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月,高 翔,張繼晶,詹月嫦
(1.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2.中山市東升高級中學,廣東 中山 528414;3.廣東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近些年,我國舉辦了許多國際大型體育賽事,2022年我們即將舉辦第24屆冬奧會,這些國際大型體育賽事是否得到中國民眾的支持?民眾對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認識與態(tài)度如何?為了了解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旨在探討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在民眾中的影響力,為媒體今后有針對性的宣傳提供參考素材,為今后大型體育賽事擴大國內外影響力和提升國家形象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中國民眾對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態(tài)度與認識。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wǎng)、相關書籍及其他途徑了解目前相關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1.2.2問卷調查法
在全國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個省市(東、西、北、南、中部),包括廣東、天津、上海、湖南、河南、哈爾濱、西安、安徽等地,采用實地發(fā)放與微信發(fā)放問卷兩種方式。共發(fā)放問卷1100份,回收問卷1080份,問卷回收率98.18%;有效問卷949份,有效率86.27%。
1.2.3訪談法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民眾對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認識與態(tài)度,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研究小組成員前往一些省市的民眾活動場所,通過隨機訪談的方式與民眾探討存在的問題;前往天津體院、上海體院等高校,咨詢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改革對策。
1.2.4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通過SPSS軟件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為研究結論提供客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為了調查結果能折射整體民眾的態(tài)度,每個群體都選取了一定比例的民眾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的總人數(shù)是949人,職業(yè)結構分布情況是:事業(yè)單位人員比例最高(36.25%),其次是學生、其他人員、商業(yè)、服務人員、公務員、工人、軍人、農林、牧、魚、水利人員;女性比例(58.80%)稍高于男性(41.20%);年齡主要集中在19~59歲(92%);研究生、本科學歷占了75.45%;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5000~10000元、5000元以下的人員所占比例分別為:7.37%、26.98%、65.65%。
以上統(tǒng)計結果顯示:調查的有效樣本量達到949份,樣本量較為充實;調查對象所屬地區(qū)基本涵蓋了全國有代表性的省份,可以代表不同地區(qū)的民眾意見;調查對象大部分是中青年人,女性稍多于男性,接受過高等教育,大部分是城市居民。大型體育賽事一般都在城市舉辦,目睹、參與過大型體育賽事的調查對象,回答調查問卷的問題更具客觀性;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中青年人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更趨于理性,也能代表一定的主流民意。因此,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基本符合研究的需要。
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中有84.30%的民眾表示支持國家(城市)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說明我國民眾對國家(城市)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持肯定態(tài)度。為什么大部分民眾支持國家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其中的緣由。
2.2.1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展示了國家實力和國家形象
目前我國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主要目的是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國家形象,對體育事業(yè)和城市的綜合實力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大部分民眾也認為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對以上這些方面有影響,其中對國家形象的展示影響最大(見表1)
一個國家(城市)的形象是由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展示出來。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 軍事力量不斷加強,航空事業(yè)蒸蒸日上……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體現(xiàn)了我國強大的硬實力,是國家形象的基礎。但要想得到國家形象的高分,軟實力部分不容忽視。軟實力更多是民眾的綜合素質、社會公共秩序、服務水平、文化感召力等體現(xiàn)。展示軟實力的渠道有很多,國際大型體育賽事是一個難得的契機。它可以全方位、較客觀地展示國家和城市的綜合實力,再由媒體用圖、文、視頻等各種高科技手段告知世人。雖然任何新聞事件在報道的過程中難免會摻雜信息輸出者的個人價值判斷,但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因為有足夠強大的影響力,無疑會成為各類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因為參與的媒體眾多、報道的素材廣泛,受眾對舉辦國家和城市會有較全面的了解,報道效果相對客觀。例如里約奧運會,整個籌備過程遇到重重困難,使得申辦時的種種承諾無法兌現(xiàn),有些人甚至斷言:此屆奧運會無法如期舉辦。帶著各種偏見和猜疑,里約奧運會還是如期開幕了,雖然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媒體的報道還比較公正,讓人們了解了真實的巴西:貧民窟的犯罪與貧窮,巴西足球文化的特色與魅力,巴西人民的熱情與好客……這就是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魅力所在,它讓世界全方位了解舉辦城市與國家,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通過媒體的報道展現(xiàn)在世人的眼前。
