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數學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在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由于身心都基本成熟,正處在叛逆期前的分水嶺,此階段對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十分關鍵。本文對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培養(yǎng)
一、 引言
新課改以來,不少數學課堂教學都還未進行轉變,還存在老師給學生什么,學生就接受什么,對老師產生依賴性,不會靈活運用和貫通知識。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對數學產生熱愛,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使原本單調、乏味的數學課堂豐富起來,讓學生處在一個良好的氛圍當中,從而提升自身學習能力。
二、 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現狀
在不少教學中,一些教師對自主學習理解地不夠透徹,導致學生對自主學習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認為對課本進行預習了就是自主學習了,對學習目標沒有明確的認識,不能有效地展開探究性自主學習,限制了自身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先加深自身對自主學習的理解,正確認知什么是自主學習,同時對他人的經驗進行融會貫通,自身充分理解自主學習的意義后,引導學生對自主學習的理解,體會到其中樂趣所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探討
1. 營造良好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必要的條件,能使學生自主地參入其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在教學中,為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自主地加入數學學習中去,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營造出內容豐富、直觀的情境,使學生親身體驗,主動探索和理解。
例如學習《圓錐體積計算公式》一課時,將學生合理分成小組進行小組實驗。每組可先將空圓錐里裝滿水。再倒入空圓柱中,然后啟發(fā)學生從倒水的次數中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使學生通過試驗,發(fā)現圓錐體與圓柱體之間體積的關系。通過主動參與試驗,讓學生運用道具的操作、實驗,通過討論得出圓柱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三倍,從而加深了對圓錐和圓柱體積公式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探究的能力,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 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
研究表明,大部分小學高年級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有較大不足。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指導、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消除對數學的畏懼,激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質疑,互相討論,促使學生能全面的對問題進行思考。
例如:在講解圓柱體的面積時,鼓勵學生進行提問,大膽設想,比如提出“圓柱體展開后是什么形狀?”后,使學生產生很大的興趣,通過學具演示后,發(fā)現圓柱體在展開后可能是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驗證了圓柱體面積的計算公式。
如在學習《分數化小數》時,學生能很好地把分母為10、100、1000的分數化成小數,但將750化為小數時,就有點束手無策了,于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使學生認識到50與100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750=14100=0.14。接著教師再為學生提出這樣類似的題型時,學生就能很好地進行運用。從而使學生的求知欲非常強烈,為探究新知識奠定基礎,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
3. 引導學生激發(fā)自主學習的潛能
教師在傳授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還應為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時間和空間,適當地進行引導、啟發(fā)和點撥,這樣才能使學生發(fā)揮潛能,不斷地探索和思考。
例如“要修一條長500米的公路,前5天修了全長的20%,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公路還要幾天?”這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認真分析題目所給的條件,使學生經過多種演算得出不同的解題方式,從中找到最簡便的方法:
(1)(500-500×20%)÷[(500×20%)÷5];
(2)500÷(500×20%÷5)-5;
(3)500×(1-20%)÷(500×20%÷5);
(4)5×[(1-20%)÷20%];
(5)5÷[20%÷(1-20%)];
(6)5÷20%-5;……
學生通過老師的點撥,進行自主探究,不但擴展了思路,激發(fā)了潛能,還使自身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
4. 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要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可見良好的習慣對學習的幫助有多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在讓學生自由學習的同時,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地去探索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例如:小張看一本120頁的漫畫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16,第二天看了全書的12,還剩多少頁沒看?學生在初步理解此題后,教師可讓學生進行思考,把例題中的條件進行轉變,比如修改“第二天看了第一天的12”等等,使學生不斷地進行思考,能更好地從多角度理解問題,不僅掌握了學習技巧,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四、 結語
正確地運用學習方式,對學生而言是極其關鍵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授之以魚”,而是要“授之以漁”,在教授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自發(fā)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激發(fā)自主學習意識,巧妙、合理地運用學習策略,從而提升數學學習效率,獲得自主學習能力,促進數學科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梁紅秀.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模式探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5.
[2]丁小波.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模式探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6(22):31-32.
[3]黃麗珠.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模式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47):4.
[4]楊強勞.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教研),2011(01).
作者簡介:
鄭燕燕,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賣魚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