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林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
“在過去兩千年的歷程中,盡管各地區(qū)想通過語言或者戰(zhàn)爭的方式把民族打造成政治共同體……但是帝國這一政治怪獸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1]帝國作為一種特殊政治結構,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們可從帝國統(tǒng)治中獲得各種益處,也可能遭遇種種災難?!盁o論如何,帝國作為一種選擇,都讓人民對國家前途多了一種可能性?!盵1]英帝國思想由來已久,帝國意識增強與王權強大、民族國家形成、擺脫羅馬天主教皇控制等緊密相關。此時期強大到能擺脫教皇控制的國家,“即使僅僅在自主權方面,它也可以公正地被稱為一個帝國。”[2]亨利八世的樞密顧問于1511年提出“獨立的英國就是一個帝國”主張,并極力主張海外擴張征服[3]。此言間接指出帝國特征之一——對外征服。因受重商主義思潮熏陶,早期英國帝國意識即擴張和殖民。
“1500—1700年,是英國重商主義時代,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4]17世紀是英國第一帝國體系和新帝國理念的確立時期[5]。此時英國奉行商業(yè)擴張政策,對英國民族國家形成原始資本積累,尤其是殖民帝國構建均起到推動作用。英國重商主義全面發(fā)展于都鐸王朝時期,特別是16世紀后期伊麗莎白時代。重商主義與殖民擴張相伴而生,盡管重商主義者重視對外貿易,但與殖民擴張“一本萬利”的掠奪行為相比顯然更熱衷后者,其直接目的即拓展市場和掠奪原料。晚期重商主義代表人物托馬斯·孟在1621年發(fā)表《論英國與東印度的貿易》論著,即以掠奪印度的經商實踐為基礎,為重商主義走上商業(yè)掠奪和殖民擴張之路提供了腳本,馬克思稱此書為重商主義的“福音書”[6]。
由封建國家向民族國家邁進,是社會發(fā)展趨勢。恩格斯認為:中世紀最明顯趨向是逐漸呈現(xiàn)的民族國家形態(tài),此為現(xiàn)代社會進步的基礎[7]。民族是一個古老又年輕的概念,言其古老,因但丁在《論世界帝國》中曾提及:“羅馬民族是最高貴的民族?!盵8]此言僅指出民族是一個群體,尚未確切定義。言其年輕,因民族是近代的產物,民族和民族國家是現(xiàn)代政治通用語①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見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當代學者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認為:“民族和民族主義均是現(xiàn)代國家的特有屬性。”[9]有關民族的定義眾說紛紜,最為熟悉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四要素說[10],主要從文化角度界定民族含義,較具體形象也易區(qū)分識別。另有學者將民族定義為:“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11]。民族概念和定義有抽象性亦有具體性,民族確是一個客觀存在,民族產生來源于民族意識的逐漸興起,“民族概念本身即通過政治經驗、各種宣言與戰(zhàn)斗積累而逐漸獲得加強?!盵12]
英國民族意識產生源于三方面,宗教改革、對外戰(zhàn)爭、經濟發(fā)展,其中宗教改革催生民族獨立意識,形成共同民族文化心理基礎;對外戰(zhàn)爭強化民族意識,增強民族精神的心理基礎;快速經濟發(fā)展形成民族自豪意識,增強民族利益共同體心理基礎,尤其是英國商人在與“漢薩同盟”競爭過程中,民族意識得到有力凝聚。英國民族意識形成與英格蘭退守一隅及城市發(fā)展亦有很大聯(lián)系。民族意識伴隨王權強大、主權國家出現(xiàn)逐步形成,主權是民族意識的寄托。貝利(Christopher Alan Bayly,1945—2015)在其著作《現(xiàn)代世界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中言:“民族意識形成與戰(zhàn)爭和宗教密不可分,戰(zhàn)爭催生民族精神形成,而宗教則把民族緊密團結;兩者都是構成現(xiàn)代國家的重要因素……英國正是通過百年戰(zhàn)爭,才激發(fā)了愛國精神這種國家情感?!盵13]
