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要】苗族服飾千姿百態(tài),絢麗多彩,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由于缺乏民族自創(chuàng)的書寫文字,苗族人民以服飾紋飾代替了文字,使紋飾藝術成為苗族的“無字史書”。在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的今天,對瀕臨消失的文化進行保護就成為人們新的使命。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關鍵詞】苗族;服飾;紋飾
引言
苗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貴州、湖南、云南、四川、廣西、廣東等省區(qū)。苗族服飾經過歷史的變遷,不斷相傳、改進、演變、發(fā)展,形成豐富多彩的局面。在歷代的演變和發(fā)展過程中,雖不斷吸取其他民族形式加以充實和改進,但仍保持著苗族固有的特色。有人說,苗族有多少個支系,就有多少種服飾,而每個支系內仍存在著差異,幾乎是一村一寨都自成風格,款式各異。苗族服飾作為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聚集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它不僅是文化與精神的載體,也是苗族人民連接本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紐帶。
苗族眾多支系的服飾除了其造型款式被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外,其紋飾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苗族紋飾有著強烈的裝飾韻味,協(xié)調的構成、豐富的造型變化,顯現(xiàn)出族群特有的審美意識和樸素的審美感受。研究苗族紋飾有利于保存苗族傳統(tǒng)的信仰、審美觀,對傳承民族文化有著深刻的含義,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使苗族不斷提高自我認同意識和自豪感。因此,研究苗族紋飾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苗族服飾概況
千百年來,苗族人民一直保留自己的傳統(tǒng)服飾造型、構圖、用色及表現(xiàn)手法,與外族的交流是既慢且緩,因此在形象上具有很強烈的特色。苗族服飾是苗族歷史、文化、藝術、哲學和信仰的視覺再現(xiàn)。苗族人民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形式,通過服飾展現(xiàn)了審美情趣、情愛信仰、原始而古樸的圖騰意識及生命感悟。苗族服飾是民族工藝品,也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苗族服飾不單是護身御寒的生活品,與現(xiàn)代市場上出售的服飾不同的是,其造型、形態(tài)、色彩和工藝均表現(xiàn)了藝術品特質。它是一種民族文化符號,一種民間藝術。苗族服飾承載著苗族人民濃厚的情感,不論服裝、飾品,還是背兒帶,苗族婦女都以熱情、虔誠的心,一針一線織繡,從中看出她們對自我生命、生活的熱愛,對愛人的情愛及對子女的母愛,從這個角度上說,苗族服飾是充滿情感的符號。
苗族服飾的基本特點是男子服裝為短裝衣褲或大襟長衫;女裝一般為上衣、下裙,配件多,花飾豐富。服飾一般有性別、年齡、盛裝與常裝之別。由于歷史條件、自然環(huán)境、生活習慣和審美情趣等原因,各地苗族服飾也有較大差異,省與省、縣與縣,甚至村與寨之間,也大不相同。
二、苗族紋飾概況
紋飾不管是在人類物質文明或精神文明的歷史上,一向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美化物質生活,更能反映社會的時代風貌,因而稱為研究社會史、文化交流史、工藝史與美術史等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如果說苗族服飾造型比其他民族豐富是有賴于其結構搭配上的創(chuàng)意的話,那么更主要的還有賴于紋飾的使用。紋飾在服裝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部分源于自然環(huán)境,部分來自古文化。苗族沒有文字,在記錄歷史文化上除口耳相傳的詩歌、故事之外,便記錄在服裝紋飾上,保留了苗族人對生活、信仰的憧憬及幻想。從而使沒有文字的苗族在服飾文化這部“史書”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紋飾藝術成為苗族的“無字史書”。紋飾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善于運用變形夸張的造型,形成強烈的風格。
苗族紋飾一般附著在上衣的肩、領、襟、背、袖部位,裙的腰、腳部位,配件如腰帶、飄帶、圍腰、圍胸兜、頭巾、帽、圍裙、鞋和各種銀飾及衣服之外的背兒帶等,這些均是苗族婦女精工細作、寄托情感的地方。
三、苗族紋飾造型