表1 “您認為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對國家哪些方面有好的影響?”(請選出排在前三位的選項)統(tǒng)計結果(N=949)
中國民眾通過北京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等影響力較強體育賽事,耳聞目睹了祖國綜合國力的精彩呈現(xiàn),各種媒體的好評如潮也提升了國家形象的得分。
2.2.2媒體報道和外界各類群體評論對民眾的態(tài)度有較大的影響
“態(tài)度”是指個體基于過去經驗對周圍的事、物持有的比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狀態(tài)或人格傾向。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任何行為的改變首先是態(tài)度和認識的轉變,態(tài)度是影響人行為的重要因素,對人的行為有調控作用[2];影響態(tài)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媒體、群體和自身綜合素質[3]。國家形象不僅僅是民眾內心的自我判斷,還包括媒體及他人的評價,是三者相結合的產物。
現(xiàn)代社會誰也不敢小覷媒體的影響力,民眾對某類事物的態(tài)度同樣受到媒體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一些學者就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他們的研究結果證明:大眾媒介對事物和意見的強調程度與受眾對這一事物的重視程度成正比[4]。北京奧運會充分利用各類媒體,有意識地宣傳北京奧運會的意義與價值,得到多數(shù)民眾的支持,形成舉國上下關心奧運、支持奧運的局面。
對態(tài)度的第二個影響因素是群體,有時外界的認識更能影響個體的自我判斷。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民眾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較弱,普遍存在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態(tài)。當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漸得到國際認可,看到韓國搶我們并不在意的“端午節(jié)”、西方人到中國治療疑難雜癥、洋小伙癡迷中國功夫……我們個體內心的國家形象也發(fā)生了悄悄的變化。近期播放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由于親朋好友的極力推薦,讓從不踏足電影院的一些中老年人也去觀看這部電影。
尤其新媒體的興起后,媒體和群體對一個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正產生著不可思議的影響。調查結果也說明:大部分民眾對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了解與認識途徑是各類媒體和群體(見表2)。因此,作為組織、策劃、管理者應有意識利用媒體和群體的影響力,借助重大體育賽事塑造一個國家良好的形象。
表2 “您主要通過什么途徑了解和認識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統(tǒng)計結果(N=949)
2.2.3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對民眾的自信與自尊心仍有較大的提升作用
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考驗一個國家或城市的綜合實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們向世人交了一份高分值的答卷,同時也給國人增添了更多的自信與自豪:只要中國人承諾的事情就一定能兌現(xiàn)!前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閉幕式上熱情洋溢的致謝詞讓中國民眾真正體會到祖國強大帶來的榮光,從開幕式那天開始,經過16天各種正能量的反復強化和疊加,民眾的自信與自尊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3.1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對舉辦國家(城市)影響的認識
近些年,由于我國舉辦的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獲得了較好社會效益,贏得了各方的贊譽,許多民眾會產生一種誤解: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可以做到政治、經濟效應雙豐收。但回顧體育發(fā)展的歷史,我們必須清楚: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對舉辦城市的發(fā)展肯定會產生影響,但影響存在兩面性,既會產生正面影響,也會產生負面效應。
近些年我國舉辦了各類國際大型體育賽事,不僅擴大了城市與國家的知名度,而且對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民眾切身體會到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綜合效應。調查結果顯示:在多個選項中,77.98%的民眾認為這類活動“可以提升國家形象”、其次“可拉動經濟增長(63.01%)”、再次“可提升民眾的綜合素質”;93.30%的民眾認為“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對中國的國際形象有影響”。通過細致的訪談、深入的了解得知:大部分中國民眾所指的“影響”,一般都是積極影響;各個領域較關注體育賽事賽前、賽中的研究與宣傳,不太重視探討賽后如何持續(xù)發(fā)揮其影響力、它與城市發(fā)展特色如何結合等問題。
雖然我國在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也產生了積極的綜合效應,但如何降低、防備不利的影響仍是值得探討的話題,例如體育場館合理布局和賽后的高效利用、安全問題、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2.3.2民眾對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頻率及影響因素的認識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和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我國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頻率有所提高:1990年舉辦了亞運會、2008年舉辦了奧運會;許多城市每年舉辦國際馬拉松比賽;承辦了各類國際單項體育賽事;2022年即將舉辦冬奧會……舉辦這些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存在一定風險,需要一定時間做好各類準備工作,因此,必須掌握好舉辦的頻率。2001年29屆夏季奧運會申辦成功后,北京市政府利用7年的精心準備,呈獻給世人一屆“無以倫比”的奧運會。隔了14年之后,我國即將舉辦2022年冬奧會。民眾對我國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頻率基本持肯定的態(tài)度,53%的人認為頻率“適宜”,24.03%的人認為應該增加舉辦的次數(shù)。
