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摘要:中西方繪畫在色彩運用和對色彩的感受是不同的,分別給我們帶來了兩種不同風格和面貌的藝術作品以及感受,那么它們有什么區(qū)別嗎?本文對此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中西;色彩;顏料;黑白
有人說:“中西方繪畫藝術就猶如兩座形貌各異的山峰,雖然同樣具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但卻存在很多的差異”,下面我就淺談一下中西繪畫的色彩的不同?
一、中西方繪畫色彩概況:
一提到中國畫的色彩,一些人主觀的認為中國畫就是黑白兩色,其實中國畫的色彩是由兩大要素組成,一是顏色,二是墨色。唐代之前中國畫主要的面貌是色彩,總體呈現(xiàn)出追求一種雍容華貴的藝術效果,是唐代盛世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空前繁榮的象征。但由于中國哲學,人文審美觀念的影響,以王維為代表的一種以筆墨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山水畫也迅速地發(fā)展起來,打破了青綠重色和線條勾勒的束縛,更適應了士大夫們對大自然景物的主觀描繪,用黑白二色分解成濃淡不同的色階來調(diào)節(jié)畫面,奠定了水墨畫在畫壇的盟主地位,色彩便逐漸退到了附屬的地位。但色彩也始終保持著一定的地位,形成一定規(guī)律。
西畫,包括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等許多畫種。這里以油畫為代表,它發(fā)明并流行于西方,主要是歐洲,它的起源及發(fā)展的初期所處歷史環(huán)境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向,起初的油畫是服務于宗教的,后來,逐漸的從單一以基督教為題材的創(chuàng)作轉變?yōu)閷Ξ敃r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等直接描繪,這樣不但使宗教題材的作品明顯帶有顯示世俗的因素,也使后來的風景畫家走上了完全描繪現(xiàn)實生活實景的道路,讓生活中鮮活的色彩進入了西方風景畫,也因此讓西方風景畫在色彩的表達上比中國山水畫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西畫呈現(xiàn)出色彩斑斕的效果。
二、中西方繪畫色彩的不同
(一)中西繪畫在顏料上的不同就會直接影響畫面的不同,中國畫家在繪畫中所使用的色彩都是以中國特有的顏料為物質(zhì)基礎,借助中國特有的顏料繪制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繪畫藝術,中國畫顏料重在優(yōu)選提煉,淡色求清逸,重色求古厚,中國畫的顏色比光色要純凈,色相穩(wěn)定持久,不易氧化,能經(jīng)久不褪色。中國畫的色相,不在乎景物的逼真,而是為了點醒意境,達到恰到好處的色彩效果就可以了。中國畫使用的顏色有兩大類,一類為植物質(zhì),如花青,藤黃,另一類礦物質(zhì),如石青等,古代畫家選用顏料十分講究,早在唐代《歷代名畫記》中就提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觀點,原料要用地道的,通過研,煉,沉,汰等制作過程,分出深,淺,精,粗選用,由于中國畫顏料礦物質(zhì)多,而且制作精粹,雖千年以后仍不變色,如敦煌壁畫,以及漢墓壁畫,至今仍保持鮮艷奪目的色彩,這是讓我們這些中華民族的子孫都引以為傲的。
油畫顏料是用膠水,礦粉和雞蛋清調(diào)和的顏料,后來用亞麻仁油和顏料調(diào)和效果更佳,畫時可層層重疊,干后顏色非常鮮亮,日曬不易褪色,油畫效果細膩,豐富,能夠很好地表現(xiàn)被畫物體的質(zhì)感,量感,表現(xiàn)的光線,色調(diào),氣氛逼真。
(二)技法,筆觸上的不同促使顏色表現(xiàn)上的不同。
