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營
中國人自古就有刻石立碑以紀事的傳統(tǒng),現(xiàn)在所知最早的碑刻是泰山岱廟里珍藏的刻于公元前209年的秦代李斯小篆碑,距今已經(jīng)2200多年。秦漢以來,有各種碑碣存世,如紀事碑、紀念碑、頌德碑、寺廟建筑捐資碑、摩崖石刻等等,但是碑碣數(shù)量最多的是墓碑(神道碑)和墓志銘。這些墓碑和墓志銘記載有大量信息,可以補正史之不足,其內(nèi)容常常為學者所引用。今天咱們就聊一聊與父、祖碑文相關的幾個問題。
中國人的孝道,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生養(yǎng)死葬”是每個子女必盡的義務。父母、爺爺奶奶去世并安葬后,一般都會立一通墓碑,刻上逝者的名諱、生卒年月,有的還有生平事跡、立碑者名字等。立碑既是為了表示對逝者的懷念,也便于后代子孫祭祀和尋根問祖。
古人為逝者立墓碑,從現(xiàn)有文獻可知已經(jīng)有近2000年歷史。1930年,有人在河南省偃師縣西南辛村東牛王廟中發(fā)現(xiàn)了袁安碑,該碑刻立于東漢永元四年(92年)。從東漢到民國,歷代著名文人都為人寫過碑文(神道碑、墓表、行狀、墓志銘等),《文選》就收有碑文五篇、墓志一篇,《文苑英華》收錄碑文、墓志銘、墓表、行狀130多卷,《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每一位作者都收錄有“碑志”,其中歐陽修有108篇。明清文人如王士禎、錢謙益、袁枚等等,也都有大量為人撰寫的碑文傳世。世家大族能以請名人、名士為其祖上撰寫碑文,覺得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
說到古人對碑文的重視,這里有一個故事。《隋唐演義》第78回《生張說不及死姚崇》說,宰相姚崇臨終前對他兒子交代:“我為相數(shù)年,有很多事跡可以記述。我死之后,這一篇墓碑文字,需要大手筆來寫,才能傳于后世。當今文章寫得最好的,唯有張說。但是他和我不睦,你要是直接求他,他肯定推托。到時候你把一些珍玩之物,陳設在靈座旁邊,他見到訃告必定來吊唁,如果對珍玩看都不看,那是他嫉恨我,你們要提防他報復;如果他對這些珍玩有愛羨之意,你就全部送給他,并求他作碑文,越快越好。等文字一到,隨即刻碑,同時進呈皇上御覽。碑文中會有贊揚的話。此人性貪多智,要是不抓緊時間勒石,他會后悔并要改寫。經(jīng)皇上看過,他就不能再改,以后想報復也不能。”事情的發(fā)展一切都像姚崇說的那樣。張說撰寫的《梁國公姚崇神道碑》被宋人作為范文收錄在《文苑英華》第884卷。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政治環(huán)境的寬松和人們經(jīng)濟收入的增多,各家族在修家譜的同時大多都會給先人立碑。到了各公墓墓地,更是可以看到一排排墓碑林立。你如果細看這些墓碑的文字,就會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用詞不當,表述很不準確?,F(xiàn)舉四例略作說明。
1.“故高祖樊公xx大人母夏老孺人合墓 落款為孝男xx媳xx孫xx孫媳xx曾孫xx曾孫媳xx玄孫xx玄孫媳xx 嗣孫xx”。點評:第一,“高祖”是稱謂,既稱“高祖”,只能是墓主的五世孫即玄孫所立,落款卻有孝男(子)、孫、曾孫、玄孫、嗣孫,既是“孝男”就應該稱墓主為“皇考”,到底是哪一代的高祖?第二,“嗣”,指后代子孫,并不是確指某一代,這里的“嗣孫”為自造。玄孫的兒子應為“來孫”;第三,既稱“故高祖”,故,就是已經(jīng)死去的,不應再稱大人。
2.“故顯考郭公xx老大人顯妣母王氏老孺人之墓,落款為孝男xx媳xx孫xx敬立”。點評:第一,故,亡故;“顯考”就是亡父,“故”字多余;第二,“妣”就是亡故的母親,“母”字多余;第三,“顯”是對故去父母的美稱,“考妣”是對亡故父母的尊稱,“大人”是子女對父母在世時的稱謂,如給父母的書信開頭常用“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已經(jīng)是“顯考”“考妣”,即已經(jīng)亡故,即便對人或者文章中說到亡父也應該使用“先大人”,此處“老大人”應該刪去;第四,顯考、顯妣是兒女對亡父母的尊稱,“孫”不能稱“考妣”。
道光十四年(1834年)孫揆章撰文,牛鑒書丹??瑫?。碑存武威文廟。
3.“慈父xx慈母xx之墓 落款為子xx媳xx孫xx”。點評:第一,“慈”可以與母組詞,如慈母、家慈、先慈等,但“慈”與父不能組詞,說父親用“嚴”,如家嚴、先嚴等;第二,家嚴、慈母,都是對生者的尊稱,用于逝者應是先嚴、先慈,用于墓碑應是“考妣”或“皇考”“皇妣”;第三 ,“孫”不能在“慈父慈母之墓”下署名。
4.河北某地家族墳,有一通“漢故趙府君諱xx ?x氏孺人xx之墓 孝男xx媳xx立”的墓碑。點評:這是比較可笑的碑文。20世紀90年代怎么用“漢故”?