中世紀教權與王權矛盾成為各王國普遍問題,此時歐洲社會典型特征是具有分界明顯的兩個體系,一是等級森嚴的教會體系,二是松散結構的世俗政權體系。兩個體系未能和平共處,始終不斷博弈[14]。宗教改革推動教會體系瓦解,促進世俗政權體系強大,進而形成民族國家。意大利帕多瓦的馬爾西利奧(Marsilio Ficino,1433—1499)在《和平保衛(wèi)者》一書中指出:“教會為君主服務……受國家統(tǒng)治者的約束而不屬于教皇?!盵15]即世俗國家權力要牢牢掌控宗教權力,教會應臣服于世俗君主,教會是君主的教會,而非教皇的教會。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開啟王權與教權斗爭。宗教改革挑戰(zhàn)教皇權力和地位,刺激王權興起,催生民族意識產生。英國宗教改革先驅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30—1384)②威克里夫是英國中世紀著名神學家,被譽為“宗教改革運動的晨星”。更有學者稱其為“不僅是中世紀末期歐洲宗教改革的先驅,而且也是典范。甚至比馬丁·路德還要激進,明確反對教皇及教會干涉英國社會生活[16]。他認為:“英國應從本國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教皇利益考慮?!盵17]他認為“《圣經》是信仰的唯一根據(jù)”[18]是馬丁·路德宗教思想源頭,把《圣經》翻譯成英語,主張用英語做禮拜,抵消拉丁語影響,以利于脫離教皇。維護英國民族利益和民族精神?!?5世紀初,英格蘭出席康斯坦茨(Constance)宗教會議③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孟(Sigismund,1368-1437)指令天主教會在德國南部的康斯坦茨召開一次宗教會議,會議從1414年持續(xù)到1418年,目的是為召集天主教各派力量,鎮(zhèn)壓捷克地區(qū)的胡斯宗教勢力;同時也為解決天主教分裂問題。代表宣稱:“無論如何,英格蘭都不是教皇的屬地,而是一個單獨的國家?!盵20]英國與羅馬教皇走得越遠,離建立民族國家就越近。亨利八世通過強硬手段推行宗教改革,建立英國國教,教會主教由國王親自任命。隨著國家強大,英國民族意識已逐漸形成?!坝恕背蔀楦哔F稱呼和標志。亨利七世時期,面對英國人的驕傲自負,一位威尼斯使節(jié)表達了不滿:“在英國人眼里就沒有其他人,他們只看到自己,而從不看別人。他們常說‘別人長得像英格蘭人’,然后惋惜地說‘可惜并不是英國人’,好像世界上只應該有英國人才對。”[19]民族國家的建立,使英國人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得到滿足,更有利于促進國家強大和發(fā)展。
英國國教形成是宗教改革的結果,也促進民族國家形成。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04—1881)言:“英國國教是英國一部分,緊密地服務于國王和人民?!盵21]英國國教與英國民族國家建立同步進行,宗教改革一方面與羅馬教皇分裂,一方面強化王權,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邁進。如科恩(Hans Kohn,1891—1971)指出,“英語版《圣經》已成為民族國家的精神象征,它不帶有教皇的任何一點想法,把國王和英國民眾通過上帝聯(lián)系起來?!盵21]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英國近代歷史進程中作用顯著,對英國民族意識形成、民族國家產生,均具劃時代意義。宗教改革可視為英國近代史開端,是英國走向強大帝國的起步階段。
在英法“百年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英國失去其在大陸的領土,領土范圍限于英倫三島。戰(zhàn)爭使英國領土減縮,卻凝聚了民族精神?!坝⒎☉?zhàn)爭的結果使英國人和法國人更深刻地認識到他們之間的民族差異”。[22]歷時百年,經過幾代人的戰(zhàn)爭,兩國人在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識上越走越遠,互不融合。英國人轉向國內,深耕國內建設,開始謀取更大發(fā)展。一位觀察家于1373年寫道:“英國人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足夠的自信和英勇,盡管失敗了?!盵19]英國人化失敗為動力,致力于本國經濟建設,以勝利者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商場上。
英國經濟發(fā)展及對外商業(yè)競爭鞏固了民族意識。在經濟方面有明顯體現(xiàn),即試圖打破長期以來外國人壟斷本國經濟貿易的局面,努力實現(xiàn)本民族獨立自主發(fā)展商業(yè)貿易。尤其反映在英國人與“漢薩同盟”的商業(yè)競爭中。在此問題上,亨利七世堅決維護英國商人利益:“英國商人應該享受足夠的自由,這才是英國強大的表現(xiàn)。”[23]隨著商業(yè)優(yōu)勢地位確立,英國人對其他地區(qū)商人表達不滿和嘲諷,尤其對弗蘭德人,常不屑地說:“你們弗蘭德人十分可恥……英格蘭人比你們聲譽高……”[20]英國商人自滿驕傲的資本,來自于國家強大和精神勝利。
