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敏涵
(韶關學院 旅游與地理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年度報表是向投資者傳遞公司風險和回報的信息載體,它包括數(shù)據(jù)性的財務報表信息披露和文字性的非財務報表信息披露,通過該載體投資者可以獲取公司年度表現(xiàn)的信息,從而進行投資決策。年度報告中的印象管理就是通過修飾和隱藏的手段將部分對公司不利的非財務報表披露的信息過濾,并篩選出利好的信息展現(xiàn)在年度報告中,從而達到保護公司利益的目的。
公司的年度報告作為一個重要的交流工具向閱讀者傳遞公司年度表現(xiàn)的消息。無論年度報告風格如何,公司管理層通過年度報告告訴投資者公司的收益和風險。
公司年度報告包括財務報表信息的披露和非財務報表信息的披露,其中財務報表信息的披露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財務情況說明書和利潤分配表。非財務報表信息披露又包括強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其中屬于強制披露的是審計報告、公司概況、執(zhí)行長官責任的申明和執(zhí)行長官的報告。這些報告的披露是基于法律的要求,是為了增加內部管理信息的透明度。自愿披露包括經營與財務狀況回顧、董事長報告、公司戰(zhàn)略、未來預測等。非財務信息披露所包含的內容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管理層、公司發(fā)展的前景、公司未來的計劃等,因此,非財務報表信息的披露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投資者的決策。從年度報告需求者的角度,高度主觀性的公司經濟價值并不能被財務報表所呈現(xiàn),所以大多數(shù)投資者難以根據(jù)財務報表中數(shù)據(jù)判斷公司的經濟價值,但是投資者可以從非財務披露中輕易得出。Hooks et al曾經以問卷形式調查投資者關于非財務信息內容是否重要,結果顯示一大部分的非財務信息內容被受訪者認為是“非常重要”[1]。從年度報告編寫者的角度來說,管理層需要通過非財務信息部分給投資者傳遞公司完整的信息,因為公司的戰(zhàn)略決策、董事會的變更和公司框架等內容并不能通過財務報表呈現(xiàn)給投資者,然而這些信息對于投資者做出投資決定會產生重大影響。總而言之,非財務信息也可以披露更多重要的、有用的信息,給予投資者更多的公司經營模式、經營收益和涉及領域等的解讀,幫助投資者了解公司的表現(xiàn)和收益。與此同時,非財務信息揭露也可以幫助管理層傳遞信息。因此,年度報告中的非財務報表信息對于報告編寫者和報告閱讀者都有重要的價值。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管理層似乎不是很情愿透露公司太多的內部消息,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首先,披露太多的消息可能會影響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例如,當公司將被出售時,精準的報價會被購買方輕易獲得。其次,過多或者重大的消極消息可能會削弱股東對公司和管理層的信任,減少公司的吸引力,從而導致資本投入減少和股票價格下降。再次,當公司達不到股東期望時或者公司的核心內涵和投資者不一致時,投資可能被撤消。因此,管理層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會隱藏一些消息,并留下想象空間給投資者而不是披露所有信息去保護投資者利益。這樣一來,印象管理在年度報告中的運用就自然而然的產生和發(fā)展了。
第一,代理理論和信號理論。代理理論是導致印象管理產生和存在,年度報告信息不斷增加的重要因素。代理理論最初由簡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在1976年提出。該理論假定:企業(yè)是由一系列契約所組成,契約關系包括資本的提供者(股東和債權人等)和資本的經營者(管理層)、企業(yè)與供貨方、企業(yè)與顧客、企業(yè)與員工等。代理理論主要涉及企業(yè)股東和債權人與企業(yè)管理層之間的利益關系。代理理論還假設:代理人擁有的信息比委托人多,這種信息不對稱會影響委托人有效地監(jiān)控代理人是否適當?shù)貫槲腥说睦娣?。因此,消極的消息很有可能會加劇管理者與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這些沖突會促進管理層對年度報告進行人為的操縱。再則,加上信息的不對稱,管理者有機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選擇性地提供積極的信息給投資者,從而導致印象管理的存在和促進印象管理的產生。這樣的管理層行為會導致投資者對企業(yè)產生錯誤、模糊的假設和推斷,從而導致錯誤的決策。信號理論和代理理論相類似,但他們之間唯一不同的是代理理論研究的是年度收益不太好的公司,而信號理論研究的是年度收益好的公司。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盈利企業(yè)一般向外界傳遞其內部信息有利潤宣告、股利宣告和融資宣告。信號傳遞理論在財務領域的應用始于羅斯的研究,他發(fā)現(xiàn)擁有大量高質量投資機會信息的經理,可以通過資本結構或股利政策的選擇向潛在的投資者傳遞信息。因此,管理層也許會特意披露選擇某項股利政策或資本結構以吸引投資者的目光。
