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松
摘 要:傳統(tǒng)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近乎是為應試教育而進行,教師單方面進行知識輸出,學生被動接受,而當前的素質(zhì)教育更加重視學生自主性的調(diào)動。就如何有效營造初中歷史課堂和諧教學氛圍提出建議,希望能夠和更多同仁分享經(jīng)驗。
關鍵詞:初中歷史;和諧教學;方法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氛圍不和諧的現(xiàn)狀
1.教化傾向明顯
中國歷史學總是給人以厚重感,這種厚重感使得人們過于強調(diào)歷史的教化性。傳統(tǒng)初中歷史教學教化傾向明顯,其中較為明顯的就是在教科書當中,對于人類社會演變進展的呈現(xiàn)。教科書當中呈現(xiàn)了從低級到高級的演化規(guī)律,從原始社會逐步走向共產(chǎn)主義,讓學生去記憶,并認為人類社會就應該是這樣簡單的發(fā)展。但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著多樣性,未來更是難以預測,教師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只是完成教化使命,不利于學生對人類歷史進行全面觀察。
2.教學方式落后
初中學生正處于由小學對感性知識感興趣的階段逐步轉(zhuǎn)變?yōu)閷Τ橄罄碚撍伎贾R感興趣的階段。所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既需要生動的歷史故事,又需要具有啟發(fā)性的思考討論。僅僅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當中,學生僅僅當聽眾的話,是無法滿足當前初中生的學習需求的。在當前的教學要求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教師通過引導激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自主地將知識和思考進行融合,轉(zhuǎn)化為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但是,當前傳統(tǒng)“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一些學校仍然存在,僅僅生硬地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壓制了學生對歷史學科深入學習的興趣。
3.教法和教材不和諧
初中歷史教材是教育部對歷史課程的教化內(nèi)容所作出的固化安排。這種固化安排卻被一部分教師理解為只能照本宣科,僅僅遵循教材進行教學,不去進行任何的添加和修改。這就使得課堂教學變得僵硬死板。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就更加篤信單一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應有的活潑、豐富的歷史教學氛圍弄成了只有原因結(jié)果、影響意義的條框。學生對歷史學科自然會出現(xiàn)反應冷淡,課堂氛圍不積極的情況。這樣就出現(xiàn)了教師陶醉在自己的講課中,學生卻昏昏欲睡,有時教師擔心時間不夠,學生卻已經(jīng)怨聲四起。
二、營造和諧課堂氛圍的方法
1.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技術
在導入課程階段,通過音樂、圖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使人擁有良好的情緒,進而提升大腦效率。在講授新課階段,要通過多媒體抓住學生的動情點,從而產(chǎn)生師生之間的共鳴。在歷史課堂教學當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其重點在于調(diào)動學生情感,獲得情感升華。教師在講課的過程當中就應該善于抓住這些最能夠煽動情感的時刻,并且以此來打動學生的心靈,實現(xiàn)教學任務。例如,在學習藝術發(fā)展史時,通過多媒體來呈現(xiàn)梵高的畫作,《星空》《向日葵》等作品。讓學生感受梵高艱難困苦卻又有著輝煌藝術成就的一生,在痛苦的命運中卻畫出色彩明亮、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大作。還可以將梵高和貝多芬進行對比教學,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兩位藝術大師的坎坷遭遇。但兩人都通過向命運的挑戰(zhàn)而實現(xiàn)了高超的藝術成就。將文字知識轉(zhuǎn)化為充滿生命力的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歷史人物,還從人物身上獲得了更多的精神力量。
2.設置問題,合作提升
學生合作探究問題,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性,還可以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進而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展現(xiàn)。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將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特點進行結(jié)合,從課本中提煉出一系列問題,并建立歷史情境,教師通過情景和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
以戊戌變法為例,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戊戌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并認識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梢砸阅闷苼鲈u價中國是一頭睡獅的語句作為引導。而鴉片戰(zhàn)爭就是讓睡獅醒來的第一聲。在這一階段就可以提問學生如果處于那樣一個時期,會通過哪些方法來拯救自己的民族?通過這種引導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當時的民族危機。接著就是導入關于“公車上書”的圖片,并思考維新派和之前學過的洋務派有哪些異同點,從而進一步感受維新變法的進步意義以及影響。最后思考,作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光緒皇帝為什么會支持戊戌變法?而這次變法最根本的是要變什么?隨著變法的失敗,提出開放性問題“失敗后,康有為選擇去國外避難,譚嗣同選擇為變法而死。”對這兩種不同的選擇,你是如何看待的?由于是開放性問題,所以教師切不可以自己的觀念去左右學生的自主思考。最后,思考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為了擴大學生的視野,可以將中國的維新變法和日本的維新變法進行對比,從中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啟示。
3.扮演歷史人物
歷史課堂上組織學生扮演歷史人物,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融入教學并更加深切地感受人物。如果僅僅扮演難免會陷入固定的思維模式當中。因此,可以讓學生以歷史人物的身份進行辯論。其以陳勝吳廣起義為例,可以讓學生扮演陳勝和秦始皇,其他學生分為兩派,然后圍繞秦始皇到底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為辯
題,雙方圍繞觀點進行辯論,并通過查找網(wǎng)絡以及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展開激烈交流。在這種辯論的過程當中,幫助學生對歷史人物和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且通過查找相關資料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有利于學生建立辯證的思維。
建立和諧的歷史課堂其實就是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切實地學習到歷史知識,并建立自己對于歷史的獨特認識,增強民族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朱秋麗.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現(xiàn)象分析及對策[J]. 成功(教育),2013(22):209.
[2]歐雪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9):173-174.
[3]王藝潤,劉芳.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選擇有效史料的原則[J].教學與管理,2015(27):112-11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