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尚永亮在“棄逐文學”根部看到的

      2018-04-11 16:09:34李建國
      博覽群書 2018年2期
      關鍵詞:棄子貶謫文學

      李建國

      尚永亮是中國古代貶謫文學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其《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文津出版社1993版)、《貶謫文學和貶謫文化——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chuàng)作為中心》(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版下文簡稱《貶謫》)、《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版)等系列論著已成為該領域的奠基之作。這些成果凝聚著一套研究范式,其基本路徑為:通過文獻考證辨析貶謫事件,梳理文人貶謫歷程;基于文本以意逆志,理解文人心態(tài),探尋生命情感體驗;運用文藝心理學和形式批評分析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現(xiàn)美學新變。三者融匯,得以窺探唐代精英文人如何以文學的方式執(zhí)著理想的追求,超越生命的悲劇,使民族的心靈史更為斑斕絢麗,并可由此旁涉制度與文化等多個維度。這套范式的有效性已獲得學界的充分肯定,循此理路,尚先生大可輕車熟路,順流而下,全面研究宋元明清歷代的貶謫文學與貶謫文化,成果之豐碩、效率之便捷可以想見。但是,無論對他個人的學術事業(yè)還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整體而言,那只是學術“量”的增長,而缺乏“質(zhì)”的突破。這也是當下大多數(shù)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尷尬,更是學界的困境。因此,作者毅然舍棄自己熟悉的范式,知難而上,返本溯源,從發(fā)生學視閾研究貶謫文學的文化之根——上古棄逐文化與棄逐文學,遂有現(xiàn)在這本《棄逐與回歸——上古棄逐文學的文化學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版,下文簡稱《棄逐》)。它既是作者學術突破的嘗試,也是對學界困境的成功突圍之一。作為一部學術著作,《棄逐》具有史詩的品格。所謂學術著作的史詩品格,大致應該呈現(xiàn)這樣一些特點:所研究的對象范圍涵跨較宏闊的縱向歷史時段,并能揭示各歷史階段或環(huán)節(jié)的邏輯關聯(lián);所運用的理論方法體現(xiàn)較多元的橫向學術視野,并有自己的“理論”創(chuàng)獲;所闡發(fā)的學術見解超越本研究對象甚至研究領域,能提供新的普適知識。具體到《棄逐》,其史詩品格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層面:貶謫前史的構建、從理論運用到理論創(chuàng)造、從感性心靈史到理性思想史。

      貶謫前史的構建

      如尚先生在《棄逐》“后記”中所言,欲掘進唐宋以降貶謫文學研究的深度,必須將研究視野前移,通過尋覓其文化原型和集體無意識的形成及衍化,才能把握更關鍵、更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而在《貶謫》“自序”中他曾指出中國貶謫文學的開端在屈原那里,其鼎盛期則在唐宋兩代。那么,僅僅從屈原開始,仍是就貶謫論貶謫,不足以直探貶謫文學的文化深層內(nèi)核。因此,研究視野必須進一步前移至屈原之前。

      《棄逐》從蒙昧時期的神話傳說入手,審視英雄型棄子后稷之故事,歸納出中國棄逐文化的母題——“棄逐與回歸”的深層結構模式;再以虞舜、宜臼、重耳為例,探討文明初期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忠孝型棄子,發(fā)現(xiàn)中國棄逐文化的倫理內(nèi)涵和文化史意義;通過對《詩經(jīng)》棄逐詩和《離騷》美人之喻的重新考釋,描繪出基于家國同構的,由棄子、棄婦而逐臣的棄逐文化之文學表達歷程;進而由屈原、賈生之貶逐,揭示出中國棄逐文化“回歸”主題的嬗變深化,以及屈賈“執(zhí)著與超越”精神模式的典范意義;最后以伯奇故事在漢晉時期的演變?yōu)閭€案,考論棄逐文化原型在新歷史階段所發(fā)生的文學變奏。這番追溯構成了一部宏大的貶謫前史。

