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麒
(永泰縣城南小學附屬幼兒園,福建 永泰 350 70 0)
幼兒園中的音樂欣賞活動,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安靜地傾聽音樂,而是在音樂的引導下,運用不同的方式感受音樂,“了解”音樂的過程。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對教學活動提出要求,幼兒活動中的音樂欣賞方式應(yīng)當是具有情境性與活動性的,并非單純傾聽所能滿足。引導幼兒獲得具體的音樂感受十分重要,而感受力的提升,則能夠巧妙地通過“描述”獲取?!懊枋觥备菀讍酒鹩變簩σ魳返男蕾p體驗,形成聽覺藝術(shù)下的具體感受,豐富幼兒的情感,強化想象與創(chuàng)造行為,促進音樂節(jié)奏、節(jié)拍等音樂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引導幼兒以多元的描述方式對音樂進行個性化的感受描述。以語言、圖畫、肢體動作、情緒描述等描述方式,將抽象的音樂呈現(xiàn)出具象的內(nèi)容,讓描述幫助幼兒打開精彩的音樂想象世界。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讓他人了解自身想法的媒介。每一種活動的組織都離不開語言的支持。在進行音樂感受的理解時,音樂的描述同樣需要以語言進行,個人感受需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
在引導幼兒進行音樂描述的前期,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在欣賞音樂后的個人體驗,用語言呈現(xiàn)出具有邏輯性的音樂輪廓,以此增強幼兒的音樂想象力。如在音樂欣賞活動《挪威舞曲》中,教師并不直接告知幼兒這首樂曲的特點,而是引導幼兒傾聽音樂后,鼓勵幼兒以語言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感受。一開始幼兒不知道如何描述,教師提示道:“我聽到了很輕很輕的聲音,但是后來又有很快很快的聲音,到底是發(fā)生了什么呢?”幼兒開始嘗試思考,樂樂說:“我覺得就像是一只小老鼠去找吃的?!边@似乎又提示了別的幼兒,琪琪接著說:“是兩只小老鼠,他們一起去找吃的了,他們走路很小心,不敢吵醒大花貓?!毙∮钣胁灰粯拥南敕ǎ骸拔矣X得像是小魚在游來游去,一會兒來了一只大鯊魚,小魚游得飛快,它差點撞到石頭上了?!庇變旱恼Z言驚奇且具有趣味性,他們七嘴八舌地使用語言呈現(xiàn)出了一副生動的音樂畫面。通過語言的描述,幼兒腦海中能夠“自動”呈現(xiàn)出一幅畫面,這種方式更利于幼兒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發(fā)生,提高幼兒對音樂描述的積極性。
音樂本身就帶有一定的韻律美,音樂的美感在語言的描述中同樣可以呈現(xiàn)出來。如在進行《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欣賞時,教師與幼兒討論:“你覺得音樂里有什么?”由于音樂本身非常輕柔、和緩,幼兒說出的內(nèi)容也非常具有意境美:“我覺得我好像聽到音樂里面有很多花在飄來飄去的”“我覺得就像是河邊的柳樹一樣”“像是在水上面飄來飄去的葉子一樣”。他們的描述具有趣味又充滿美感。幼兒沒有直接感受到音樂里的傷感,聽到的是美的情境,這與幼兒的經(jīng)歷和認知有關(guān)。在這里,語言與音樂結(jié)合,建立了一定的音樂邏輯,展現(xiàn)了幼兒心中的音樂之美。
音樂與美術(shù)都是藝術(shù)領(lǐng)域中的內(nèi)容,與美術(shù)相比,音樂更抽象,而美術(shù)則是能夠具體看到的內(nèi)容。當兩者融合在一起時,則能夠有效使音樂變成“操作藝術(shù)”。幼兒要通過自己動手繪畫的方式,才能夠?qū)⒆约旱目捶ū硎龀鰜?,形成對音樂的圖畫描述。
在進行音樂的圖畫式描述時,由于幼兒美術(shù)創(chuàng)作能力相對較差,且音樂活動并不要求幼兒具備較好的美術(shù)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使用不同的線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從一定程度上說,是對音樂節(jié)拍、音樂速度變化等的描述。如在《小狗圓舞曲》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給每一位幼兒準備了紙筆。在音樂欣賞后,請幼兒將這首曲子用簡單的線條畫下來,教師再次播放音樂,讓幼兒在音樂的背景下進行繪畫。由于音樂節(jié)奏非???,且呈現(xiàn)出重復的特點,很多幼兒在無意中,手部的動作移動得也很快,繪畫的線條呈現(xiàn)出明顯的螺旋、旋轉(zhuǎn)、重復轉(zhuǎn)圈的特點。幼兒用畫面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描述出來,刻畫出自己內(nèi)心對音樂的想象,色彩的運用則從一定的角度呈現(xiàn)出幼兒對音樂情感的理解,使教師對他們的音樂感受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利于后期對幼兒的教育引導。
