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書文
(中鐵二十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山東 青島 266000)
鄭萬鐵路橋梁管段起止里程為DK 138+17 6.020-DK146+763.820,全長8555.1m;橋梁布置為0#臺-265#墩共計265跨。
管段內根據(jù)圖紙設計及現(xiàn)場實勘,北汝河特大橋16-22#、4#-27#、46#、47#、60#、68#-70#、73#-104#、116#、117#、129#、135#、151#、182#、191#、192#、197#、210#、229#、245#、246#、253#、256#墩靠近等級公路及穿越村莊等地段采用鋼板樁支護施工;75#-104#、245#、246#墩開挖深度為5m-6.9m不等,采用鋼板樁支護施工。
地質特征:從橋址所選區(qū)域地質資料及鉆探結果顯示,該區(qū)域地層比較復雜,根據(jù)地質年代及成因分析,可劃分為:第四系人工填土層,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形成的圓礫土、砂類土及黏性土層,下伏基巖第三紀泥質泥灰?guī)r、含礫砂巖、泥質砂巖層。
據(jù)分析可知,松軟圖是該區(qū)域內不良地質層,普遍分布有細砂、粉砂、黏土及粉質粘土,強度較低,壓縮性較強,容易產生大的不均勻沉降,工程特性較差。
深基坑是指開挖深度超過5米(含5米),或深度雖未超過5米,且工程具有周圍環(huán)境復雜、地質條件差及地下管線復雜的特點。
從施工工序方面劃分,深基坑工序可分為: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制定深基坑開挖、支護方案—深基坑開挖施工準備—基坑開挖—基坑支護與排水—基坑安全防護—基坑整理—基坑檢驗。
2.2.1 工藝概述
根據(jù)現(xiàn)場施工情況,管段內深基坑開挖支護結構最終選擇Ⅳ型拉森鋼板樁。該樁結構應用履帶式液壓挖土機液壓振捶夯打,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前,對承臺結構、地線管線分布需要先進行核實與熟悉,對支護樁中心線準確定位,對打入精度也要準確控制。其中16-22#、24#-27#、46#、47#、60#、68#-70#、73#、74#、256#116#、117#、129#、135#、151#、182#、191#、192#、197#、210#、229#、253#基坑深度小于3m周圍不能采取放坡開挖,先插打型鋼后垂直開挖,型鋼需伸入基底2m以下,無需設內支撐,85#、100#基坑深度小于5米,周圍無堆載物,基坑采用拉森鋼板樁支護,采用一道內支撐。75#-84#、86#-99#、101#-104#、245#、246#基坑深度大于5米并且75#、84#、245#、246#基坑周圍有堆載物,為避免堆載物對基坑穩(wěn)定性帶來影響,支護結構應用拉森鋼板樁,通過一道固定內支撐與坑底加設一道臨時支撐結構,進行混凝土封底施工;采用八字形斜撐雙拼200×200mmH型鋼作為圍檁結構。
支護完成后繼續(xù)進行基坑開挖,如基坑開挖中出現(xiàn)出水情況,將在基坑開挖過程中采取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選用降水方式進行處理;
2.2.2 施工工藝
主要工藝流程見鋼板樁施工工藝流程圖;
2.2.3 施工方法
(1)鋼板樁選用
采用拉森Ⅳ型鋼板樁(B=400mm,H=125mm,t=13mm),考慮地質情況和開挖深度的需要以及計算,選用12m、 9m和6m長度的鋼板樁。
(2)鋼板樁處理
施工前,對鋼板樁質量進行嚴格檢查,主要針對鋼板樁是否存在變形、扭曲及缺損進行檢查,嚴禁不合格鋼板樁進入施工現(xiàn)場。
(3)平整場地
施工前,對施工場地進行平整,確保后續(xù)測量放樣、施工機械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4)測量定位
在場地平整好以后,對鋼板樁的插打位置準確進行測量,嚴格按照設計尺寸進行,用白灰先灑出樁位輪廓線,便于準確插打。
(5)插打鋼板樁
在插打鋼板樁時,按照逐片插打的原則,對偏移逐漸糾正直到合攏,在插打時,利用吊車或挖掘機附帶鋼絲繩吊起鋼板樁后,然后將鋼板樁利用液壓振動錘夾板夾住并準確定位后,嚴格按照沿承臺四周各邊外放1.2m的原則進行插打。為避免插打位置出現(xiàn)偏差,從兩個相互垂直的方向對第一篇鋼板樁同時進行控制,然后以此為依據(jù)向兩遍逐一插打??紤]到本工程水位較高,對轉角處進行插打時,采用特制角樁,確保承臺鋼板樁處于同一個整體結構中,同時也達到止水的效果。
(6)鋼支撐結構形式
鋼板樁支撐的最主要作用是保證了基坑開挖及樁的安全性。完成沉樁以后,將橫梁安裝標高位置分別于基坑大于5m的深基坑距鋼板樁頂1.5m位置和基坑小于5n的深基坑距鋼板樁頂向下1.5m位置,用12個2cm厚鋼板牛腿進行焊接,每邊3個;完成焊接后,內部圍檁安裝采用I36工字鋼,對向用I36工字鋼支撐,用I36工字鋼于圍檁四角焊八字形對撐。深基坑如果大于5m,底部臨床安裝鋼立柱支撐,并用混凝土封底,待混凝土強度達到75%后將鋼柱支撐拆除,然后進行承臺施工。
(7)鋼板樁拔除
完成基礎施工后,將基坑內的積水徹底抽干,用干粘土回填基坑,注意回填時分層夯實直至基礎層,待回填土完成沉降至穩(wěn)定后,將鋼板樁采用打樁機依次拔除,對樁孔用細砂填縫。