上舉第一例文字最為不當,按碑文推測,既曰“故高祖”,應是墓主的玄孫主持立的碑,男、孫、曾孫三代都應已過世,不應該再署名;如果想要把這三代人的名字都刻上,也不能刻在立碑人的位置,造成對墓主稱謂的混亂,而應刻在右邊,寫明墓主樊公祖籍何地,何年遷此,然后刻上其子、孫、曾孫的名字;署名應作“玄孫xx率子xx”立。
那么為父、祖立碑,碑文應該怎樣寫呢?筆者根據(jù)少年時代在農(nóng)村看過的一些墓碑,結(jié)合文獻資料,談一點意見,供大家參考。但這也不是法定文本,可以根據(jù)自家具體情況作適當變通。第二例、第三例的署名亦可變通加一“率”字。
首先,墓碑碑文應該是豎排,從右到左。其次,碑文主要包括四項內(nèi)容:第一,右邊是墓主的生卒年月日;第二,不論右邊或者左邊文字多少,墓主的名諱一定在正中間;第三,墓主夫婦名字并排兩豎行,上邊的“皇”或“顯”字、下邊的“之墓”居兩行之中;第四,左邊是立碑人名字;第五,靠左邊偏下位置是立碑時間。再次,如果加碑額,刻“流芳百代”或者“流芳百代”。另外,如果移民到了外地,墓碑右邊要簡述祖籍地,以便后世子孫尋根問祖。具體樣式如下。
1.為父母立碑。右邊刻父母的生卒年月日,正中間大字刻“皇考x(姓氏)公諱xx 府君皇妣x(姓氏)氏孺人之墓”。左邊署名刻“子xx媳xx 女xx婿xx立”(“子”亦可作“男”“孝男”)。立碑人如果想署父子兩代或者子孫三代的名字,可以照上文所述,在立碑人名字下邊加一“率”字,如“率子xx孫xx”變通處理。
如果是兄弟姊妹共同為父母立碑,排名的順序從右到左為:長子長媳、次子次媳,長女長婿、次女次婿。如果弟兄在三人以上,就不能從右到左按長、次、三、四排列,要長子居中,緊挨著右為次子、左為三子、右為四子、左為五子,左邊再排女。兄弟姊妹多者,配偶與兄弟行次對應排在下邊。如果想讓孫子輩也署名,照上文所述加一“率”字,女兒的子女加“外孫”“外孫女”予以變通。
2.為祖父、祖母立碑。與父母碑文的格式基本相同,只是“皇考”改作“皇祖考”、“皇妣”改作“皇祖妣”。
為祖父或者曾祖父、高祖父立碑,署名只能是立碑人這一代和下一代,不能署過世者的名字,那樣給人的信息非?;靵y,如前文所舉第一例。
附帶說一點。民國以前立碑,不少地方還講究墓主字數(shù)的多少,依“生、老、病、死、苦”五個字循環(huán)應用,字數(shù)以落在六、七、十一、十二、十六、十七的“生”“老”二字上為吉利。落在“病”字上為中等,落在“死”“苦”二字上,則不吉利。上文所舉為父母立碑碑文“皇考x公諱xx 府君之墓”11個字,落在“生”字格,為吉利。
另外,“皇考”“皇妣”和“皇祖考”“皇祖妣”,可以分別作“顯考”“顯妣”和“顯祖考”“顯祖妣”。“某公”可以作“某府君”。
為什么父母的碑文要用“皇考、皇妣”、祖父母的碑文要用“皇祖考、皇祖妣”?下面我們把上文涉及到的“皇”“顯”“考”“妣”“考妣”“皇考”“皇妣”“府君”這幾個字、詞作一簡要釋義。
皇。釋義有幾個,一是大。《詩·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毛傳:“皇,大。”《逸周書·祭公》:“汝其皇敬哉!”孔晁注:“皇,大?!倍菍ο却淖鸱Q,亦作皇考的省稱。《楚辭·離騷》:“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蓖跻葑ⅲ骸盎?,皇考也?!比琴澝?、嘉許?!对姟ぶ茼灐?zhí)競》:“不顯成康,上帝是皇?!泵珎鳎骸盎剩酪?。”高亨注:“言上帝嘉美、贊許成王、康王?!?/p>
考。對死去的父親的稱謂?!抖Y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公羊傳·隱公元年》:“惠公者何?隱之考也?!焙涡葑ⅲ骸吧Q父,死稱考?!?/p>
妣。母親?!稜栄拧め層H》疏曰:“《廣雅》云:‘母,牧也。言育養(yǎng)子也。又為妣。妣,媲也,媲匹于父。”《文選》班固《幽通賦》:“妣聆呱而劾石兮,許相理而鞠條?!崩钌谱ⅲ骸皯吭唬哄?,叔向母;石,叔向子?!焙髮V敢压实哪赣H。見上引《禮記·曲禮下》文。
