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繆海超 羌寧 李照?!〔芤钇?/p>
摘 要 針對傳統(tǒng)實驗教學模式中存在的時空受限、設備條件落后、實驗安全性等問題,利用3D虛擬仿真技術,設計形成了“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新模式。本文以實驗“旋風除塵器性能測定”為例,分別從課前線上預習、線下實際實驗操作、工程設計、工程仿真搭建、線上復習及報告提交五方面進行詳細介紹。該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tǒng)實驗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實際工程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工程思維。
關鍵詞 3D虛擬仿真 虛實結合 大氣污染控制 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作為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的主干課程,需要結合多門專業(yè)基礎課程的相關知識,因此,為學生的學習與掌握提出了較高層次的要求?!洞髿馕廴究刂乒こ虒嶒灐纷鳛榇髿庹n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可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但是,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提高實驗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出環(huán)境工程領域中的高尖端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日趨成熟的3D虛擬仿真技術已逐步應用于教學領域,彌補了傳統(tǒng)實驗教學的不足,為打造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旋風除塵器性能測定”實驗為例,詳細介紹了虛實結合的新實驗教學模式以及該方式的效果與意義。
1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
我院利用3D虛擬仿真技術,自主開發(fā)了實驗仿真軟件,并結合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方式,發(fā)展形成了一套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學生課前通過虛擬仿真實驗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初步學習和理解,課上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掌握該知識,然后在相關工程設計的基礎上,在系統(tǒng)中完成工藝流程圖,在3D場景下完成虛擬現(xiàn)實工程建設、調試、運行,最后再通過線上復習充分掌握相關技能并完成相關考核,從而實現(xiàn)課前預習、課上操作和課后復習的完美銜接。3D虛擬仿真操作系統(tǒng)是根據(jù)真實實驗場景而設計,讓學生切身體會完整的實驗過程,包括實驗流程的搭建、實驗各步驟的具體操作,最后可得到相應的實驗結果,以便于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進行預習和復習,對實驗有充分地理解和認知。
1.1線上理論學習
學生通過校園網(wǎng)絡進行虛擬仿真訓練,其主界面如圖1所示,學生可選擇不同的實驗項目進行訓練。本文以實驗“旋風除塵器性能測定”為例,首先,學生需要在課前完成相關理論內容的學習,界面如圖2所示,學生可學習實驗所需設備的詳細介紹,如設備組成、工作原理等。學生還可查看旋風除塵器各組成部件的相關信息,對于設備有更為清晰深刻的認識。學生通過線上系統(tǒng)的多次操作,可大大提高對實驗的理解。
此外,該系統(tǒng)采用交互式的設計,學生可在線上操作的過程中,系統(tǒng)會自動提示其操作不當之處,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學生也可隨時進行提問。教師也可利用該系統(tǒng)查看學生的預習使用情況,解答學生的疑惑,并可將其情況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1.2實際實驗操作
關于“旋風除塵器性能測定“的實驗,本院有8套實驗裝置,每次實驗可供8組每組3人進行實際實驗操作。學生按照課前的線上練習及老師的現(xiàn)場指導,完成整體的實驗過程,使用集流器流量計測定氣體流量,采用微壓計測量進出口斷面靜壓差,從而計算除塵器阻力,通過重量法計算除塵效率,從而掌握旋風除塵器進口風速與除塵器阻力、效率以及進口濃度對除塵效率影響之間的關系。
1.3工程設計
本模塊實行“任務驅動,自主設計”的原則,學生參考實際項目設置實驗任務,自主設定實驗參數(shù),根據(jù)設計基本資料、設計任務和設計原則進行相關計算,完成旋風除塵器的整體設計計算。這一方式可讓學生遵循基本的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法,自主進行流程設計和設備選擇,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綜合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思維。與此同時,在設備運行模塊中,學生可以通過對各個參數(shù)的設置,如進氣口風流速度、粉塵狀況等,研究不同的操作條件對于旋風除塵器除塵效率的影響,如圖3。借助虛擬仿真實驗技術,可以實現(xiàn)零成本、快速地按照設計或計算得到的參數(shù)對設備進行調整,然后在改造后的虛擬實驗設備上開展后續(xù)工程操作,通過虛擬實驗來驗證設計和計算的正確性,以確定下一步的設計方案。
1.4工程仿真搭建
該模塊包括工藝線路圖設計、3D工程場景展示、工程調試運行三個模塊。學生在2D操作界面自主選擇設備完成工藝路線圖的設計,并構建相應3D工程場景,如圖4。在3D場景中控制設備運行參數(shù)完成工程調試運行和異常情況的緊急處理,達到考察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目的,突破時間和空間對復雜工程實驗教學的限制,更好地滿足學生綜合探索能力和工藝調控能力需要。
1.5線上復習及報告提交
為方便及時鞏固相關知識,該系統(tǒng)課后仍舊對學生開放,學生可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針對自己仍未掌握的部分進行線上操作理解。在熟練掌握實驗方法后,學生可在網(wǎng)上根據(jù)要求填寫實驗報告,教師根據(jù)其報告質量進行評級,這一部分等級可占據(jù)總成績的一定比例。
