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英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論斷,深刻闡述了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和奮斗目標。高校是黨進行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和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主陣地,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堅定的信仰者、捍衛(wèi)者、建設者和傳播者,其意識形態(tài)能力直接影響著高校意識形態(tài)的育人成果。
長期以來思想領域的爭鋒、較量一直在持續(xù),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當今世界,“核彈與火箭”的較量退居幕后,“意志與思想”較量走向臺前,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文化領導權等“軟權力”的爭奪已經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毫無疑問,牢牢占領自身意識形態(tài)陣地是各國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各國較量中的關鍵籌碼。
新時代的中國正處在向決勝全面小康全力沖刺期,也處在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是急劇釋放的,因為我們僅用了幾十年就基本走完了西方國家?guī)装倌甑默F代化歷程,諸多矛盾攪合在一起必然對意識形態(tài)產生的沖擊力可想而知。同時作為世界上僅有的社會主義大國,西方國家對我國不斷發(fā)展壯大視為對資本主義價值體系和制度模式的挑戰(zhàn),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進行滲透,對中國的“和平演變”從未停歇,這對當前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急迫的要求。
自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和思潮大量涌入和廣泛傳播,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消費主義思潮等紛紛出場,這些社會思潮打著“自由”“公正”的口號蠱惑處在人生“灌漿期”的青年學生,青年群體很容易被那些貌似系統(tǒng)化的理論和客觀公正的事實描述所折服,從而動搖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權威認同。新時代下,高校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他們不再被動接受主流媒體的灌輸和教育,不會簡單追隨主流意識形態(tài)。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職業(yè)壓力和職業(yè)生存挑戰(zhàn),表現為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學校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學習模式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慕課、微課、碎片化學習方式破除了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時空局限。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再是單向性的灌輸教育,而是要及時回應學生關注的社會焦點、熱點問題等。這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不斷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時刻關注我國現代化發(fā)展過程中各方面的成就和諸多問題,同時也要把新的教學技術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梢赃@么說,今天的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同程度都感受到了“本領恐慌”。
與高校其他專業(yè)教師群體不同的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教師,同時也正如有學者所說的那樣:“這一教師群體端的是‘政治碗’、吃的是‘政治飯’,干的是職業(yè)革命家的活,其職業(yè)使命就是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培養(yǎng)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可以說高校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等平臺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的觀點和方法,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同時幫助學生了解從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辛歷程,學會用歷史思維看待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客觀地看待中國在快速發(fā)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看到近代以來的百年流變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增強對執(zhí)政黨合法性的認同以及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
高校意識形態(tài)建設中,高校思政課教師是最主要的教育主體。“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必須有過硬的意識形態(tài)能力,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成為“又紅又?!薄暗虏偶?zhèn)洹钡暮细竦纳鐣髁x事業(yè)接班人。
職業(yè)能力是一個人能否進入某一職業(yè)的先決條件。應該說,意識形態(tài)能力是高校思政課教師這一職業(yè)群體最核心的職業(yè)能力。一般來說,意識形態(tài)能力主要體現為思想辨別力、理論創(chuàng)新力、共識凝聚力和話語支配力等,這是每位思政課教師都必須具備的核心的職業(yè)能力。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意識形態(tài)能力提升的著力點如下:
理論素養(yǎng)的能力是高校思政課教師意識形態(tài)能力的基礎。高校思政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核心課程,高校思政課教師肩負著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有一種不斷提升理論素養(yǎng)的緊迫感,把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真正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要真學、真懂、真信。要學習和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注重將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用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理服人”,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敬仰之情、親切之感、信服之心,進而有實踐之意。
話語支配力是高校思政課教師意識形態(tài)能力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傳播先進思想的同時光是理念先進還不夠,一定要實現話語創(chuàng)新和手段創(chuàng)新。這是因為青年學生思維活躍,喜歡富有時代氣息的話語,他們摒棄文件式、教條式的刻板話語,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也要在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中注重運用他們喜歡的話語表達、話語方式去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增強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尤其是網絡時代的到來,青年學生的學習方式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喜歡圖像式的表達方式。由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運用新媒體,學會以青年學生喜歡并樂意接受的教學手段進行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毫無疑問,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要是依靠灌輸途徑,但是借助什么樣的手段則直接關系到工作的成效。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需要注重手段創(chuàng)新,進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社會思潮的辨別力是高校思政課教師意識形態(tài)能力的核心。高校歷來是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交鋒之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zhàn),其中以各種社會思潮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發(fā)起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挑戰(zhàn)最為突出。高校思政課教師有責任對有代表性的思潮進行研究,提升從眾多的社會思潮中敏銳地把握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潮的能力,不斷提升正確與錯誤思潮界限的辨別能力。從根本上搞清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大力弘揚和提倡正能量。
思想輿論的斗爭力是高校思政課教師意識形態(tài)能力的必備要素。隨著各種思潮的涌入,青年大學生群體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一般缺乏獨立對各種思潮進行辨別的能力,容易被一些錯誤思潮所誤導,特別是新媒體傳播的生活化、具象化等特點,易使青年大學生受不良思潮的影響。針對這一現狀,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敢于亮劍,對各種錯誤思潮敢于發(fā)聲。高校生利用課堂、講壇、新媒體平臺等直面問題,答疑解惑,幫助廣大學生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使他們認清錯誤思潮的實質。
高校思政教師要毫不懈怠地提升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能力,要有提升這一能力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這不僅是廣大思政課教師的分內之責,也是直接關系到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教育目標實現的關鍵。因此,在新時代必須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意識形態(tài)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