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貴
鄱陽縣境內(nèi)湖多,人稱“湖城”。在水鄉(xiāng)澤國里長大的人,釣魚的本事都是無師自通的。小的時候,孩子們經(jīng)常學(xué)著大人們的樣子,弄根小竹竿,放在煤油燈上烤直,花幾毛錢扯上幾米長的細絳線,一分錢買一枚魚鉤,在笤帚上折段蘆葦稈作浮子,一根魚竿便做成了;再到溝坎上用手一扒拉,挖出幾條蚯蚓作魚餌。待一切準(zhǔn)備停當(dāng),就可以正襟危坐于小河邊,任憑陣陣愜意的南風(fēng)吹拂,單等浮漂下沉,有魚自上鉤。只要個把小時,就能弄到一兩碗下飯的菜了。
退水的時候,魚真是多。水流得越快,魚越頂水往上游,擠擠搡搡,好像去赴會,不時還會有魚快活地躍出水面,在日光下耀映出幾道亮光,著實令持竿者心頭癢癢,激動不已。吃魚沒有釣魚有滋味。如果你能揣測到魚群的活動規(guī)律,判斷出什么魚何時張口吃食,哪種魚走哪種水層,這就是有點功底了。當(dāng)你潛心靜坐、神情專注的時候,還能聽到魚類在竊竊私語呢。這是垂釣老手說的,但我從沒有聽到過。
小時候釣魚不全是為了吃,那時魚多,也便宜,尺把長的花色魚,國營菜場才一角六分錢一斤,魚中王鱖魚也就一角八分錢一斤;現(xiàn)在的團魚,因為能養(yǎng)生治病,賣到了一兩百元一斤,名字也好聽了起來,叫做“中華鱉”。我已是六七十歲的人了,有時非常后悔,當(dāng)年價格便宜的時候為什么不多吃一些呢?
小時候,我釣的魚常常分送一些給鄰居。母親說,煎魚耗油,每人每月四兩油,吃一次魚要用掉好幾天的油呢,再說吃魚還得多吃糧食,糧食也是定量的。我對家里的這種做法常有怨言,但釣魚的興趣絲毫未減。
現(xiàn)在,小時候釣魚的小河小湖已淤塞,河邊的楊柳被人們砍掉蓋起了房子,柴米油鹽再也不會有人喊缺的,上市的野生魚倒是多了。閑暇之余,我還是會操起釣竿,去找尋兒時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