民族意識是民族國家建立的前提和基礎?!笆敲褡逡庾R造就了民族,而非相反?!盵24]有關民族國家的定義如民族定義一樣,眾說紛紜。列寧認為:“民族國家作為新型國家形態(tài),起源于近代早期,是資產階級作為政治主體的政權形式?!盵25]中世紀后,民族國家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封建國家逐漸解體。不同民族國家政權形式不同,但均有共同特征。如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認為:民族國家有統(tǒng)一的中央政權,有集中的民族利益,也有系統(tǒng)的文化精神[9]。也有其他形式的民族國家,以政權集中與否為劃分標志。無論民族國家定義多復雜,其作為全新社會形態(tài)出現(xiàn)均屬社會進步,“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標志著現(xiàn)代化的起點,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與根本轉型都是從這里開始的?!盵26]
民族國家形成通常有一套整體標志。政治標志成熟表現(xiàn)為政治上中央集權,官員由選拔產生,而非世襲;中央政權設立不同政府機構管理國家。經濟上形成統(tǒng)一市場和貨幣,國家致力發(fā)展經濟、擴張貿易。當然還有疆域界限、文化思想、教育制度等內容。
民族國家形成,使得社會結構、階級融合以及國民意志更趨現(xiàn)代化。同理,社會結構、階級關系以及政治文化轉變也是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促使“王權和上層等級習慣與領土內人民打交道,并以擴大領土內的人民數(shù)量為他的力量基礎?!比嗣褚矡嶂杂谂c國家政權打交道,獲取政治支持?!叭嗣褚擦晳T和適應新型政治結構與政治節(jié)奏,從而找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政治參與感?!盵27]民族國家的建立,亦推動新型政治文化形成,現(xiàn)代政治關系開始建立,政治角色被塑造。
市民階層在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中發(fā)揮積極作用,“英國鄉(xiāng)紳階層崛起,不僅推動經濟發(fā)展,也促進英國民族國家的建成?!盵28]中世紀后期,市民階層是重要商業(yè)力量,成為國家經濟的貢獻者。同時,市民階層也是國家穩(wěn)定的基礎,國王依靠市民治理社會和維護秩序?!艾F(xiàn)代歐洲國家的產生即國王與市民共同反對封建貴族的結果,資產階級(即市民)成為社會的主體?!盵29]市民還是社會制度和文化思想的創(chuàng)造者,隨著城鎮(zhèn)經濟發(fā)展,市民階層需更多文化產品,從一定程度上推動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進步。至此,市民階層完成民族國家建構的重大任務——民族精神的塑造。從民族意識發(fā)展史角度而言,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是轉折點,不僅承認英國人長期追求“英國是一個帝國”愿望,實現(xiàn)了國家主權獨立,且進一步增強英國民族意識。英國作家狄更斯(A.G.Dickens,1812—1870)指出:“在英國,幾乎所有市民都把國家秩序與其生活密切聯(lián)系,時刻準備把自己獻給國家,把為國家而戰(zhàn)作為一種英勇且高尚的事業(yè)。”[30]
伊麗莎白女王將王權用到極致,憑借智慧和手段,確立英國民族國家地位。為顯示女王地位和權威不可侵犯,也為向英國之外的國家展示實力與野心,伊麗莎白于1559年令議會通過《至尊法》,其中明文規(guī)定:“女王陛下乃是全國唯一的最高統(tǒng)治者……無論在宗教及宗教事務上或是世俗事務上都如此?!盵31]《至尊法》還規(guī)定:“女王陛下及后裔繼承人,即英國未來君主和女王們,亦將擁有全權和最高權威?!盵32]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波拉德(A.E Pollard)曾指出:“古代歷史基本都是城邦(City-state)的歷史,中世紀是普世世界國家(Universal World-state)的歷史,近代歷史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歷史?!盵23]進入民族國家的英國開啟現(xiàn)代化進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主權國家。此時其已不滿足于僅作一個島國,而開始向帝國邁進。