教師也可以將音樂圖畫與語言結(jié)合起來,同時用語言描述音樂與圖畫,形成更具邏輯性的音樂理解。如在繪畫《小狗圓舞曲》的音樂線條后,教師可以再引導幼兒進行語言描述,問一問幼兒的意圖和想法,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幼兒的聯(lián)想性更強,促進幼兒想象的豐富化發(fā)展。
幼兒尚處于嬰兒狀態(tài)的時候,他們聽到音樂就能夠手舞足蹈,使用肢體表現(xiàn)出對音樂的感受。但是當他們成長后,對音樂的動作描述就不再僅僅局限于手舞足蹈或者扭動身體、膝蓋彎曲了,他們在生活經(jīng)驗、游戲與表演經(jīng)驗的支持下,還能夠想象出更具體且具有意義的動作,來描述出對音樂的感受。
音樂是具有情境性的,幼兒的音樂活動大部分以情境組織的方式開展,原因在于幼兒思維的具體化特點,理性地打節(jié)拍、劃節(jié)奏、練習等,都無法使幼兒獲得符合需求的音樂認知提升,只有情境性才能使他們更好地感受音樂。因此,教師在進行動作的描述引導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首先設(shè)想到音樂的情境,也就是首先進行語言的描述,而后再通過動作描述將描述變得具體、直觀起來。如在音樂欣賞活動《鞋匠舞》中,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情境的想象,并鼓勵幼兒以動作直接將自己想象到的情境表現(xiàn)出來。了解樂曲的名字以后,小宇認為一開始的重低音、緩慢的聲音就像是鞋匠工作了很久很累,回到家慢慢上樓梯的樣子。他學著老爺爺?shù)臉幼樱瑥澲?,小手在嘴巴前做咳嗽的樣子,跟著?jié)奏稍稍用力地踏腳,活靈活現(xiàn)地用動作展現(xiàn)出了老鞋匠的勞累??】∮X得是別人感謝鞋匠幫自己修鞋子,到鞋匠家謝謝他,那聲音則是敲門聲。他臉上露出快樂的笑容,用手跟著音樂模仿敲門聲。接下來的動作,幼兒紛紛模仿鞋匠修鞋的樣子。很多幼兒并沒有看過鞋匠修鞋,他們想象中的修鞋方式,可以用腳踩、用手拍、用線縫、用膠布包起來等,所以做的動作也各不相同。在不同的音樂節(jié)奏下,鞋匠的修鞋舞被幼兒設(shè)計出來。凱凱首先做了敲門的動作,當音樂切換為活潑時,他則馬上使用雙腳在地上不斷換著踩踏,肩膀還在有節(jié)奏地律動,兩只小手像小鴨翅膀一樣搖動,表現(xiàn)出鞋匠用力修鞋的認真樣子。有了音樂的輔助,幼兒的動作與平時的動作又有所不同,呈現(xiàn)出了藝術(shù)性的夸張和堅定,充滿童趣,又充滿了美感。
動作的呈現(xiàn),在一開始時可以是簡單的搖動。當幼兒的肢體表現(xiàn)力更強時,則可以逐漸加入手部、腳步的動作,且有需要的情況下,加入一些道具的運用,增強幼兒的表演情境性,促進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具體化。
歌德說:“藝術(shù)的真正生命正在對于個別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币魳芳疫\用音樂描述了一些事件、想法,用跳動的音符或優(yōu)雅,或激烈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而幼兒則可以運用他們自己獨特的方式,以語言、畫圖、動作來解讀音樂。讓幼兒在一次次的描述過程中,對音樂的喜愛與理解、想象與創(chuàng)造,都能夠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也使幼兒的節(jié)奏節(jié)拍、對音色的感受、旋律記憶等音樂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當幼兒的能力提升時,教師則可以鼓勵幼兒運用多元描述交叉的方式,進行音樂整體表演的策劃,使描述更廣地展現(xiàn)出幼兒對音樂的整體情緒情感。教師需要明確:在運用描述這一教育方式時,并非是為了讓幼兒對某一首音樂的記憶深刻,而是在于使幼兒懂得如何去表達表現(xiàn),促進情緒情感的發(fā)展。同時這些描述都是不脫離音樂本身的,能夠讓虛幻的音樂與幼兒進行互動,使感受有畫面,讓音樂更具體,在描述中聚焦審美,釋放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