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柳萍
文中“教師期望”的定義為:教師對學校環(huán)境中學生行為的預期信念。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教師期望是由直接的、間接的和推斷的經(jīng)驗形成的。(2)教師期望會擴展到不同的教師以及其他學生。(3)可通過教師的期望效應影響學生的行為。(4)教師期望一旦形成就相當難以改變。
1.教師期望效應的類型和應用 “教師期望效應”:通過教師期望而影響學生的成就和行為的效應??煞譃椋壕S持期望效應和自我實現(xiàn)預言效應。
“維持期望效應”指教師希望學生維持以前養(yǎng)成的行為形式,或者是教師自認為的一些行為準則。
教師一定要時常審視自己對學生的印象是否過于刻板。要多和其他老師溝通,多和學生溝通,這樣容易看到學生不同的一面。比如: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沉默的男生,鋼琴已經(jīng)考到八級了;有時你還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理科成績一般的學生擁有讓人口呆目瞪的極佳的英語口語。另外,要從學生的角度去看他們的問題。當發(fā)現(xiàn)學生更多的一面時,對學生的期望也會變得更加多元化,積極化。
“自我實現(xiàn)預言效應”指學生往往會復演出教師的期望,不管這種期望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并且正面的期望產(chǎn)生正面的影響,負面的期望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自我實現(xiàn)預言效應”一般會比“維持期望效應”更有力,因為“自我實現(xiàn)預言效應”能使學生行為發(fā)生重大變化,而不是僅僅靠維持既定形式使這樣的變化降至最低限度。
在對成績滑坡較厲害的學生的教學實踐中,我應用了這個理念。首先,不要給出負面的期望。然后,要仔細觀察學生,嘗試找出其成績滑坡的原因。進而,給他設定好一段時間內(nèi)不同的期望。接著,在適當?shù)臅r候就讓學生知道在老師對他有著這樣的期望。有一點很關鍵,就是這些期望一定要從易到難,前期的期望一定要是學生能夠達到的。這樣,在一段時間內(nèi),學生可以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我,而且,老師的期望我都能達到。最后,他的信心便樹立了,效果也就出來了。
案例:小偉,沉迷漫畫,成績下劃的厲害。我在適當?shù)臅r間分別不經(jīng)意的告訴他,(不經(jīng)意的目的是讓學生放下戒備心)我對他有著這樣的期望變化:(1)原來成績不錯——是一個有學習能力,很聰明的孩子?。?)最近看漫畫太沉迷了,這種行為影響了學習。這種趨勢不好。(3)應該馬上開始亡羊補牢。如果時間分配均勻一些,趕上學習進度是沒有問題的。(4)老師對他考回他之前水平的成績有信心。不經(jīng)意的結(jié)果是小偉記住了我的每一個期望。在之后的一次考試中,他成功了,他學會了分配時間,做到學習和娛樂兩不誤。
2.教師期望效應在“分層教學”中的體現(xiàn) “分層教學”是一種在班級制授課條件下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課堂教學策略,它的目標是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從而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有利于學生全面成長?!胺謱咏虒W”使教師對不同層次班級的學生產(chǎn)生了不同的期望,對“好班”傳遞了高期望,而對“差班”傳遞了低期望。這樣,使“好班”與“差班”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著較大的重要差異:(1)知識的質(zhì)量;(2)分配在學習上的時間量;(3)高質(zhì)量教學的量;(4)同伴的理智刺激。在“好班”的學生由于感受到教師的高期望,獲得的學業(yè)成就將更高,而“差班”的學生由于教師的低期望,對學習愈發(fā)失去興趣,取得的成績更加不理想。因此,“分層教學”至少對使教師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期望是不利的。
但是,如果這時的老師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的話,在教學上是可以改變。例如對層次差一些的班級可以適當促進學生的上進心:“我們可以和某某班(實驗班)比一比,因為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對這部分內(nèi)容很有興趣,而且掌握的都很好,作業(yè)完成情況也不錯。我們一起努力好不好?”這種言語其實是給了他們一種積極的期望。而對層次好一些的班級中可以適當削弱他們的優(yōu)越感。例如:“我發(fā)現(xiàn)某某班(普通班)的某某同學的思考比我們班同學答的都更有新意,更完整。我們一定要下工夫,認真對待每一道思考題,因為綜合的題目最能體現(xiàn)學生的綜合水平了。”學生明白一山還有一山高的道理,動力也就被激發(fā)出來了。
3.如何形成積極的教師期望 教師積極的期望怎樣才能形成呢?首先,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教師應該多了解有關教師期望的基本理論,增強教師期望的意識性和自覺性。其次,教師在接觸學生時,應該多方面,多層次收集關于學生的信息,可以通過多次交往、收集以往測驗結(jié)果及家訪等方式來收集資料。最后,加強教師對分析、加工學生信息的技能的訓練,重點要分清有關信息(如學生以往的成績)和無關信息(如學生的智力測驗成績)、重要信息(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次要信息(如學生的家庭背景)。
教師傳遞積極期望的機會是很多的。實踐中我認為以下幾種途徑挺有效的(1)教學中:對高成就的學生教師會給予更多思考的機會和更多在公開場合當眾完成的任務,而對低成就的學生則布置適合他們的水平的任務,多提供他們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不要單獨一成績來評價他們,給予他們成績以外的期望;(2)課后反饋:其實教師會經(jīng)常表揚高成就學生的成功而不大表揚低成就學生的成功,且更為經(jīng)常地批評低成就學生的失??;對低成就學生的問題作出的是比較簡潔、信息不多的回答。所以一定要改善這種情況。表揚的方式可以多樣化,例如本子上畫的一個笑臉,和家長的聊天中的告知對其小孩某一方面的欣賞等等;(3)平時交往:多一些微笑和表示支持的語言。而且寄予的期望可以是私下告知也可以是公開進行的。
教師表達期望的方式很多,我們不可能提出一種單一的行為組合體來傳遞適當?shù)钠谕?,因為教師行為所包含的不同含義不僅決定于教師行為本身還取決于教師行為發(fā)生的情境。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應該積極合理地運用教師期望效應的作用,形成一套適合自己,也適合所教學生的期望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