肯尼斯·華爾茲(Kenneth Waltz,1924—2013)曾指出,帝國和帝國主義不是新近才出現(xiàn),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帝國主義便已出現(xiàn),人類的帝國思想源遠流長。而霍布森(John Atkinson.Hobson,1858—1940)則認為:“帝國是近代的產物,是互相競爭的結果,他的奇妙之處就在于每一個國家都對它比較熱衷?!盵33]
帝國夢想讓各民族在馳騁世界時遍體鱗傷,讓后來民族既仰慕不已又望而卻步。英國雖偏安一隅,卻對世界帝國充滿向往,基于此,“英國認為它自己不屬于歐洲……它始終站在帝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盵22]英人加緊造船、擴大海軍、遠洋冒險均是為建成帝國做準備。
英人帝國思想可溯久遠且根深蒂固,有關帝國思想萌芽最早記載見于1436年左右,英國一位主教寫道:“珍視貿易,保有艦隊,我們將是海峽的征服者。”[34]當時英國人把橫渡海峽,入主大陸看成耀武揚威之事,因此英法之間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爭奪領土,此為英人向往帝國之肇始。其帝國建立征程從海上冒險起步,“英帝國形成過程……始于15世紀后半期的海上冒險活動。有記錄英國人最早的海外冒險發(fā)生于1456年……這是英國人第一次進入浩瀚的地中海世界冒險航行?!盵23]美洲大陸被發(fā)現(xiàn)后,“英國人哀嘆英國未能最早占有這個地區(qū),建起第一座房子以便住人,使記憶化為永恒?!盵35]英人隨后加緊殖民美洲的步伐。開辟弗吉尼亞的風云人物,政治家沃爾特·羅利爵士高傲地說:“誰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即控制了世界財富?!盵36]
近代英國,無論在本土還是海外殖民地,英人心中均有一個帝國情結,伴隨根深蒂固的驕傲。連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曾任英國首相)也承認帝國情感是每個英國人與生俱來的。在一些帝國狂熱主義者而言,戰(zhàn)爭、擴張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必要因素,“那些取得偉大成就的民族,均在戰(zhàn)爭中獲得真理,獲取思想的力量……民族在戰(zhàn)爭中強大,在和平中衰弱!”[37]對英國人而言,殖民擴張十分必要,島內生活空間局促,市場狹小,不利于人口增長。同時,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海外探險中獲得巨額收益,也成為英國冒險開展殖民活動的動力。
臨海而居的獨特地理環(huán)境,使英國人形成勇敢、致于冒險、樂于挑戰(zhàn)的民族性格?!懊鎸ε瓭拇蠛R贿B數(shù)周等待風浪平息的遠航水手;守在惡劣氣候和貧瘠土地上奮力耕作的農夫;奔走于世界各地的冒險家以及在強敵面前毫不退縮的士兵。艱苦的生活和嚴峻的國際環(huán)境(先后與西班牙、荷蘭、法國等國交戰(zhàn))使英國人養(yǎng)成了勇敢、機智、耐心、目光遠大、堅韌不拔,善于自我克制的美德?!盵38]狹隘的生存空間,惡劣的自然條件,讓英國人變得更加勇敢,更加進取。出于對自由的熱愛,使得英國人不愿囿于孤島,冒險揚帆海外或者踏上大陸尋找刺激。可見,其殖民進程與海外冒險密不可分。歷史學家羅斯教授指出,“海外冒險帶來新發(fā)現(xiàn),而發(fā)現(xiàn)促進對世界的進一步探索,于是探索就導致了殖民地形成?!盵39]
孟德斯鳩如此描述英國人性格:“這一國民酷愛自由,而且人人皆獨立。”[40]為了自由,英國人往往義無反顧?!罢摷俺绺撸@個國家的每一英民無不具有自由意志,故而必然……受自己的心靈之光指引?!盵40]除自由精神外,英國人還有自負的民族精神?!拔蚁嘈诺蹏?,我相信不列顛民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偉大的民族”幾乎成為當時英國人的流行口號[37],且此種自負由國內轉向國外,并付諸實踐,“英國人最適宜也最應該去統(tǒng)治那些落后、野蠻的民族。”[41]在自由與自負的民族精神激勵下,英國走上帝國道路。
“基督教產生以來,就一直在影響著人類的文明……影響著所到之處。”[42]宗教是西方文化根基,英國也深受影響。清教教義是英國建立帝國的精神動力,成為英國人開拓新大陸建立殖民帝國進程中的精神食糧。清教教義的興起源于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一方面主張世俗禁欲主義,要求國家積累財富追求發(fā)展;另一方面強調強烈的使命感和天職觀。
