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章梅
(仙游縣城西中心小學,福建 仙游 3512 0 0)
隨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隨之提出。[1]語文教學要為核心素養(yǎng)而教。語文核心素養(yǎng),即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它包含了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語文課堂該如何教學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呢?
課堂藝術就是提問的藝術。提問是課堂教學經常使用的一種方式,也是預設與生成環(huán)節(jié)必須面對的事情,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必不可少的,更是提升師生思維質量的良方。但如何才能做到問得有效,問到學生的心坎里,真正讓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是關鍵。
提問是需要預設的。發(fā)問的方式是什么,從什么角度發(fā)問,如何問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怎么樣問才能新穎、巧妙,這些都需要為師者的智慧預設。但,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具有不確定性,導什么,怎么導,導至何方這就更需要每位教師的教學智慧。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豐富語言積累,發(fā)展思維,學會表達,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學生通過朗讀,對于片段所講的內容都一清二楚。至此,“意”已明了,“言”未貫通。學生認為自己對語段內容的理解得差不多,但作為教師,在預設中,在文本解讀中需要落實的“言”還不到位。于是,筆者又追問:雪水“匯成小溪”一句能不能把“匯成”改為“流入”嗎?這一追問,問出了學生的興頭來了??匆粋€個認真讀書的樣就知道追問的結果。嶺多山廣,本來到處都是積雪,一下子融化了,漫山遍野融化為水,自然匯流成溪。這一追問,問出了教師的教學智慧,問出了學生對語句的理解,由“意”到“言”,言意兼得,學生的思維提升、語感提升就水到渠成。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散提問,引發(fā)學生運用發(fā)散思維去思考問題,以提升學生思維質量。如,教《西門豹》一文時,在討論西門豹對官神懲治的內容時,筆者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內容,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西門豹的懲治方式是否恰當?你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問題一出來,課堂就熱鬧起來了。整個過程,筆者靜靜地當個旁觀者,看著學生們討論著。最后,筆者適時鼓勵。
有效的問題設置不僅能夠引領著孩子學會了閱讀時要讀進去想開去,同時,在互動中學生的各種語文素養(yǎng)也在這樣的課堂上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3]在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中稍縱即逝的對話機會,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在對話中解決學習疑惑,弄清楚“為什么”,同時促進學生語言、思維的發(fā)展。
如,學習《七顆鉆石》一文,教師讓學生默讀課文的2、3、4自然段,畫出文中充滿神奇的句子。交流時,教師結合學生的發(fā)言出示下面兩個句子:
①“當她醒來的時候,拿起水罐一看,罐子里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保?]
②“當小姑娘再拿水罐時,木頭做的水罐竟變成銀的?!?/p>
學生反復朗讀這兩句話,思考在這兩句話中的哪個詞最能體現(xiàn)這個童話的神奇?為什么?
生1:“竟”字最能體現(xiàn)童話的神奇。
師:孩子,你真會學習!竟然這么快就找出來了。你是怎么想的?
生1:“竟”在字典里的解釋是“出乎意料,想不到”的意思。
生2:第一句話是說當時發(fā)生大旱,缺水嚴重,可是小姑娘的水罐卻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這是出乎意料的事;第二句話是說水罐突然發(fā)生了變化,出乎意料,想不到。從這些內容中體會到故事情節(jié)的神奇。
師:孩子,你很了不起!能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
師:多么神奇呀。想想看,怎么讀出這句話的神奇呢?誰來讀讀。(生讀這兩句話。)
生3:(把“竟”字讀重一些。)
師:好,你來讀讀看。
師:老師不僅聽到了你把“竟”字讀得很重,還看到了你驚訝的表情。請大家?guī)献约旱捏w會讀讀這兩句話。
師:如果去掉這個“竟”字會怎樣呢?
生4:沒色彩,不吸引人。
生5:感受不到神奇。
師:文中有哪些出乎意料的事兒呢?請用上“竟”字說一說。
生5:空水灌竟變成了滿水罐。木水罐竟變成銀水罐。
生6:滿水罐掉到地上竟沒有灑,還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著。
師:回憶一下,你喜歡的童話中有哪些出乎意料的事兒呢?請用上“竟”字說一說。
……
日本著名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如是說,在教學中教師的中心工作在于“傾聽”“串聯(lián)”“反芻”??v觀上述案例中的師生對話,師生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出這么和諧又靈動的課堂,是因為教師做到了以下幾點:
1.重視對話中的“傾聽”。案例中,教師懂得傾聽,懂得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這是讓學生敢說的必備條件;教師懂得傾聽,抓住學生發(fā)言中的有價值的知識點領著孩子們一步步地去探究,去思考,發(fā)展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重視對話中的“串聯(lián)”。案例中,教師巧妙地讓孩子讀課文找句子,然后引導找關鍵詞,一下子把教師、學生、文本緊緊地串聯(lián)了起來,孩子們在輕輕松松的語境中交流、思考、表達,課堂和諧而愉快,孩子們能不愛上語文嗎?
3.重視對話中的“反芻”。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表現(xiàn)神奇的關鍵詞后,放手讓學生朗讀思考,通過朗讀、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弄明白“竟”字讓童話故事充滿神奇色彩的原因,然后引導學生回歸課文內容,讓學生用“竟”字說一說文中還有哪些出乎意料的事。
有了課文內容做鋪墊,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竟”字的意思,將學生的思考引入深處。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5]讀寫遷移,就是引導學生在感受文本語言范式的精妙和特點之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練筆訓練,將在閱讀中所感受到的語言范式學以致用,提高言語表達能力。但如何選擇寫的內容,真正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遷移并不是簡單的為了遷移而遷移,它需要教師的一番苦心。
如,《陶罐和鐵罐》一課,結合文本展示的“驕傲和謙遜的對話場景”,教師讓學生回憶平時見過的或自己經歷過的對話場景進行課堂練筆,并嘗試運用以下表達方法:運用短語;語氣詞、感嘆句;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提示語的不同。有了課文的引路,生活場景的回放,這樣的訓練坡度放緩了,難度減低了,學生寫起來興趣盎然。這樣的練筆,體現(xiàn)了語言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真正實現(xiàn)語言學習和表達的同步提高。
學生語言學習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給學生習得語言的方法,讓他們借助文本中語言的“腳手架”自己感悟、揣摩,并在平時的有意識訓練中去實踐、去親歷,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