考妣?!稘h語大詞典》釋義:“按,考妣僅指死去的父母?!薄叭鐔士煎保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的釋義是:“像死了父母一樣,形容非常傷心和著急?!泵鞣叫⑷妗额}桐廬二孫先生墓文后》:“或慟哭荒江斷壟間,如失考妣?!?/p>
皇考。對亡父的尊稱。《禮記·曲禮下》:“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薄赌鲜贰に渭o上·武帝》:“皇考翹,字顯宗,郡功曹?!彼螝W陽修《瀧岡阡表》:“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阡?!?/p>
皇妣。對亡母的尊稱。宋歐陽修《瀧岡阡表》:“皇妣累封越國太夫人。”
皇祖考,皇祖妣。對已故祖父、祖母的尊稱?!抖Y記·曲禮下》:“祭王父曰皇祖考,亡母曰皇祖妣?!碧祈n愈《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隴西李翱合葬其皇祖考貝州司法參軍楚金、皇祖妣清河崔氏夫人于汴州開封縣某里?!?/p>
顯。明,光明?!渡袝ど虝ぬ咨稀罚骸跋韧趺了?,丕顯,坐以待旦。”孔傳:“爽、顯,皆明也?!薄对姟ご笱拧ひ帧罚骸盁o曰不顯,莫予云覯?!编嵭ⅲ骸帮@,明也?!笨追f達疏:“顯,光也?!币簿褪侨∑涞滦姓阎?,聲名遠播之意?!盎士肌睘槭裁锤挠谩帮@考”呢?清徐乾學《讀禮通考·神主》說得非常明白:“古人于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元大德朝始詔改‘皇為‘顯,以士庶不得稱皇也。不知皇之取義,美也,大也,初非取君字之義?!痹瓉硎窃勺谡J為“皇”字只能皇家使用,老百姓不能用“皇”,要改用“顯”。所以明清的碑文基本上是“顯考”,辛亥革命終結(jié)了帝制,民國以后的碑文“顯考”“皇考”都有。
顯考、顯妣,顯祖考、顯祖妣。我們知道了“顯”是由替代“皇”而來,那么對這些稱謂就不難理解了。顯考即亡父、顯妣即亡母,顯祖考即亡祖父、顯祖妣即亡祖母。
府君。原來是漢代對郡相、太守的尊稱,后來大多在碑文中用于對已故者的尊稱。明方孝孺《鄭府君哀辭》:“洪武丁巳秋九月十日,浦陽義門八世之長鄭府君年七十有二,卒于家?!?/p>
處士。本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后來泛指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唐元稹《中書省議舉縣令狀》:“又云現(xiàn)任官及處士、散試官,并請停集?!惫P者20世紀50年代在幾處大家族的墓地,經(jīng)常見到清和民國時期刻有“顯考x公諱xx處士之墓”的墓碑,看碑文記載,墓主都獲得有秀才、貢生等功名但是沒有做官。近年新刻的墓碑,子孫都想盡量為先人樹碑立傳,“處士”這一稱謂基本上沒有人使用了。20世紀90年代,筆者在老家見有人正在刻碑,因為興趣看了一下碑文,說墓主曾經(jīng)做過生產(chǎn)隊飼養(yǎng)員、生產(chǎn)隊長,不禁啞然失笑,怪不得“處士”稱謂沒有人使用了。
和墓碑功能基本相同的還有墓志銘。墓志銘也是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墓碑是立于墳前的,墓志銘是埋在墓里的。墓志銘一般為一盒,上蓋刻墓主名諱,字朝下,下蓋刻墓志銘。墓志是散文,有的寫家族遷徙情況,上五代的情況;主要是簡單介紹墓主的生平經(jīng)歷。銘是韻文,多為四字句,用于對死者的贊揚、悼念等。落款也要注明納石人的名稱、成文日期。
中國古代大文豪撰寫的碑文或者墓志銘數(shù)量非常多,其中著名者如唐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宋歐陽修的《瀧岡阡表》、清張溥的《五人墓碑記》等,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