      貶謫前史的探索為研究后世貶謫文學解脫了倫理的邏輯尷尬。棄逐與貶謫的區(qū)別,不僅在于語詞的歷史變遷,更標識著作為發(fā)生學意義的前者對制度化的后者之本質(zhì)規(guī)范。制度性的貶謫作為官僚體系內(nèi)的懲罰機制,具有必然合理的成分。在前期的唐代貶謫文學研究中,尚先生不得不從理論上設計出“正向貶謫”和“負向貶謫”的分類,以“負向貶謫”來確立貶謫文學研究的倫理合法性。但是,所謂“正向、負向”又往往具有較為主觀的色彩。以元和貶謫士人之突出代表劉禹錫、柳宗元為例,通過《新唐書》本傳及《資治通鑒》的相關內(nèi)容可知,歐陽修、司馬光等北宋文人絕不認為劉、柳二人之貶屬于“負向貶謫”,這種認識在中國政治文化傳統(tǒng)中頗有代表性。正負向的不確定性就會導致論述“執(zhí)著意識”與“超越精神”的邏輯尷尬,因此,分類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當研究視野回溯至上古之棄逐文學,此難題方迎刃而解。經(jīng)過《棄逐》全面深入的辨析,無論是故事形態(tài)的英雄型棄子后稷、忠孝型棄子虞舜,還是歷史真實的伯奇、宜臼、申生、重耳,無論是《詩經(jīng)》中的不知名的棄婦、逐臣,還是作為貶謫始祖的屈原、賈生,無論是在家庭層面還是國族層面,他們的倫理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他們的遭遇和悲劇正建立在此倫理合法性基礎之上。由上古棄逐文學所凝構成的文化心理原型和集體無意識,由此而蒙上了先驗的倫理光環(huán),不斷刺激著后世歷代的貶謫文人,回響不絕,歷久彌新,超越了基于不同價值取向的貶謫之因果關系,具有普遍而永恒的價值?!缎绿茣返淖髡邆冸m不同情劉、柳之貶,卻敏銳地指出了上古原型對于二人的深刻影響,充分說明了這種普遍永恒價值的效應。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中,涵跨較長歷史時段的著作很多,其中不少徒具史之形,缺乏史之實,各歷史環(huán)節(jié)的知識仍處于碎片化的羅列,沒能建立必要的邏輯聯(lián)系?!稐壷稹犯髡鹿?jié)之間有著嚴密的邏輯關聯(lián),體現(xiàn)了史詩般的綿密質(zhì)感。從神話學視角的英雄型棄子到倫理學視角的忠孝型棄子,外在的視角變換,內(nèi)在的邏輯正是文明的演進,歷史與邏輯在此完美統(tǒng)一。從后稷到虞舜再到周代諸棄子廢后,歷史的時間延展之下,潛藏著文本形態(tài)由傳說—傳說與歷史雜糅—歷史的演化。以《詩經(jīng)》棄逐詩的考釋為中心,既勾連起宜臼、申后的經(jīng)典歷史案例,又展示了棄子、棄婦、逐臣與父子、夫婦、君臣由家而國的邏輯模式如何初步在經(jīng)典文本中得到文學印證。第四章《棄逐詩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及其發(fā)展演化》尤為突出?!峨x騷》的美人象喻與《詩經(jīng)》棄婦詩的關系以及它們與三綱的同構,本是古老的議題,然而此章卻在上古棄逐文學發(fā)展的視野之下,基于文化學視角,重構了中國兩大文學元典之間的動態(tài)歷史脈絡,令人拍案叫絕。重新審視屈賈棄逐文學,又揭示了精英文人對《詩經(jīng)》模式的思想深化和意識超越,上古棄逐文化的文學表達歷程就此完成。

      有些具有史詩樣態(tài)的學術著作,其邏輯架構往往是預先設定的,容易導致一種材料填充式的空疏論述?!稐壷稹返倪壿嬀d密則完全建立在若干異常精致的微觀個案研究基礎之上,這些精心選擇的個案一旦串聯(lián)起來,渾然天成地構筑起嚴整的歷史與邏輯序列。正因為微觀個案研究的深耕,作者對《詩經(jīng)》中《小弁》《白華》《四月》諸作及棄婦詩之考辨解析,對《離騷》悲怨情懷與美人象喻文化內(nèi)蘊之闡幽發(fā)微,新意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從理論運用到理論創(chuàng)造

      不可否認,國內(nèi)的古代文學研究,固然有積淀深厚的優(yōu)勢,也伴生了些許保守的氣息。新的理論、新的研究方法進入該領域,往往會受到一些質(zhì)疑非議。尚先生心態(tài)開放,樂于嘗試,比如運用傳播接受理論的著作《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版)、《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版)等就是代表。在《棄逐》一書中,研究對象形態(tài)的渾沌和復雜決定了研究方法和理論的多樣化。對后稷之棄的研究,涉及神話學、文化人類學、原型批評等多種理論和方法,并具有跨文化比較的視野。對虞舜及后世棄子、棄婦、逐臣的研究,既有歷史學的史實辯證,又有倫理學、政治學、心理學、哲學、文藝學諸學科理論的綜合運用,同時還適度使用了社會學中計量分析的方法。最后一章所討論的已非上古,而是貶謫文學的發(fā)展期,即漢晉時段,但作者以傳播接受的理論視角來考察上古棄逐事件在此時期的文本嬗變,遂有繼往開來之氣度神韻。