(8)施工注意事項
①施工過程中,為確保施工質量,全程序設置專職安全員旁站,各工序檢查質量合格后方能進入下一道工序,對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并提出整改意見;②施工操縱時,機械作業(yè)范圍、施工人員、材料堆放要嚴格按照現(xiàn)場要求,設備機械保證安全穩(wěn)固;③在施工過程中,機械作業(yè)范圍內及基坑內不能站人。
深基坑開挖施工工藝流程見下圖。
對深基坑開挖專項方案依據(jù)支護方案、深基坑開挖的原則進行詳細制定,嚴格按照施工方案做好施工準備工作,并開展施工。
2.3.1 施工準備
開挖基坑之前,首要工作是施工測量,主要包含基礎縱橫邊線測量、墩臺中心樁測量、中線測量及臨時水準基點測量等,此外,對斷面也要做好測量,對所有測量項目及結果進行檢查確認無誤后,才能正式進入施工階段。
對橋梁墩臺基礎中心位置及縱橫向中線利用全站儀進行定位,在縱橫中線各端設置至少兩個方向控制樁及護樁,需要注意的是樁位應選擇在基坑開挖范圍外,穩(wěn)定地點。
對基坑開挖邊線依據(jù)設計要求及十字線進行確定,對十字線及角交處邊線的樁點進行確定,從而使基坑開挖范圍得到確定。
2.3.2 基坑開挖
由于本工程中水位較高,所以在基坑開挖前,需要先進行降水施工,做好抽水導流工作,在水位控制到設計基底下0.5m以后,即可組織人員、設備開始進行基坑開挖作業(yè)。
按照基礎模板安裝及排水需要,應該在基坑地面預留出集水井及四周排水位置,為防止周邊水流進入基坑,需要在基坑周邊適當位置處設置截水溝,并進行導流。
挖土和支撐的架設施工過程必須緊密配合,土方施工要求分層均勻高效,第一層開挖至第一道支撐處,進行支撐的安裝,支撐安裝完成后進行第二層的開挖,第二層挖至臨時支撐處進行臨時支撐的安裝,安裝完成后進行第三層開挖,在土方開挖中,應該在安全保證的基礎上,迅速進行支撐,且要求支撐結構在最短的時間內需達到預緊力與整體剛度,快速創(chuàng)造工作面,對維護體系在受力后形變程度進行有效控制。施工中,保證及時施加支撐,嚴禁超挖現(xiàn)象發(fā)生,確保支護結構受力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長臂挖掘機是基坑開挖中應用的主要機械設備,開挖中,嚴禁挖掘機齒斗碰、掛鋼板樁和內撐,挖掘不到位的采用人工配合開挖;基底避免超挖,使用機械開挖時,不得破壞基底土的結構,在設計高程以上20cm由人工開挖。
在開挖過程中,隨時檢查地質情況變化,開挖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xiàn)超挖情況,要隨時進行檢查與測量,避免出現(xiàn)超挖后回填方量導致工程量增加。
結合該工程所處地質環(huán)境及氣候條件,基坑開挖施工宜選在少雨季節(jié)或枯水季節(jié);在開挖過程中,要保證施工的連續(xù)性,不能間斷,在開挖深度達到設計高程后,對基坑進行全面檢查,待檢查合格后,對于>5m的深基坑應立即進行封底施工,封底時在鋼板樁內側支模,封層采用C20砼,為保證基底排水溝的深度,混凝土厚度控制在20cm以上,待混凝土強度達到75以上后,將臨時鋼柱支撐拆除,進行后續(xù)施工。
2.4 基坑排水施工工藝
基底明溝法排水,基底明溝排水示意見下圖。
如果在開挖過程中,基坑出現(xiàn)滲水情況時,排水可采用明溝法進行;將集水槽及集水坑設置在坑底四周,使基坑滲水匯集后用水泵抽出。
沿基底四周基礎范圍以外抹流水槽,寬度30cm,縱坡為1%~5%;通常在下游位置設置集水坑,數(shù)量1個或多個,深度一般低于進水高度且大于0.7m,集水坑邊長不小于0.6m,對排出的水用水槽或水管引流至遠處。
于便道坡腳側及鋼板樁裝訂設置監(jiān)測點,由專人定期對監(jiān)測點高程及平面位置進行測量,如果發(fā)現(xiàn)沉降數(shù)據(jù)或邊坡位移數(shù)據(jù)異常,則要立即按照預案措施進行處理,如果情況比較緊急,則應限行便道通行,在危險徹底排除后,通行才可恢復。
在松軟地基上可挖20-50cm深的孔,豎直放入φ20mm的鋼筋,鋼筋和孔壁之間填充水泥砂漿,鋼筋頭露出地面1cm左右,并在鋼筋頂面刻 “十”字作為測點。
對于地下管線及建筑物施工存在水位高,易滲透,埋深達五米,土質差周邊又有建筑物,無條件采用大開挖放坡的情況下均可考慮鋼板樁支護施工。大部分市政道路及橋梁工程施工存在上述情況,所以深基坑采用了鋼板樁支護,效果非常好,歸納總結;鋼板樁施工方便簡單、施工安全性高、質量控制容易、施工快,現(xiàn)場整潔。另外,鋼板樁可以重復使用,節(jié)省投資。
[1]羅新文.鋼板樁在橋梁深基坑支護中的應用[J].土工基礎,2015,29(6):15.
[2]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S].
[3]田陵君,李平忠,羅燕.長江三峽河谷發(fā)育史.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6(69~70).
[4]潘別同,黃潤秋.工程地質數(shù)值法.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19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