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穎
在歷史學習中,通過有意識地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利于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良好的歷史思維習慣。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整合思維,也需要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實現(xiàn)。在學生探索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若遇到相互對立的思維模式,無法采取簡單的選擇時,則要求學生能夠展開建設性的探究與思考,從而解決這一沖突問題,進而形成新的思維模式——整合思維模式。
在思維活動中,一般會包括表征、因果以及決策等內(nèi)容。在這個過程中,優(yōu)先考慮決策的影響因素,再建立起因果關系,對因果關系進行合理的架構與組合,最終獲得結果。傳統(tǒng)思維模式旨在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在思維活動中會勾勒出最簡單的思維決策圖,排除所有干擾因素。這一思維模式存在狹隘的特點,將因果關系簡單化,最終獲得的解決方法或許會不盡如人意。而整合思維卻傾向于接受復雜,其表征因素的可供選擇范圍比較大。雖然表征因素的不斷增加會讓問題趨向復雜化,但是具備良好的整合思維能力的學習者可以在這一復雜關系中,對多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系進行考慮,站在問題整體性的角度,對各種復雜關系進行合理的處理,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因此,這一整合思維模式與傳統(tǒng)思維模式相比較,具有較大的應用優(yōu)勢。
1.設置歷史專題,整合同類知識點 初中歷史學科的教材一般是根據(jù)通史體例進行編寫,存在共同點的歷史知識一般會散布在不同的篇章中,加大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點的學習難度[1]。在整合思維模式之下,學生可以對類似的歷史知識點存在的矛盾之處進行合理的處理,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歷史知識內(nèi)容。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還需要教師注重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知識資源的整合能力。主題化的歷史課程資源設計能夠對其知識點整合形成專題,比如改革歷史、戰(zhàn)爭歷史、人物歷史、文化遺產(chǎn)等等整合性的歷史專題。教師做好主題化的歷史資源整合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其整合能力,為培養(yǎng)其整合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歷史專題——中國千年絲路之情緣。在這個歷史專題中,可以納入漢代、唐朝與元朝等歷史時期在絲綢之路中的演變及傳承,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整合與該歷史專題相關的知識點,站在問題整體化的思維角度,更好地認識與理解歷史知識。
2.整合順逆向思維,形成新的思維模式 整合思維模式能夠對各種復雜化的問題進行處理,對相互對立的思維觀點進行妥善的協(xié)調(diào),以尋求更佳的解決方式。比如可以將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這兩種對立性的思維模式進行整合發(fā)展,在原有思維模式下進行合適的反思與換位思考,針對問題的正反面展開深入的思考與探究,從而樹立起新的思維模式,即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整合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可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使其解決各種復雜的歷史問題。
比如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復習《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這一歷史知識,并將其作為順向思維下的歷史知識內(nèi)容,以中國人的視角看待西方文化。而在新課教學中,教師則可在上述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逆向思維進行反向的思考:“站在西方人的角度,我們中國的形象如何?他們又是如何看待中國文化的?西方人通過了什么樣的途徑來了解中國的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引入《馬可·波羅游記》、《中國札記》、傳教士日記、歷史資料描述片段等等。通過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各種對比,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近代以來我國文化的演變,同時也可以使其了解到西方文化的演變及其在我國文化領域的滲透,從整體上了解這一方面的世界歷史發(fā)展趨勢。
3.樹立單元整體的思維意識 在歷史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同一歷史時期的教材內(nèi)容卻安排在不同的課時,很容易因其分散的特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2]。在整合思維模式下,可推廣單元整合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比如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不同課時的日本侵略戰(zhàn)爭與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兩個部分的內(nèi)容進行整合,讓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抗日戰(zhàn)爭的全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利于實現(xiàn)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整合思維模式下,學生需要在對立性的思辨與權衡理念下,尋找更優(yōu)于兩種想法的解決思路,從而更好地習得知識。要求初中歷史教師能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整合思維能力,提高其學習歷史知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