      也有人認為,國內(nèi)學界近三十多年并不保守,相反,各種新理論、新方法紛紛登場試驗,熱鬧有余,披沙揀金,真正的經(jīng)典不多。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人皆運用理論,但能創(chuàng)獲理論者罕有。過于強調(diào)理論的工具性,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造意識并沒有得到普遍的提升。把理論簡單化為方法的運用,掩蓋了自身的思維惰性?!稐壷稹返膶W術突破,最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作者對自己的挑戰(zhàn)。尚先生本有詩人的情懷,對元和貶謫文人的生命體驗獨具理解之同情,前期的研究范式與其性情特別契合。在《棄逐》一書中,詩人之初心未變,但研究的理論色彩和思辨力度空前強化,不僅理論的運用多元,理論的創(chuàng)造更有價值。而諸如對周代棄子史事的考辨及與《詩經(jīng)》文本的詩史互證,也是對自己思維慣性的自覺疏離?!稐壷稹穼Α皸壷稹貧w”模式的發(fā)見,是其最大的理論創(chuàng)造,對這一模式的政治、倫理、文化、心理等維度的深入分析,是其理論的豐富和完善,最終形成了一套能夠有效闡釋中國貶謫文學與貶謫文化的基本體系,并能促使人們從哲學層面反思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悲劇。

      從感性心靈史到理性思想史

      無論棄逐還是貶謫,都是將個體從群體或體制中拋離,被拋離者固然面臨本能的身心安全焦慮與恐懼,但也未嘗不是一個獲得人格完全獨立和自由的絕佳契機。尤其是作為文化精英的知識分子,可以借機反思體制對個體的傷害,而得以思想覺悟,擺脫體制的桎梏。然而《棄逐》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棄逐與回歸”的原型牢籠無遺,對回歸的渴望使被放逐者永遠無法沖決家國一體的溫柔陷阱。群體和體制帶給他們安全與慰藉,同時還有服從與馴化。

      上文曾提到,在前期的貶謫文學研究中,作者以詩人之心對貶謫文人的悲劇性生命體驗有理解之同情,對他們文學創(chuàng)作所作的美學分析,也皴染了濃麗的悲情,從而使民族心靈史更為斑斕炫麗?!稐壷稹芬蚱淅碚撋屎退急媪Χ鹊膹娀瑴贤宋膶W史與思想史,富于啟迪。作者對《離騷》“美人”象喻的重釋,總結出:從屈原開始,“家之棄婦”與“國之逐臣”間的結合由隱微轉向明朗,由浮泛轉向真切,由局部轉向整體,由隨意轉向自覺,遂產(chǎn)生了典型的范式意義。作者置這一分析于中國文化的整體架構之中,具有巨大的理性力量,讓人在感嘆屈原的悲劇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同時,不得不陷入沉思:屈原的自覺創(chuàng)造也標示著精英文人的自我人格矮化,這種自我矮化既是文化原型的邏輯衍生,也離不開精英文人主動的合謀參與。作為中國文化軸心時代最具個性的典范作家,屈原的選擇應被視為思想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附庸型人格因文學作品的經(jīng)典化而凝固。

      棄子、棄婦、逐臣的異體同構源于家國一體的政治文化形態(tài),以及專制態(tài)勢的逐步強化,《棄逐》對此作了精深的探討,亦有鮮明的批判。棄逐和貶謫就是專制文化和體制對正義者的傷害,貶謫文學也可視作對專制的控訴,因而具有思想史的價值。然而,《棄逐》通過理性的分析指出,無論是屈原深沉博大的執(zhí)著,還是賈誼轉向自我生命悲情的超越,都無法抗拒“回歸”的終極誘惑和渴望?!皸壷鹋c回歸”的原型結構,實際上隱喻了中國知識分子與專制體制的永恒關系,成為他們生存悲劇的源頭。對回歸的終極企盼,尚先生善意地解釋為人類尋求安全的自我保護本能,但他同時暗示我們:逃避孤獨,也就是逃避自由。在《棄逐》所歸納的“棄逐—回歸”原型母題中,本還有“救助”一環(huán)。唯有“自救”方能拯救自我生存的悲劇,在專制體制之下,“自我放逐”,也就是與體制徹底割裂,是精英文人重獲自由的唯一途徑。并非棄逐者的陶淵明自覺選擇了這條道路,七百年后,身為棄逐者的蘇軾重新發(fā)現(xiàn)了陶淵明的魅力。然而,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允許他們這樣“自我放逐”嗎?

      (作者系三峽大學文學院教授。)

      猜你喜歡
      棄子貶謫文學
      遣懷(通韻)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文學陜軍”溯源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18
      蘇軾的貶謫生活
      童話世界(2020年28期)2020-10-27 02:24:22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試論貶謫文學中的旅游因素
      蘋果“棄子”股票暴跌69%
      董事會(2017年4期)2017-04-26 12:28:18
      統(tǒng)一“棄子”健力寶
      星是唯一的向導
      宋代貶謫文學研究述論
      古浪县| 嵊泗县| 麻栗坡县| 三江| 通州市| 辰溪县| 凤翔县| 平遥县| 墨玉县| 藁城市| 达拉特旗| 淳安县| 北安市| 虹口区| 南通市| 长阳| 台中县| 海淀区| 壶关县| 原平市| 贵德县| 洪雅县| 昌图县| 斗六市| 天全县| 荔浦县| 贺州市| 龙井市| 郯城县| 山西省| 古蔺县| 苏尼特右旗| 阿拉尔市| 玉林市| 高碑店市| 白沙| 团风县| 田阳县| 和静县| 仁化县|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