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個很大的詞兒,找稿子、翻書,我每天都與它打交道,《讀書文摘》 干的就是掘史的工作。剛剛過去的新年,我們遇到最多的可能是微信、視頻拜年,甚至電話都不用打了;出門旅游更時尚,逛廟會成了復(fù)古的活動;城里一點兒鞭炮聲都聽不到了,有滑頭放個炮仗得開車出城好遠(yuǎn)找個荒郊野地里撒撒野……這些看上去都是身邊瑣事,細(xì)碎而平淡,有些小到生活里每天都能接觸到,然而不知不覺中,這就是歷史。這不是有很大的矛盾嗎?
我認(rèn)為,關(guān)鍵是如何對待歷史。
我們的日常飲食中許多常見的菜品、菜系,大家都吃過,可一說吃的還有“歷史”呢!可能十有八九要糊涂。隨著 《舌尖上中國》 第三季的播出,引發(fā)了各種關(guān)于美食的連鎖反應(yīng),比如大眾對章丘鐵鍋的追捧。然而,很多觀眾和網(wǎng)友們都有這樣的感覺:這一季的美食不如前兩季那么誘人了?!昂檬抡摺笨偨Y(jié):這第三季的美食中很多太過精細(xì)、太過耗費才能得來,并不是尋常百姓易得而食之的,不夠接地氣,與老百姓的美食拉開了距離。悟讀一番 《舌尖上的廉政》 可知,文中的廉政者雖居廟堂之高,卻杜絕了“食”上的奢靡與賄賂,這些故事為后人所傳頌。
接著往下讀,本期人物欄目中提到的大家—— 張元濟(jì)先生,他一生做的事以出版為中心,但也花了大精力去興教育、編教材;散金藏書也不僅僅為了個人喜好,所得之書成為圖書館借閱之用以方便大眾。干的都是“接地氣”的事兒。因此,今天我們要花筆墨試圖重現(xiàn)張先生的生平事跡,也希望大家多花點時間從文字中了解這位真正的大家!
從這樣兩點來講,對待歷史需要接地氣!戰(zhàn)國始,“水載舟亦覆舟”的道理就為人知曉了。千百年來,中國的帝王無數(shù)更迭,為政者也明白人民的重要性,可最后大部分都是因為魚肉百姓走向了終結(jié)。如果你認(rèn)同我的看法,便會明白我黨中央為什么多次強(qiáng)調(diào):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尊重人民本來就是敬畏歷史,而與歷史背道而馳,終歸是沒有生命力的!
歐陽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