由于學生人數(shù)眾多、設備不足,因此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模式通常采用實驗報告的方式進行成績評定,但是這一方式無法準確評價教學的質量效果以及學生的掌握程度。我院開發(fā)的該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期末的線上實驗考試,學生可登入相關考試系統(tǒng),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實驗裝置搭建、參數(shù)設定等一系列操作,一方面可以較好地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掌握能力,另一方面,老師也可直接在線上系統(tǒng)中對學生進行成績評定。
2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的效果與意義
2.1突破傳統(tǒng)實驗教學的時空限制
由于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具有課時短、儀器少、場地不足等缺陷,通常只能允許多人操作一臺設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人均操作時間,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實驗教學成果不理想。而3D虛擬仿真實驗則完全不受時空的限制,學生可自由地在線上操作儀器設備,熟悉各個操作步驟,彌補教學時間短、操作機會少的情況,也可通過仿真實驗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進一步加強了實驗教學效果。
2.2降低實驗的危險性
對于大氣實驗而言,很多物質都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特性,這便不利于學生的實際操作,若操作過程出現(xiàn)疏忽,則很大程度上會帶來危險。而3D虛擬仿真實驗則大大降低了實驗的危險性,線上操作的過程不受實驗物質、實驗流程的限制,操作風險小、危害小,也同樣能促使學生達到理解實驗原理、掌握操作步驟、注意特殊事項的效果。
2.3耗時實驗短期化
對于部分實驗而言,存在實驗周期長、實驗成本高等問題,例如活性炭的吸附實驗,大都需要好幾個小時,且其大部分吸附過程都為等待時間,而現(xiàn)場的實驗課時通常較短,長時程的實驗會大大降低實驗效率,嚴重影響實驗教學效果的呈現(xiàn)。而3D虛擬仿真實驗不受時間的約束,可大大減少實驗工程中的等待時間,保證實驗流程的緊湊性,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
3結語
在《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實驗課教學中,通過引進3D虛擬仿真技術,實現(xiàn)虛實結合的新型實驗教學模式,有利于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也可通過線上虛擬仿真訓練提前預習了解實驗內容,帶著問題進行實際操作,并在課后進行及時復習,可形成一套“線上理論學習→實際實驗操作→工程設計→工程仿真搭建→線上復習及報告提交”的體系。該模式可突破實驗室實驗的約束,融入工程設計和工程實踐的相關內容,使實驗軟件內容更加綜合化,能夠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學習使用。由互聯(lián)網(wǎng)的應用,使用虛擬仿真實驗軟件可突破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隨時隨地利用網(wǎng)絡參與到實驗教學活動中,從而調動學生(下轉第121頁)(上接第98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基金項目:2017年同濟大學第10期精品課程項目。
作者簡介:劉濤(1976-),男,漢族,山東棗莊人,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大氣污染控制實驗教學及揮發(fā)性有機物減排。
參考文獻
[1] 王莉,方應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4):57-59.
[2] 曹鵬,孫萍,武占省等.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3(10):28.
[3] 萬桂怡,崔建軍,張振果.高校虛擬實驗平臺的設計及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03):397-400.
[4] 馬馳,王開宇,程春雨等.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實驗教學和實驗管理新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06): 139-142.
[5] 丁美榮.虛擬實驗與真實實驗整合的計算機網(wǎng)絡研究性實驗教學探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05):163-166.
[6] 蘭水華,丁麗麗,張寶軍等.“虛實結合”實驗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06(03):14-16.
[7] 劉濤,李照海,羌寧等.大氣污染控制工程信息化實驗教學模式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08): 234-236.
[8] 尹云波,常坦祥,孫宏敏.旋風除塵器除塵效率的影響因素探討[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14(05):46-49.
[9] 段鳳魁,郝吉明,王書肖等.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課程建設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09):6-8.
[10]? ?魯選人,陳冠益,童銀棟等.三維仿真技術在大氣污染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的應用[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6(04): 9-11.
[11]? ?蔡丁友.優(yōu)課虛擬仿真實驗室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信息技術,2013(06):13-15.
[12]? ?劉亞豐,余龍江.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理念及發(fā)展模式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04):108-110.
[13]? ?李莉,張英,成軍等.分子生物學虛實結合實驗教學模式的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0):225-227.
[14]? ?譚穗懿,段文軍,劉利紅等.基于虛擬實驗的創(chuàng)新藥物分析實驗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1): 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