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wèi)玲
德育教育是教育事業(yè)的靈魂,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之所在。初中教師應當將德育教育工作與教學工作有機統(tǒng)一于一體,讓德育教學與教學工作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文化課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德育教育是一個基礎性的教育工作,需要教師認真?zhèn)湔n,引起學生對德育課程的重視,不斷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道德修養(yǎng)以及綜合素質,為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這是一個具有長期性、系統(tǒng)性、綜合性的工作,需要教師認真總結教學經驗,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新課改下的教學與以往相比,加大了對德育教育的關注度,以往的德育教學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說教師有意縮短課堂時間,學生的德育課經常受到數語外老師的侵占,這樣一來,學生學習德育課的興趣就會受到影響,德育課得不到重視,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茁壯成長。新課改的實施加大了對學生德育課堂的關注,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全面性與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重視思想道德素質的思想和意識,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都具有積極意義。此外學校也加大了對德育教育課程的關注,很多學校都會在開展德育講堂,邀請知名人士作為嘉賓為學生進行演講,教師應該鼓勵全體師生共同參加,近幾年,德育講堂開展使學生運動健身的熱情推崇到較高點,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利于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以德育人、以德化人、以德樹人,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思想境界,增加人生感悟。
但是,現在中學生德育課程的學習也不全然樂觀,有些學校,尤其是相對偏遠的學校對于德育課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足,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更是不夠重視,過于強調學生的應試能力,忽視了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初中教師需要對這些問題提起重視,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不斷打造生命化的德育教學課堂。
1.教師要發(fā)揮好榜樣示范作用,提升自身素質 “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父母”,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那么上學之后,教師便是對學生影響非常之大的人了,中學生處在叛逆階段,性格波動較大,尤其中學的男生很容易和同學發(fā)生口角和沖突,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最好示范性的工作,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學生都喜歡模仿老師的行為,對于自己欣賞的老師,有些學生會有意模仿老師的一舉一動,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深遠持久而且潛移默化的,體育教師應該不斷為學生打造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經常對學生提出鼓勵,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向學生傳達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敖處熓翘柕紫伦罟廨x的職業(yè)。”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這時的德育的教育就既具有重要性由具有必要性,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yǎng)的高低是一切發(fā)展的基礎。教師應該認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努力抓好頂層設計,發(fā)揮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引領作用。班主任教師應充分運用閑暇時間,努力豐富自身文化知識,厚積文化底蘊,陶冶高尚情操。
此外,在衣著方面,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端正教學態(tài)度,真正做到以身作則,上課時要穿戴整齊,為學生展現積極健康的教師形象。在課程教學方面,教師也應該向學生傳達積極進取的精神、團結合作的意識以及不怕困難的信念,把德育教育的工作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又比如說,教師要教育學生不亂丟亂扔,見到老師要問好,獲得別人的幫助要表示感謝,讓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是提高學生良好素質的最根本的基礎。為了加強學生對這些基礎理論的理解,老師需要在對個人行為模式的約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當老師進入教室時,可以嘗試主動向學生打招呼,見到地面上的垃圾,老師可以主動撿起來,看見學生的學習進步明顯,真心地贊揚與鼓勵,真誠的做到以身作則,為學生做出良好示范,提高學會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
2.教師要善用名人事例,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的品質 要想激發(fā)學生熱愛體育,教師應該運用正確的教學策略,實施激勵性教育,具體方式可以選擇語言激勵法、行動激勵法、名人事例激勵法,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運動的欲望。例如,我為學生講解“乒乓女皇”鄧亞萍如何排除萬難問鼎奧運冠軍,克服自身不足,依靠個人的頑強拼搏,為祖國爭光。對這些體育健兒光輝事跡的講解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另外,在實踐教學中,要重視運用語言激勵學生形成吃苦耐勞、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良好品質。
在平時上課時和考試時,學生難免會遇到障礙與困難,產生畏難心理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與知難而上的勇氣與決心,比如在考試結束后,不要對成績稍差的學生給予一位批評,要對他們進行鼓勵教育,同時要激發(fā)起學生的斗志,告訴學生你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難,不斷努力、不斷進,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難度勇氣和決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名人事例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堅持不懈、迎難而上的精神,讓學生們明確堅持意義與重要性,鼓勵每一位同學參與其中,在活動中可以學會自立、自強、自信等良好品質,實現初中德育的良好教學效果。
3.開展班級對抗賽,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中學生文化課的課業(yè)壓力較大,因此他們往往對課外實踐課的興趣不大,一些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甚至會主動犧牲掉實踐課的時間,利用這些時間去補習數語外的知識,其實這樣做可以說是事倍功半。教師應該培養(yǎng)起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興趣,勞逸結合的學習模式才會提升學習效率。所以,初中體育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課開展一些班級與小組的競賽活動,如拔河、接力賽、籃球、足球等適宜學生團隊合作的運動項目,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運動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在春秋季節(jié)開展校園運動會,充分發(fā)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鼓勵所有師生參與,還可以開展趣味運動會,總之,教師應該樹立起學生終身運動的思想觀念,在運動中找到快樂。