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硬件任務可以集中時間、突擊完成,例如體育場館建設、城市建設等;軟實力涉及的范圍較廣,短時間很難得到大幅度提高,例如組織管理者的綜合素質、作為城市窗口的服務行業(yè)質量、市民的綜合素質等。為了了解民眾對“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影響因素”的認識,課題組設計了問卷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4位的選項是:賽事組織管理水平、服務水平、媒體宣傳、市民的素質。當今社會,誰也不可否認媒體宣傳的重要性,但宣傳策略制定、宣傳專業(yè)性和科學性的體現(xiàn)等都與參與者的綜合素質息息相關;其他3個選項也都涉及到人的素質。調查結果說明:大部分民眾認同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軟實力對國家形象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今后我國舉辦類似活動,在夯實硬件條件的同時應重視軟實力的提高,借助各類國際大型體育賽事逐步提高我國各個領域的軟實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2.3.3民眾對國際大型體育賽事有待改善之處的認識
不可否認,我們通過舉辦各類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積累了許多經驗,對提升國家形象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反思。當今社會,能夠申辦、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的國家(城市),一般能滿足賽事在硬件方面的需求,要想得到外界的盛贊,拼的是“特色”。民眾認為:在“加大體育賽事中的中國元素(55.32%)”“促進體育賽事與國家(城市)發(fā)展特色結合(52.16%)”“提高民眾參與度(45.21%)”等方面仍需改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民眾的意愿反映了大型體育賽事發(fā)展的潮流和改革方向,今后我們舉辦體育賽事應圍繞國家(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多個維度、不同層次進行設計、宣傳,通過體育賽事吸引更多的中外民眾參觀、參與,進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增加國家(城市)的影響力。例如廣州亞運會將“花城”和“飲食文化” 作為自己的得分點,將城市打扮成花枝招展的少女,再配上優(yōu)雅、清純的粵菜,給中外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刮目相看: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不光有高聳入云的現(xiàn)代化建筑、燈光璀璨的珠江夜景,還有一年四季不會凋謝的繁花似錦、令人贊不絕口的廣府美食……這些文化特色更能讓人流連忘返,難以忘懷。2011年廈門馬拉松比賽也是典型的范例,為了提升廈門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廈門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策劃了具有創(chuàng)新、廣告效應的系列活動:馬拉松點燃圣火儀式、馬拉松市長論壇、馬拉松攝影展、化妝馬拉松等[5]。 成功吸引各路媒體、運動員、游客蜂擁而至。運動員在風景秀麗的賽道上奔跑,除了感受競技的樂趣之外,又享受了自然風光;市民和游客在享受沙灘、陽光、海鮮之外,也可為運動員搖旗吶喊、參觀攝影展、化個濃妝瀟灑跑一回……整個城市沉浸在體育嘉年華的歡樂氛圍中,大大提升了民眾的參與度和社會文化的融合度,對城市和國家形象的改善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1大部分民眾支持國家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認為此類活動對國家形象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民眾自尊心和自豪感仍有較大促進作用,其中媒體宣傳功不可沒。
3.2大部分民眾只關注到大型體育賽事的積極影響力,忽視了其可能發(fā)生的負面影響;民眾認同我國目前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頻率,并認為軟實力是影響國家形象的重要因素;民眾普遍認為大型體育賽事應與城市發(fā)展特色相結合,注重其持久的影響力。
4.1媒體應進一步加大對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宣傳,提高民眾的支持度,形成“從我做起,為國爭光”的濃厚社會氛圍,為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奠定群眾基礎。
4.2利用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契機,重視中國軟實力的提升:通過各類賽事的強化宣傳,逐漸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通過各個領域民眾的參與,提高民眾的綜合素質。
4.3加強對組織管理者的培訓與教育,既讓他們知道成功的經驗,也讓他們清楚不利因素的客觀存在,各個領域的組織管理者要有防患意識,盡量做到工作細致、周到,將可能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充分發(fā)揮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積極的影響力。
4.4重視國際型體育賽事與城市發(fā)展特色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令人難忘的國家(城市)品牌效應,為賽后持續(xù)的體育發(fā)展、城市旅游、文化傳播等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2]梁寧建. 心理學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3]王瑋威,葉俊華.大眾傳媒對人們態(tài)度和行為的影響[J].新聞世界,2010(1):9
[4]吳凡.傳播學概論[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2.170-171
[5]祝良,黃亞玲.城市馬拉松文化特點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