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史記·高祖本紀》中短短幾句話,令劉邦的形象躍然紙上——性格豪爽,不喜讀書、干農(nóng)活,喜歡喝酒,被其父訓斥為“無賴”。但就是這樣一位出身草莽的“無賴”,最終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沒學過“如何提高領導力”之類的管理課程,他的領導風格自出杼機,又不離大道,是一門屬于他自己的獨特領導藝術。
公元前202年,劉邦定都洛陽。有一天,他設宴款待群臣,酒酣耳熱之時,一本正經(jīng)地總結(jié)起成功經(jīng)驗。他詢問群臣:“為什么我得到了天下,而項羽失了天下?”群臣借機好好恭維了一番,劉邦卻擺擺手說:“若說能在軍帳之中運籌帷幄,決定勝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安撫百姓,供應糧草,保障后勤供給,我比不上蕭何;將兵百萬,戰(zhàn)必勝,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人可謂人中之杰。我是因為重用了他們,才取得了天下?!笨梢?,劉邦不僅有自知之明,還有知人之智。其實最能體現(xiàn)他識人用人魄力的,是重用了韓信。
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善于識人用人,打敗沽名釣譽的項羽,于公元前202年成為漢朝開國皇帝。
韓信出身于窮苦人家,年輕時膽小怕事,既沒有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jīng)商謀生之道,常常去別人家蹭飯,還曾忍受“胯下之辱”,項羽因此瞧不起他。他在項梁、項羽叔侄手下一再建言獻計,卻不得重用。
韓信的故鄉(xiāng)淮陰(今屬江蘇淮安),離劉邦的故鄉(xiāng)沛縣(今屬江蘇徐州)并不遠。韓信少年時的平庸,劉家軍必定有所耳聞。劉邦入主漢中后,韓信前來投奔,但只被安排做管理倉庫的小官。后來在夏侯嬰、蕭何的力薦下,劉邦一改先前的態(tài)度,拜韓信為大將軍。劉邦身邊有不少跟著他從沛縣起兵的“老革命”,如周勃、灌嬰、曹參、樊噲等。他們的年紀、資歷和軍功都在韓信之上。任命年僅28歲的韓信為大將軍,凌駕諸將之上,劉邦既要說服自己,還要說服軍中高層。但事實證明,此后諸將皆服從韓信。劉邦能把自己的意志貫徹下去,必定有其非凡的領導力。
韓信拜將后,展現(xiàn)出卓越的軍事天賦,提出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劉邦依此布陣,立即付諸行動。彭城之戰(zhàn)失敗后,劉邦又采納了韓信建議,開辟北方戰(zhàn)場,授以數(shù)萬之眾,令其獨當一面。他又故意南下出兵宛葉(兩個古邑的并稱,宛即今河南南陽市,葉即今河南葉縣南部),把項羽引向南陽方向,以配合韓信在北邊開展的軍事行動,最終獲得勝利。
如何駕馭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劉邦有自己的領導智慧。首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韓信平定齊地后,項羽曾派人游說他背叛劉邦。韓信當即回絕了,說:“我侍奉項王時,只當了郎中這樣的小官,職位不過是持戟的衛(wèi)士,我獻言獻計,都不被采納,所以我才背楚歸漢。而漢王讓我做了大將軍,統(tǒng)領幾萬人馬,他脫下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對我言聽計用,我能有今天全是因為漢王。我絕不會背叛他,到死也不變心?!?/p>
其實劉邦駕馭韓信,并非僅停留在施恩籠絡上,而是也有制約措施。韓信的監(jiān)軍張耳是劉邦的兒女親家;韓信手下的大將周勃、樊噲等,都是劉邦的心腹;韓信的軍隊對劉邦很忠誠。所以,破趙滅楚之后,劉邦很輕易地收回了韓信的軍隊。韓信要想背叛劉邦,并不是那么容易。
能識人用人,能駕馭下屬,在重用韓信這個問題上,劉邦將領袖風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西楚霸王項羽最大的特點是剛猛。公元前209年9月,項羽起兵于會稽郡,殺死郡守殷通,攻克襄城,屠殺生靈無數(shù)。公元前207年,他斬殺宋義,奪得上將之位。巨鹿之戰(zhàn)后,秦朝領兵統(tǒng)帥章邯投降,項羽在新安坑殺秦兵20萬,毫不手軟。攻進咸陽后,他又屠城焚宮,殺死了秦王子嬰……正如韓信所說,項羽的這些行為,有些是“匹夫之勇”,但更多的是殘暴不仁。
與任性妄為的項羽不同,劉邦特別注意經(jīng)營自己的聲譽,愛惜自己的羽毛。他年輕時就以為人大度出名。西進入關之后,他約法三章,秋毫無犯。有人提議要誅殺投降了的秦王子嬰,他斷然拒絕,說:“當初楚懷王遣我入關,就是因為我寬容。既然他已經(jīng)投降了,殺之不祥?!?/p>
