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材是教學的憑借,教師應該靈活地運用教材已成為眾多教師的共識。但是,針對單篇敘事性文學作品,部分教師在課堂實踐中片面地追尋教材和生活的聯(lián)系,探求文本寫作的背景,忽略寫作進行必要剪裁的重要性。這似乎偏離了語文課程標準所界定的年段教學目標,無意中淡化了課時教學所應該承載的任務。
關鍵詞:寫作的虛構;歷史的考據(jù);敘事的裁剪
作者簡介:劉國軍,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實驗小學教師。(江蘇 揚州 225800)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04-0099-02
當下幾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均為文選型教材,充斥其中的幾乎都是文學性文本,敘事性課文又占據(jù)教材的重要位置。寫作是用語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文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虛構與生活真實的界限已經(jīng)趨于模糊。語文書是教師引領學生學習語文的憑借,在沒有更好的小學語文教材出現(xiàn)之前,教師必須放眼當前,憑借教材基于文體特征的前提條件下,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寫作的虛構VS生活的真實
[案例]“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開天辟地》
本文屬于神話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和神秘的色彩。一位年輕的教師為了避免課堂有傳播迷信思想的嫌疑,彰顯求真的科學精神,教學的結尾是這樣的:
師:大家已經(jīng)學過了《開天辟地》,知道這是一篇什么文章嗎?
生:這是一篇神話故事。
師:你還讀過哪些神話故事?(幾名學生講收集到的神話故事)
師;這些故事都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呢?
生:這些故事都是假的。
師:對,《開天辟地》是我們的老祖先無法解釋宇宙的起源,借助想象,創(chuàng)造了盤古這個神話形象,他有神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據(jù)科學家研究,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宇宙最初是一個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始火球。這個火球在迅速膨脹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學元素,逐漸凝聚成星云,最后從星云中逐漸產(chǎn)生各種天體,成為現(xiàn)在的宇宙。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明白了嗎?
生:(一臉茫然)知道了!
師:人類為什么要編神話?反映怎樣的理想追求?
生:(沒有人舉手)
這位青年教師以科學的態(tài)度探究世界的起源,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方向。他忽略了兒童的知識與能力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游離于語文教學的本體目標之外。求真固然重要,但是語文課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學《開天辟地》是應該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還是探尋宇宙的起源呢?“宇宙爆炸”學說,對于普通的成人來說也無法理解得明白透徹,更何況是一群不滿十歲的娃娃。神話類文本,學生愛讀,是因為它擁有神奇的形象,神奇的情節(jié),神奇的力量,與人類的原初思維很接近,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如果我們把語文課上成科學探究課,那就背離了神話類文本教學的原點和初衷?!堕_天辟地》一課的教學,應該在學生品讀語言,感悟形象的基礎上,學習文本的獨特表達形式——對偶句的多處使用。教學本課,還可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內(nèi)化文本語言為自身語言,建構言語表達的大廈。特別是“化生萬物”那部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想象“______變成了_______”,感受盤古的無私獻身精神,這樣的教學才是神話類文本的應有之義。
二、歷史的考據(jù)VS藝術的真實
[案例]“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寫的《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選入教材時有少許改動。這篇課文講述了《魯濱孫漂流記》是“我”家三代相傳的書。為了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要求,在《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的后面,“我讀書我快樂”欄目就是安排閱讀《魯濱孫漂流記》??磥?,激發(fā)學生閱讀《魯濱孫漂流記》這部小說的興趣,應該是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有一位教師執(zhí)教本課時,進行了深度拓展。
師:通過閱讀,你發(fā)現(xiàn)魯濱孫有怎樣的精神品質(zhì)?
生:聰明機智,又有堅強毅力。(文本中的詞句)
師:從哪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到?
生:(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語句,進行課堂交流)
師:笛福是英國18世紀啟蒙文學的重要作家,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是影響深遠的名著。你們想知道這部小說是怎么創(chuàng)作出來的嗎?
生:想?。R聲)
師: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出示: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與船長發(fā)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荒島上,四年后被救回國。賽爾科克在荒島上并沒有做出什么值得令人稱頌的英雄事跡,但是經(jīng)過笛福的文學創(chuàng)作,其形象卻光彩照人)
筆者課后與這位老師私下交流,執(zhí)教老師說這是教參上提供的,就照搬給了學生。教參僅僅是教師教學的參考,而非全部。這位老師視教參為經(jīng)典,將教參上的內(nèi)容全盤呈現(xiàn),恰恰體現(xiàn)出當下語文教學的尷尬。課堂需要拓展,但是拓展要有度,語文課不是歷史考據(jù),并不需要嚴格地辨析歷史的真實與文學的虛構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我們也不能為了課堂的充實而任意拓展。本課的教學目標除了學習生字新詞和讀通課文之外,還要理解關鍵句的含義,領悟?qū)W會生存,學會堅強的人生道理。這位教師的拓展,將魯濱孫的原型賽爾科克呈現(xiàn)出來,必然弱化魯濱孫的英雄形象,淡化了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和愿望,為《魯濱孫漂流記》導讀課人為地設置了情感障礙。
三、敘事的裁剪V過程的真實
[案例]“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
紅色題材的課文在當下各種版本教材中,占有份額偏低。在單元閱讀提示中已經(jīng)指出,閱讀本組課文,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狼牙山五壯士》作為課文,在忠于史實的基礎上,采用藝術化的寫作方法,付予文本形成一種空筐結構,使讀者擁有二次創(chuàng)作的空間,這就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捎幸晃唤處熎谖谋局馓綄の膶W作品所描述的歷史事件的真相。
師:你們知道五壯士跳崖后的結局嗎?
師:(出示投影:)“狼牙山五壯士”指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狼牙山戰(zhàn)斗中英勇抗擊日軍的五位八路軍戰(zhàn)士,他們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壯麗詩篇,他們縱身跳下懸崖,慶幸的是葛振林和宋學義被山腰的樹枝掛住,幸免于難。
師:(指名學生讀)這段話讀完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這位教師的初衷可能是想拓展文本的敘事空間,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五壯士的結局,營造一種充滿希望的課堂尾聲。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硬生生地把學生從精心創(chuàng)設好的情境中拉出來,讓原本熱血沸騰的學生,好似一盤涼水當頭澆下,瞬間清醒了過來:文本的人文內(nèi)涵和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削弱了許多,學生主體對文本空白的填補根本無從下手。文學的魅力在給予讀者參與創(chuàng)作的二維空間,教師的教學應該緣本而預設。如:“戰(zhàn)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聲?!边@樣的結尾充滿了張力,彌漫著革命豪邁主義情懷。學生自然有了想象的余地,五壯士后來的結局怎樣?學生會依據(jù)自身生活經(jīng)驗給出不同的答案。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作的空間和時間?!澳阆雽ξ鍓咽空f些什么?”“如果給你一個能夠?qū)崿F(xiàn)的心愿,你會怎么做?”“在這氣壯山河的口號聲中,你聽到了什么?”等,這些問題才是語文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以生發(fā)的觸角。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無權束縛學生思維,語文教師的職責應該是依據(jù)課文,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尋找文本的寫作密碼,訓練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表達,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黃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