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可 于長平 王淑芬 于永翔 張福仁
臨床資料患兒,男,2歲。因皮膚紅斑、丘疹、伴癢1.5個月,頭皮膿腫半月來我院就診。1.5個月前右上肢起丘疹、紅斑,伴瘙癢,漸擴大,并擴散至下肢。當?shù)匕础皾裾睢敝委熀笃p進一步擴散。后就診于另一醫(yī)院,診為“體癬”,外用“聯(lián)苯芐唑”治療后好轉。半月前頭皮發(fā)生丘疹、膿皰,迅速形成膿腫,外用“聯(lián)苯芐唑”療效欠佳。家中養(yǎng)貓、狗,貓有“癬病”。
體格檢查:系統(tǒng)查體可見右耳后淋巴結腫大、壓痛。皮膚科查體:頭皮見3 cm×3 cm×1 cm腫塊,上有密集膿皰,毛發(fā)稀疏松動(圖1)。右上肢、雙下肢淡紅色圓形或環(huán)狀斑片,其上及邊緣見丘疹,上有少量鱗屑(圖2)。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生化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
真菌學檢查:頭部斷發(fā)查見發(fā)內孢子(圖3),右上肢皮損查見菌絲。取上肢皮損處鱗屑、頭皮膿腫處斷發(fā)及分泌物分別接種于含慶大霉素的沙氏培養(yǎng)基中,26℃恒溫培養(yǎng),7天后有相同菌落生長,2周后菌落布滿培養(yǎng)基斜面,表面呈白色粉末狀,背面呈褐色(圖4)。將菌落挑取少許置于鏡下觀察,可見螺旋菌絲、呈棒狀的大分生孢子及聚集的圓形小分生孢子(圖5)。尿素酶試驗陽性。根據(jù)上述結果均鑒定為須癬毛癬菌。
圖1 頭皮見3 cm×3 cm×1 cm腫塊,上有密集膿皰,毛發(fā)稀疏松動圖2 右上肢可見淡紅色圓形斑片,邊緣見丘疹及少量抓痕
圖3 頭部斷發(fā)查見發(fā)內孢子(×400)圖4 將斷發(fā)接種于沙氏培養(yǎng)基中,26℃培養(yǎng)7天后有菌落生長,表面呈白色粉末狀,背面呈褐色圖5 小培養(yǎng)鏡下見螺旋菌絲、呈棒狀的大分生孢子及聚集的圓形小分生孢子(×400)
診斷:須癬毛癬菌引起的幼兒泛發(fā)性體癬合并膿癬。
治療:給予特比萘芬62.5 mg每天1次,潑尼松2.5 mg每天1次口服,每天應用硝酸咪康唑洗劑洗頭,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囑患兒勤理發(fā)、枕巾衣物消毒,避免其接觸患有“癬病”的貓。治療3周時體癬皮損痊愈,治療9周后,頭皮膿腫變平,留少量紅斑和疤痕,真菌鏡檢轉陰,囑??诜?,繼續(xù)外用藥物治療6周后,皮損基本消退。
討論膿癬是一種具有明顯炎癥性反應的頭癬類型,主要由一些親動物性和親土性皮膚癬菌侵犯毛發(fā)、毛囊和皮膚引起,常見致病菌包括須癬毛癬菌、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等[1],也有紅色毛癬菌、紫色毛癬菌所致的報道[2]。這種炎癥性頭癬的發(fā)生是患者對感染真菌抗原的遲發(fā)性變態(tài)反應,是一種T細胞介導的宿主細胞毒反應引致的局部化膿性炎癥[1]。表現(xiàn)為圓形暗紅色、浸潤性或隆起性斑塊,表面群集性毛囊性小膿皰,毛囊孔呈蜂窩狀。擠壓可排出少量膿液?;紖^(qū)毛發(fā)松動易拔出??捎谐潭炔煌奶弁春蛪和?,附近淋巴結常腫大。愈后常有瘢痕形成,引起永久性脫發(fā)[2],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膿癬相對于其它類型的頭癬治療時間長,一旦診斷明確需堅持治療,直至痊愈[3]。除了常規(guī)抗真菌治療外,還需要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以減輕炎癥反應,不僅可以縮短療程,還可以提高療效[4],防止瘢痕形成和永久脫發(fā)[3]。本例患兒為須癬毛癬菌感染,考慮與家中患有“癬病”的貓間接接觸相關。由此可見,要降低兒童頭癬的發(fā)病率,需加強對家庭寵物及流浪動物的管理,盡量減少與其接觸,接觸后應立即用硫磺皂洗手,確保有效切斷傳播途徑[5]。
[1]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0564.
[2] 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真菌學組.頭癬診療指南(2008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9,42(2):76-77.
[3] 熊心猜,劉婷,丁小潔,等.膿癬63例臨床分析[J].皮膚病與性病,2012,34(5):252-253.
[4] 熊心猜,侯秀芹,張正中,等.伊曲康唑聯(lián)合潑尼松治療兒童膿癬療效觀察[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08,23(2):146-148.
[5] 高宇,錢桂萍.兒童頭癬33例臨床分析[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4,9(4):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