在中國畫色彩方面的技法有平涂,分染,皴染,罩染等方法。例如,皴染多用于山水畫中,適合表現(xiàn)不平整的表面層次質(zhì)感,用筆往往干濕兼用,畫不同的山的時候在皴法上也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可以說中國畫中的皴法是獨特的一種筆法,罩染將顏色向四周染開逐漸變淡形成邊緣模糊的效果用來表現(xiàn)物體柔和的起伏感。油畫的筆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融合筆法,一種是疏散筆法,融合筆法它并非是不講究筆法,是畫家為了取得十分工整的細密,光潤的畫面而有意將筆跡隱沒,初期油畫大多采用這種,達-芬奇的油畫就是這種筆法。疏散筆法是近看混亂不清,遠看卻完美渾成,“宜遠看”在印象派畫家們手中又得到充分發(fā)揮。油畫可以用筆層層重疊,以色塊的形式大筆觸的上色,還可以使刮刀把顏色刮在畫布上,由于油畫顏料的厚重性,油畫表現(xiàn)出的色彩斑斕有時會留很多色塊在畫面中。
(三)色彩與黑白的差別。
中西方是兩種色彩觀,中國色彩觀是哲學色彩觀,在宇宙論的深處講究陰陽向背,而西方是科學色彩觀,光譜色,講明暗,西洋色彩在經(jīng)歷了寫實主義的固有色,印象派的條件色,以及到后印象派與馬蒂斯的概括色后出現(xiàn)了從具象走向抽象的趨勢,其中康定斯基為代表的西方色彩的美學探索總結成一個巨大的色環(huán),丟掉黑白,抓住了色彩,這決不是他們有意忽略,而是整個西方繪畫史的總特點,黑白灰調(diào)一般只是創(chuàng)作前的準備。中國習慣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其中以黑白為主色,尤其是在山水畫中的運用更是把“墨分五色”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中國人把黑白兩個極色也作為色彩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墨的五色在畫面產(chǎn)生的微妙變化來體現(xiàn)畫家對筆墨的情趣。而在西方,科學界對光學與色彩學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他們把光視為繪畫的主題,并借用自然科學中的光學理論對色彩進行分析,運用活躍的筆觸,鮮潤的色塊組成色彩斑駁的畫面,印象派講的都是陽光下的色彩,他們沒有黑與白,繪畫不存在純粹的黑與白,因為陽光照射以后,白的也不是白的,黑的也不是黑的,因此他們畫一匹白馬一匹黑馬,白馬的陽面是打陽光的,打黃,紅等暖色,陰面是藍的,紫的;黑馬的陽面也不是黑的,而變成一種暖色,陰面則變成藍的了,他們不承認黑白,印象派講“黑白不是顏色”,這一點表現(xiàn)的十分明顯。
(四)中國畫設色具有畫家的主觀色彩,但是西方繪畫是講求科學研究以科學的色彩觀為主。
中國畫色彩除了根據(jù)物體的類似顏色傅色外,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固有色相,以達到反映作者的繪畫意圖,傳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花本來沒有黑色,但是畫國畫花卉時可以用墨畫成黑色,許多畫家畫的墨牡丹,墨菊都很雅致;又如竹子,本來是綠色的,而傳統(tǒng)的墨竹卻畫成黑色,宋代的蘇東坡喜愛用朱砂顏色畫竹,稱之為朱竹,人們欣賞蘇東坡的朱竹,只覺得他筆下的竹子神完意足,風致瀟灑,極有藝術魅力,誰會計較顏色呢?這都可以說明中國畫不必受光色和環(huán)境色的局限而可以變象,變色,獨立發(fā)揮色彩的作用,總而言直,中國畫并不像西洋畫那樣注重光色效果,自然顏色的再現(xiàn)也不需要太多的顏色進行調(diào)和,而是著重于單一固有色的運用,省去了許多光源色,反光色,環(huán)境色的影響,具有色彩裝飾性的效果。而西畫就比較注重光色效果,自然顏色的再現(xiàn),西方繪畫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必須上升到理智,這樣才能把握事物中的必然規(guī)律,并把它表現(xiàn)在一個藝術形象中,使之成為客觀的摹本。
以上是結合中西方繪畫歷史總結出來的不同之處,現(xiàn)今,中西方色彩雖然還有很多差異,但是他們的趨勢是互相滲透,互相借鑒,互相影響的,而中西方繪畫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李志雄:《中西藝術比較》
[2]王昌建:《西方現(xiàn)代藝術欣賞》
[3]劉源:《中國畫色彩藝術》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4]馮建親:《繪畫色彩論析》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