.3%,表明我國的貿易逆差主要來源于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順差來源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從貿易增加值視角看,加工貿易中間品增加值的重復計算,使美對華貿易差額被夸大。2015年德銀的一份報告也認為,在中國對美的貨物出口額中,約37%來源于全球供應鏈上從其他國家進口的中間品價值。此外,從跨國公司視角看,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通過貿易互補、進口替代、順差轉移等效應助推了中美貿易中方順差的擴大。這些造成中美貿易美方逆差的結構因素短期內無法得到改變。
所謂變是指:中美貿易逆差規(guī)模在變、中國商品的出口結構和競爭力在變以及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在變。表現在:
中美貿易逆差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2017年中國的進口增速雖然超出出口增速,總體商品貿易順差收窄了17%,然而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卻擴大了10%,達到2758億美元,中國依然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國。巨額的貿易逆差與特朗普政府的“公平貿易”理念格格不入。我們知道,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是特朗普貿易施政的重要選項,無論是在競選階段還是執(zhí)政期間,特朗普一直呼吁要降低美中貿易逆差。但由于在朝鮮核問題上希望獲得中國的幫助,使得他不得不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事實上,在對朝鮮施壓以迫使其停止核武開發(fā)上,中國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只是,2017年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雖然中國從朝鮮的進口額下降了33%,但出口額依然增長了8.3%,中國在制裁朝鮮問題上給予美國的“幫助”顯然沒有達到其“期望值”,因此美國“必須”給予中國更大的“壓力和打擊”。
中國商品的出口結構持續(xù)升級。據海關統(tǒng)計,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扭轉了此前連續(xù)兩年下降的局面,增長了14.2%。特別可喜的是,經過幾年的“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改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13.2%,快于總體增速1.6個百分點,占比達到29.1%。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yè)態(tài)快速增長,成為外貿增長的新亮點,新動力培育成效顯著。2017年,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qū)進出口增長一倍以上,市場采購貿易出口增長超過三成。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營銷渠道以及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產品出口快速增長,使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如果美國仍然不放開對其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的話,中美貿易美方逆差狀況可能進一步擴大,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勢必增加。
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更趨強硬。2017年,美國對華貿易政策還不明朗,尚在摸索中,原因有三:一是特朗普新政府成立后,新政府班子遲遲未搭建起來,又要疲于應對國內的各種反對勢力的攻擊,有些自顧不暇;二是希望中國在制裁朝鮮方面助其一臂之力;三是想通過施壓的方式迫使中國主動讓利,同時試探出中國底線。這些目的在2017年都實現了。因此,進入2018年,特朗普政府會改變對華貿易政策,由懷柔政策向強硬政策轉變。近日美國對華頻頻出擊就釋放出了其政策轉變的信號。1月11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向特朗普遞交了商務部起草的《鋼鐵產品進口對美國國家安全影響的調查》報告,1月下旬,特朗普還會收到鋁產品和太陽能設備的調查意見。特朗普有權根據這些調查報告,決定是否限制這些產品的進口。特朗普還在1月30日發(fā)布的總統(tǒng)年度國情咨文中,明確界定中俄為挑戰(zhàn)美國“利益、經濟和價值觀的對手”;對于美國企業(yè)在華開展業(yè)務可能遇到的知識產權問題,美國可能會宣布一項“想都想不到”的大額知識產權賠償金。剛剛公布的美國“2017年中國WTO合規(guī)報告”甚至認為:美國支持中國加入WTO似乎是個很明顯的錯誤,美國今后還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遏制中國所奉行的政策。
從上述的變與不變來判斷,2018年的中美貿易形勢不容樂觀。盡管中美雙方都知道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的道理,會以大局為重,盡量避免發(fā)生大規(guī)模貿易戰(zhàn),但擦槍走火應該也是2018年的大概率事件。隨著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的逐步成型,中美政府之間要經過反復博弈才能尋找到雙方利益的均衡點,使雙方的貿易關系在特朗普任期內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為此,我們必須予以充分重視和及時正確的應對。一方面,要盡可能避免貿易戰(zhàn)的發(fā)生;另一方面,也不必害怕貿易戰(zhàn)的發(fā)生。
我們要利用中美全面經濟對話的平臺,充分闡明中美貿易“順差反映在中國,利益順差在美國”的現實,盡可能避免貿易戰(zhàn)的發(fā)生。
從2001年到2016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量增加了3.5倍,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加了近6倍;2016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占美國大豆出口量的62%,波音公司出口的客機中25%都是出口到中國。中國還是美國棉花、汽車和半導體的第二大出口市場,三種商品所占的出口比例分別為14%、17%和15%。如果沒有中國龐大的產業(yè)鏈配套支持,美國大量創(chuàng)新都將因成本問題而無法商業(yè)化。這意味著,中美貿易對兩國乃至世界都越來越重要,雙方關系也越來越對等。一旦美國采取強硬的“貿易保護”措施,必然導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局。
因此,要通過談判平臺,反復向美國擺事實、講道理,對經貿摩擦升溫的后果,美國應有理性預估,要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看。盡管中國目前處于貿易順差狀態(tài),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升級,新經濟、新消費的崛起,中美經貿將迎來新的互利合作機遇期。如:小米、OPPO、vivo三家公司分別與美國芯片公司高通簽署了非約束性的關于芯片采購的諒解備忘錄,三家公司表示有意向在未來三年間向高通采購價值總計不低于120億美元的部件。同時,隨著美國頁巖氣的開發(fā),中美有望在能源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如果美國可通過放松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會進一步降低自身逆差。此外,我們要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改善營商環(huán)境,盡快改變不合國際規(guī)則的一些做法,不給美國打貿易戰(zhàn)提供口實;也可以采取當年日本應對與美國貿易摩擦的做法,對一些敏感產品實行“自愿出口限制”措施,或者承諾每年削減10%~15%左右的貿易順差額,同時以大數據進行監(jiān)控,讓對方看到我們削減貿易順差的誠心。
但是,我們也不怕貿易戰(zhàn)的發(fā)生。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中美經貿關系的實際,充分做好應對貿易戰(zhàn)的準備。明確一旦美國利用“雙反”措施,提高關稅來限制中國產品出口,我們應該采取哪些相應的反制措施。例如,放棄從美國進口波音飛機,轉而支持歐洲空客;或選擇從巴西進口大豆,央行也可以利用美債的資產負債表作為對美國的杠桿等。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把握勝算。另一方面,要明確表明我們堅決反擊的態(tài)度。經過一年的觀察,我們發(fā)現,特朗普的商人特質使其喜歡采用冒險恫嚇的行為方式逼對方做出讓步。如果一再忍讓,他就會得寸進尺,還會進一步索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我們絕不能坐視自身利益受損,將視情采取適當措施回擊??稍谶m當時機讓智庫以研究報告的形式發(fā)布中國應對在美國發(fā)動貿易戰(zhàn)時的具體應對措施,對美國造成“戰(zhàn)略威懾”,以期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我們不希望貿易摩擦升級,但也絕不會害怕摩擦升級,我們有堅決捍衛(wèi)自己合法權益的信心和決心。在應戰(zhàn)不應戰(zhàn)都要承受巨大損失的情況下,中國要表現出不懼對抗也要維護利益的決心,因為只有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贏。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