例如,可以組織班級進行班級對抗賽,籃球、足球、排球都是可供選擇的項目,這些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能力和積極性,教師還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短暫游戲性比賽,秉承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提高學生對運動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同時,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其中,教師既可以給學生做出良好表率,又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一舉多得,這樣的活動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德育教育,提高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與互幫互助的精神與品質,有利于良好班集體的建設,提高了班風班氣。
4.開展班會等活動,做好德育鞏固工作 教師開展德育的課程形式應該是潛移默化的,而這其中的影響確是深遠持久的。對于班主任而言,我們不僅要發(fā)揮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模范帶頭作用,還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開展班會等活動,加強班級里對學生的德育教化,利用每周一會的形式為學生帶去道德品質的知識。教學模式往往單一老套,教師這時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開張如心理活動課、“小小咨詢室”等有趣豐富的活動,還可以進行一些表演,詩朗誦等活動,比如針對每年一度的央視“感動中國”的頒獎典禮,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觀看,號可以布置下書寫觀后感的作業(yè),這樣,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就可以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讓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得到了靈魂上的升華,打造了高效優(yōu)質的生動德育課堂。
5.進行家校聯(lián)合,做好德育總結工作 中學生的德育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因為它不僅關鍵到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關系到學生的性格培養(yǎng)以及整個人格的養(yǎng)成。德育教育要想落實到位不僅要加強學校對學生的管理與教育,提高學生自己的意識,還要機密結合學生的家庭,充分發(fā)揮學校無法起到的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意義,父母對孩子的培養(yǎng)是潛移默化的,但影響卻是深遠持久的,
教師應該充分做好對學生家長的溝通工作,及時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并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相關表現。此外,家長也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向教師了解學生在校的表現情況,與在家表現相結合,綜合分析學生德育水平的變化,及時對出現的新情況進行處理。開展家校合作模式,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從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yǎng)。因此,德育教育的開展必須把學校和家庭的互動溝通放在重要地位,通過學校、班主任、家長的三方努力順利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全方位人才。
6.積極開展班會,提高學生的愛國之情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愛國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采用多種形式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學生的情感往往是和具體人物、事件相聯(lián)系的。為幫助學生加強對祖國的了解可以嘗試從多種方式作為切入點,比如說通過黑板報,廣播,宣傳欄等方式介紹祖國的歷史光輝與偉大的成就,老師也可以指導學生收看新聞聯(lián)播與電視節(jié)目,讓他們了解到祖國的迅速發(fā)展。在初中教學中,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以歷史知識、政治新聞為例,都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熱情的最好契機的課程,比如教師在講開展愛國為主題的班會時就講到歷史背景是清朝統(tǒng)治危機四伏,西方列強的興起以及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隨后播放電影《虎門銷煙》片段,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什么是鴉片嗎?它有什么危害?向中國輸入鴉片給當時中國社會帶來了哪些危害?”之后講解中國人民深受鴉片的毒害,以及林則徐通過禁煙,繳煙,直至最后完全銷煙的全過程,提問學生有什么感想。林則徐“虎門銷煙”一方面喚醒了當時中國許多愛國的有識之士,另一方面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腳步,從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意義重大。通過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也是歷史教師的神圣使命。愛國主義教育應是貫穿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我們有責任,義務去挖掘一切可用的教育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7.融合實踐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在青春期,這是一個容易讓人迷茫的時期,他們對對未來既暢想又惶恐,會出現短暫的緊張、無助、困惑,也會有激動、興奮,同時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有高度的教育理念來引導初中生的生活和思想,想必肯定是一片狼藉。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學生實現德育的教育,變得越來越有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邏輯。
比如,教師在在講解數學與圖形相關的內容時,就會利用到直尺、三角板等作為主要教具,我在黑板上為學生做出演示,同時教師要求學生們在課前也自己轉備一套三角板,在教室在黑板上演示,學生在課下跟著一起學習,教與學齊頭并進,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等在練習畫幾次。此外,七巧板、魔方、指南針等都可以用作教具,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際操作能力,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己繪制喜歡的新奇的圖形,培養(yǎng)勤于思考,樂于學習的精神,這就能體現出德育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想問題,對學生全面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總而言之,德育是中小學教育事業(yè)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促使全體學生的素質得到全方位發(fā)展,推動初中素質教育目標得以順利實現,初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研究,秉承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的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德育教育是教育事業(yè)的基石,良好的篇品德素質是學生成績的強有力保證,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真正使學生達到全方位的優(yōu)秀。
[1]王偉波.分析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策略[J].新課程·下旬,2016
[2]王家源.“六大實施途徑”細化德育工作[N].中國教育報,2017
[3]樊未晨.我國中小學德育有了工作指南[N].中國青年報,2017
[4]王連福.小學道德課程校本教材內容體系構建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