英國早期殖民主義者認為,清教徒移居美洲大陸既有國內宗教政策缺少寬容的原因,也與其追求自由、拯救英國的使命感有關?!霸谶b遠的大陸荒原上享受自由,要比在不和睦的家鄉(xiāng)舒舒服服當奴隸強得多。”[43]在清教徒眼中,北美大陸雖貧瘠落后,但自由自在;更重要的是那里是未開發(fā)的“凈土”,也是宗教的“凈土”。不僅可自我凈化,還可幫助那些未開化的落后民族?!八麄兿嘈磐ㄟ^信仰可以拯救靈魂……于是苦苦追求,內心里積聚能量,讓這些人在世俗世界里創(chuàng)造巨大的成績。”[44]他們背井離鄉(xiāng),把對英國的思念連同內心虔誠,一起投入新大陸建設。他們以此回報英國,為其打造新世界模型?!懊乐薮箨懕磺褰掏疆斪鲆粋€模板,通過這個模板來改造英國,進而征服整個世界?!盵45]
在自由思想引導下,英國人不僅將自由認同實踐于本國國土,且自認應肩負起白人責任,把法律貫徹到目前尚無法律之地。正如戴維·米勒(David Miller)所言:“在帝國擴張初期,潛在價值是向世界其他地方傳播構成英國認同本身的原則——新教、憲政和自由貿易?!盵46]
商業(yè)擴張和利益驅使,是英國走向帝國之路的現(xiàn)實動因。柏里達·基斯(Berriedale Keith,1879—1944)言:“英國建立殖民地最初動機是出于商業(yè)考慮而非領土擴張?!盵47]帶有為英國殖民侵略辯護色彩。王室與上層貴族入股探險事業(yè),助長了海外擴張野心?!皩ν赓Q易的真正面目和價值……就是國王的大量收入,國家的榮譽,商人的高尚職業(yè),我們技術的學校,我們土地的改進,我們海員的培養(yǎng),我們王國的城墻,我們財富的來源,我們戰(zhàn)爭的命脈,我們敵人所怕的對象。”[48]英帝國越是擴張,英人越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財富,享受到從未有過的樂趣,現(xiàn)實利益遠超所謂的宗教使命和宗教天職。“宗教信仰的傳播肯定不是發(fā)現(xiàn)新世界、移民的動力……黃金、白銀甚至無上的榮譽才是真實的動機!”[49]
宗教改革為英國社會發(fā)展除去精神枷鎖,強大王權為英國經濟建設提供政治支柱。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英國很快在商業(yè)競爭中打敗外國對手,同時戰(zhàn)勝西班牙成為海上霸主,轉而促進國內工商業(yè)發(fā)展和生產技術進步。技術進步造成產品過剩,也使其迫切需要更廣闊市場,促使英國走上對外擴張之路。因此商業(yè)發(fā)展與殖民開拓互為因果。托克維爾言及新英格蘭海岸落戶移民時寫道:“他們并非迫不得已離開故鄉(xiāng),而是自愿放棄值得留念的社會地位和尚可溫飽的生計的。他們遠渡重洋來到新大陸,決非為了改善境遇或發(fā)財,他們離開舒適的家園,是出于滿足純正的求知和需要,他們甘愿嘗盡流亡生活的種種苦難,去使一種理想獲得勝利?!盵50]
英國殖民者公開承認靠亞洲人民獲得財富?!拔覀冊谶@些印度商品上得到的財富,是大于出產它們的國家和本來擁有它們的那些人民的,這些商品是它們國家的自然財富?!盵48]英國人也通過商業(yè)貿易的不平等手段獲取巨額財富,托馬斯·孟曾指出:“對外貿易是增加我們的財富和現(xiàn)金的通常手段,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時時謹守這一原則:在價值上,每年賣給外國人的貨物,必須比我們消費他們的為多。”[48]從經濟角度而言,隨著工業(yè)革命開展,英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因巧妙將海軍優(yōu)勢、財政信用、商業(yè)才干和結盟外交相結合,到1815年時,英國在世界上取得明顯領先地位?!盵51]
英帝國建成,既有時代原因,也與英國人努力分不開?!坝⒌蹏墙裉烊祟悮v史上最不尋常的包羅萬象的一個整體。它占有地球四分之一的面積,而且包括了二百多個單位?!盵52]英帝國已成歷史,歷史很難被模仿。英帝國究竟是人類社會的幸與不幸,或許值得進一步思考?!艾F(xiàn)在多數(shù)看法是,英帝國的出現(xiàn)是人類社會的災難。讓它臭名昭著的原因就是它制造并參與了罪惡的‘三角貿易’,并且對所有殖民地國家的掠奪?!盵53]英帝國建立,圓了英國人的帝國夢。“英國人的帝國情節(jié)太深,難以在一代人時間里完成變化,英國人心目中總是留存著一個帝國,哪怕它已萎縮成一個影子也罷?!盵22]此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是英國貴族自尊心理的反映,在英國人心中,始終懷有英國曾是世界帝國的自尊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