苗族有眾多的支系,各支系都有自己的審美原則,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服裝紋飾,而紋飾就是支系中重要的徽章標志。即使同一支系,因地區(qū)差異,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服裝款式和紋飾。按苗族現(xiàn)在不同服飾、不同紋飾的分布地區(qū)及習俗來看,大都以服飾、紋飾標志區(qū)別各自的部落或“血緣親族”。苗族紋飾在構圖上虛幻與具象、規(guī)矩與自由、寫意與寫實,通常交織在一起。苗族紋飾的虛幻意境深深植根于他們的精神文化之中。正因為這種自由自在超越時空的創(chuàng)作,經常會有十字、鳥、雞、花草和水中魚兒等同出一圖,太陽與月亮同出于一個天空的畫面。時間上的季節(jié)、晝夜,空間上的天與地、山與水,動植物相生相克的物象同時出現(xiàn)的圖式,即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自由思維的空間意識、細微的寫實技巧、質樸的審美追求及他們認為世界和睦的觀念。
從總體歸類上說,他們有一些共同喜愛的紋樣,大體分為:動物紋、幾何紋、植物紋。在此文中,筆者針對動物紋,現(xiàn)簡要介紹如下:
(一)龍紋
龍紋是苗族服飾中使用較普遍的一種紋飾,主要流行在黔東南和湘西兩個地區(qū)。“龍是神物,如向龍祈雨、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雙龍掄寶等,龍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征,也是一種前進、向上、健旺、豐美、無所畏懼的象征?!币蚨埑蔀槊?、漢等民族在服飾上的重要裝飾題材。龍在苗族中很有個性,受人尊敬,他們將龍的形象、龍的花紋圖案表現(xiàn)在服飾、首飾上,代代相傳。龍的形象千變萬化,龍的花紋圖案種類繁多,其意在于它是苗族人民共同心理和文化意識的反映。苗族對龍的特殊感情,是基于圖騰崇拜和認龍為始祖的原因。
苗族認為,??勺凖?,魚可變龍,蛇亦可變龍。反之,龍也可變?yōu)檫@三種動物。龍紋、牛角龍紋、蛇紋、魚鱗紋都大體相似,它們均是合體之物、相通之物、互變之物,最終集中在龍身上,以龍紋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
苗族的龍紋可自由變形,可隨意加上牛頭、蛇身、蟲足及魚尾等象征權威力量的獸首、鷹爪及代表帝王尊貴的金色外衣。龍紋是苗族極為喜愛的一種圖案,它象征風調雨順,人壽延年。苗族認為龍可與人共處共融,是苗族人幸福美好的象征,是一種賜福。龍的名稱多種多樣,有水牛龍、角龍、雙頭龍、飛龍、水龍等。
(二)魚紋
魚紋是構成苗族魚文化的重要內容,在苗族人的心目中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苗族民間宗教觀念中,魚是多子多孫的象征,是人民寄托人丁興旺的期望和對生命力渴求的一種心理流露。主要流行于黔東南、湘西,魚紋常與龍紋合在一起使用。在苗族人的民間宗教中也有魚龍互變的觀念,表達共同造化的理想。湘西、黔東一帶的魚紋寫實性較強,一般與荷花、蓮子等配在一起。黔東南一帶的魚紋寫意、寫實都存在,而寫意更普遍。有人頭魚身、龍頭魚身、長出蹄趾頭及太極圖式的雙魚圖、龍魚、人魚等等。
(三)牛紋
牛是苗族先民賴以生存的動物,具有人力所不及的力氣,溫馴勤奮能為人耕種,是苗族人崇拜的對象,已成為苗族人重要的伙伴及重要的文化象征,寓意能使生活富足。紋飾中牛紋常與龍紋結合使用。
四、文化的傳承及思考
苗族紋飾的造型藝術是其民族藝術的根本所在,他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都來源于對自身生活的熱愛,對美麗生活的藝術發(fā)掘、提煉及對紋飾技法表現(xiàn)的鉆研。
由于苗族人民長期居住于我國相對封閉的地區(qū),服飾中還保留著較多的原始風貌。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開放、外來文化的涌入,苗族社會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如:機器取代手工、成衣取代土布、化學染料取代天然染料、服飾制作也由精致轉向粗疏。價值觀的改變,使年輕人對其信仰、文化產生懷疑,對自身的文化已喪失了信心及興趣,不愿再花心思去織、染、繡,豐富的服飾文化被經濟沖擊,至今很多傳統(tǒng)服飾和紋飾都已失傳。
當下,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苗族傳統(tǒng)紋飾已慢慢走出深山,這種美的造型圖式越來越受到世人的熱捧與重視,其特有的文化內涵、造型表現(xiàn)為當代社會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相當有價值的藝術營養(yǎng)。紋飾中傳達出的強烈創(chuàng)新性及審美理想使苗族民間美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藝術境界,為現(xiàn)代人的審美實踐提供了啟發(fā)和參照。
當今人們熱捧西方時尚文化的同時,對傳統(tǒng)紋飾的傳承誕生出一種新的承接方式,即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結合,將傳統(tǒng)紋飾加入現(xiàn)代人們的審美理念形成一種新的組構效應,或許能使更多人欣賞到這一民族瑰寶的變體。不妨將時尚眼光投向民間,現(xiàn)代時尚或許會有更多新的收獲,也能使苗族紋飾文化更好的傳承及發(fā)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