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珠 楊 光
(哈爾濱金融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近年來大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提高迅速,學生的四、六級通過率也日益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熱情高,托福、雅思成績也在呈上升趨勢。與這種繁榮景象不協(xié)調的卻是:學生們在具體的交流中多數人不具備足夠的跨文化知識,不同的文化體系中的交際規(guī)則、風俗習慣和價值取向缺乏了解,他們僅僅會使用目的語言,而不具備足夠的跨文化知識,交流中常常引起文化碰撞,不能進行有效的交際。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僅僅是學習一種語言,還要讓學生了解語言承載的文化,它的溝通模式。
(一)國內跨文化教育現狀。首先,大學英語教材中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內容設置不夠合理,文化教育不夠完整,不夠系統(tǒng)。目前較為普遍使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全新版大學英語》等,課文內容多是介紹西方文化知識,很少有關于本土文化和跨文化的相關知識,而有效的交際,需要對中西文化的差異有較深的認識。其次,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跨文化教學中,教師常常采取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法,課堂中教師普遍采取灌輸知識的方式,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當所講授的知識涉及到不同的價值觀、宗教信仰、風俗的差異的時候,學生本能地從自身的行為模式出發(fā),不能很充分理解對方文化,因此導致了交際失敗。另外,大學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教育意識有待增強,大部分教師因為課程設置或教學要求而將語言知識作為英語教學的重點,講授語法,要求記憶單詞等,而輕視對社會文化方面的講授。
(二)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偏低。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決定其英語學習效果。對于大部分大學生而言,英語學習就是記單詞、學語法、反復做題,學習英語的終極目標是通過英語期末考試,或者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學生滿足于考到好的英語成績,并沒有領會到語言承載的文化功能,學生跨文化意識缺乏,學習自主性也不夠,以至于在文化交流中出現交際的硬傷。
(一)選用優(yōu)秀教材。目前比較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如《新視野大學英語》《全新版大學英語》等,編者在教材中添加了很多文化因素,課文內容涉獵廣泛,課文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全面體現出中西文化的差異。教師若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能夠展示出教材所承載的文化功能,那么大學英語課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學習,而是讓學生能充分了解和掌握目的語國家的社會生活、人們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他們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進而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培養(yǎng)大學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意識有利于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高校應該開辟多種路徑,提供給大學教師出國工作和學習的機會,鼓勵他們去國外進修學習,這樣既能夠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又拓寬了教師的思維和視野。通過轉變教師陳腐的教學理念和原有的教學角色,打破自身單一的講授者角色,在課堂中為學生多提供良好的外部文化資源,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另外,引進外籍優(yōu)秀教師和學者也是較有效的提升國內教師跨文化水準的方法。只有多讓具有豐富的跨文化知識和交流經驗的教師站在講臺上,才能有目的、有效地的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利用好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僅要求教師利用好教材,更要求教師控制好課堂,使用正確有效的教學方式傳授知識文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目標,將中西文化和跨文化交際方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應選取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配以附有圖片、音頻或視頻的多媒體演示,通過精心設置的對話、朗讀以及經典影視作品的模擬練習,讓學生感受不同的文化情境和文化差異。
(四)有效利用課外活動。一周一次或兩次的大學英語課,時間有限,不足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交際訓練,難以提供給學生足夠的跨文化知識。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教學方法單一等不足,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情況和教學條件,組織學生參與跨文化交際主題的實踐活動,例如,英語角、跨文化交際協(xié)會、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英語戲劇表演活動等,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得到訓練,并且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和手機等移動設備。當今時代,完善的互聯網使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提供的各種資源,而手機的普及使得移動學習成為可能,學習更加便利化。通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使用,學生可以獲取大量的學習資源,如豐富的網絡課程、與本土學生網上交流實踐、觀賞國外經典影視作品等,增加了學生學習活動的趣味性和實時交互性,交流形式的豐富,讓學生從交際實踐中得到跨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其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總之,大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提高,需要高校在英語教材選擇,教師教學方法的調整,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學生英語水平和學習興趣提高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得以實現。
[1]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胡芳毅.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的提升[J].中國大學教學,2016(9).
[4]周晶.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困境與策略[J].海外英語,2017(18).
[5]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6]顏靜蘭.外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缺口”與“補漏”[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4(1).
[7]陳彥平.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外資,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