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延續(xù)了四五年。彭城之戰(zhàn)失敗后,劉家軍又吃了不少敗仗,但是劉邦屢敗屢戰(zhàn),不屈不撓。戰(zhàn)術上,除在主戰(zhàn)場上相持外,他還在北方戰(zhàn)場、敵后地區(qū)互相策應,破壞敵方糧道,完成一個整體的部署。所以,劉邦下的是一盤大棋。項羽則被牽著鼻子走,雖然贏了局部戰(zhàn)爭,卻輸了整個戰(zhàn)場。
垓下之戰(zhàn),敗局已定,項羽黯然神傷地對部下說:“失敗是天意,不是因為我不會打仗。”接著,他又下達突圍的命令,斬殺漢將,砍掉帥旗。吳起評價說:“凡人之論將,常觀于勇。勇之于將,乃數(shù)分之一耳?!苯y(tǒng)帥最重要的能力不是舞刀弄槍,而是運籌帷幄、知人用人。韓信、陳平都離開項羽投奔劉邦,范增也負氣而走。手下沒有了人才,項羽焉能不?。?/p>
項羽被漢兵追殺到江邊,船夫勸他過江,卷土重來。他笑著回答:“天要亡我,渡江何為!當年我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今無一人還,我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生命的最后,除了“天命”的托詞外,他還要面子——無顏見江東父老。面子上不好看,成了擊垮項羽的最后一根稻草。
與愛面子的項羽不同,劉邦的最大特點是務實,他能夠把握住當下利益與根本利益的關系。
劉邦到陳留時,酈食其前來拜見。酈食其當時只是一個窮酸儒生,引薦他的人也只是一個騎卒,身份不高,劉邦因此不太重視。酈食其進門時,劉邦正岔開腳丫,讓兩個女人幫他洗腳,確實很失禮。當發(fā)現(xiàn)酈食其顯露出不同凡響的氣度時,劉邦馬上整衣冠禮,聽他高談合縱聯(lián)橫的謀略。接著他又請酈食其吃飯,問“計將安出”。這前倨后恭的變化,毫無扭捏作態(tài)的中間過渡。
劉邦攻入咸陽后,住進了阿房宮,很是享受秦宮的金寶美人。樊噲、張良提醒他:“沛公是要做富家翁呢,還是要成就天下業(yè)?”劉邦猛然清醒,立即搬出阿房宮,還軍灞上,以待項羽所率諸侯大軍,表現(xiàn)得很理智。遭到項羽的猜忌后,劉邦放下身段去項羽軍營釋嫌,鴻門宴上更是卑躬屈膝、忍氣吞聲,最終躲過了一劫。項羽分封十八諸侯時,最先攻入關中滅秦的劉邦被封為漢王,統(tǒng)治巴蜀及漢中一帶,因為項羽、范增認為他在關中會如魚得水,不好掌控。此時的劉邦真想與項羽拼命,但經(jīng)蕭何、周勃一勸,很快就放棄了魯莽想法,乖乖做了漢王。有一個地盤,總比與項羽拼命找死強。
從這些事中都能看出,劉邦是個現(xiàn)實主義者。此外,他的理性務實、審時度勢,還體現(xiàn)在處理與功臣韓信、雍齒以及項羽大將季布的恩怨上。
劉邦之所以得天下,軍事上大抵皆韓信之功也。但韓信在楚王的位置上待了一年左右,被就劉邦以莫須有的罪名降為淮陰侯。這是因為,彼時的劉邦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兵不如楚軍,將不如楚王,楚國成為大漢江山的安全隱患。臥床之策,豈容他人酣睡?于是他撤掉楚國的番號,改封韓信為侯,心里才踏實。從此韓信“失職怏怏”,滿肚子牢騷,五年之后,因為涉嫌謀反被呂后殺掉。
雍齒早年經(jīng)隨劉邦起義,留守豐邑。公元前208年,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雍齒投靠了魏國周市,獻出豐邑。劉邦大怒,數(shù)次進攻豐邑,但都沒有成功,只好跑到薛邑投奔項梁。雖然此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雍齒又歸附了劉邦,還立了很多功,但是劉邦一直對他懷恨在心。公元前202年,劉邦封功臣為列侯。當時諸將紛紛爭功,又擔心不僅得不到分封,反而可能會因為往日的過失遭到清算,人心惶惶。張良進言說:“您要想穩(wěn)定人心,就封一個您恨的人為侯。”于是,劉邦就選擇了雍齒,封其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戶,果然穩(wěn)定了人心。
季布是項羽手下一員猛將,多次替項羽圍困劉邦。劉邦稱帝后,懸賞千金緝拿季布。季布于是隱姓埋名,髡發(fā)毀容,藏匿民間為奴。夏侯嬰向劉邦進言說:“楚漢相爭,為項王出力的人很多啊,像季布這樣的人能全抓捕殺凈嗎?季布是能人,逼急了他逃到匈奴,將會成為您的大敵啊!”劉邦果真采納了這個意見,請出季布,封他為郎中。到漢文帝時期,季布官至河東郡守。
總之,與沽名釣譽的項羽相比,劉邦既注意維護自己寬厚仁慈的形象,又能理性地處理當下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關系。作為一位開國領袖,劉邦確實高人一籌,項羽不是他的對手。至于嬉皮笑臉的不羈形象,那不過是劉氏領導風格的外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