第二,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代理理論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它們都是關于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的研究。代理理論是關于管理層和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而利益相關者理論是關于管理層和利益相關者如員工、供應商、客戶、社會和政府等之間的利益沖突?;诶嫦嚓P者理論,管理層可能會操縱非財務報表信息報告去滿足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因此,利益相關者理論可能會導致管理層在撰寫年度報告時客觀性下降,與此同時,報告中對現(xiàn)狀描述的精確性和有效性也在下降。因此,雖然運用印象管理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沖突,但是也會導致報告的質量下降。
第三,合法性理論。合法性理論認為如果企業(yè)想要幸存于殘酷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那么公司的主流文化應該盡力相符于他們的社會價值。非財務報表披露是一種文字的表達方式,不僅用于披露企業(yè)目標的實現(xiàn)與否、當年的企業(yè)利潤、當年的股利分配等信息,同時也用于緩解公眾對公司的壓力和吸引公眾目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社會對于公司文化的接受程度可能會影響投資者對公司的認可程度。所以當遇到公司的價值觀和社會的價值觀存在沖突時,管理層可能會盡可能的在年度報告中使公司內部文化的描述更加貼近社會價值標準。
第四,制度理論。制度理論假設企業(yè)會積極的遵守政府的規(guī)定,使得企業(yè)滿足政府機構的期待,從而為了減少有關部門的檢查。通常各項規(guī)定可能會對社會、環(huán)境和政府本身有利,而往往會傷害公司的利益。例如,對污染企業(yè)排污的限制,要求其凈化后排放,這對環(huán)境和社會是明顯有利的,但是這也明顯增加了企業(yè)的成本。企業(yè)本身可能沒有遵守政府的規(guī)章制度,但是很有可能運用印象管理的手段掩飾其未遵守規(guī)定的行為,從而使得公眾認為其已經遵守。
總之,在年度報告的非財務信息中導致印象管理產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管理層與外部組織之間的利益沖突。外部組織包括股東、利益相關者和政府等。運用印象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外部組織的預期,從而得到外部組織的肯定與投資。所以,管理層在非財務信息披露中使用印象管理是為了巧妙的處理信息,傳達管理層想要傳達的觀點和結論,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公司利益。
基于以上印象管理產生的原因無法調和,因此年度報告中必然會多多少少存在印象管理。所以,探索管理層使用印象管理的方法就非常必要,畢竟當要做出一個投資決定時,準確理解非財務報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理論總結出被廣泛使用于年度報告中的印象管理的策略,分別是:操縱年度報表閱讀難易度,選擇特定的主題和文章結構,與其他公司收益的對比以及本企業(yè)表現(xiàn)的歸因分析。
這種策略主要是通過使用不易理解和不常用的詞或復雜的句子結構降低段落或句子的可理解性,從而掩蓋反映公司不良經濟狀況的消極信息。強化閱讀難度的目的是讓讀者對這些信息感到困惑或直接忽略這些信息,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閱讀難度的增加包括無意識和有意識兩種。有意識的印象管理指的是年度報表準備者故意寫出復雜的報表。例如,Smith和Taffler指出非財務披露部分的閱讀難度和公司一年的表現(xiàn)相關,當公司今年的收益下降或者有損失,董事長報告書的閱讀難度比較高,并不能容易的被理解,反之亦然[2];當董事長報告書中需要揭露非收益的信息時,其喜歡使用難懂的、難捉摸的語言結構[3];當公司將被收購時,公司會故意地給出模糊的信息,從而阻止購買方給出精確的報價[4]。
無意識的印象管理指的是閱讀難度的增加并不是管理層故意造成的,而是因為表達能力的欠缺,頻繁的使用專業(yè)術語和過度的使用無用的文字等,從而造成文段沒有邏輯難以理解從而增加了閱讀難度。例如,Courtis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香港成年人可以完整地理解非財務披露的只有10%,其中一個原因是教育水平,另一個原因是非財務報表披露使用太多復雜的句子結構和大量不經常使用的語法、詞匯,從而減慢閱讀者的閱讀速度以及加長閱讀者的記憶跨度,使他們容易遺忘之前讀過的內容[5]。因此提出非財務披露應該減少字數(shù),提高質量。例如,Jones認為當公司表現(xiàn)提高,年度報表的閱讀難度下降[6];Courtis發(fā)現(xiàn)壞消息通常伴隨著閱讀難度的提高[7]。
增加閱讀難度也可以改變常用的修辭手法。第一,當有消極信息需要被披露的時候,年度財務報表中非財務數(shù)據(jù)披露使用口頭的語氣或勸誘性的語氣,企圖引導或控制閱讀者對消極信息的印象。第二,在未來收益預測的披露中,管理層更愿意使用引起爭論的和說服性的語氣。雖然有些修辭手法的潤色是無意識的行為和無惡意的方式,但是都降低了公司對外的透明度,這給管理層提供了導致更多不對稱信息的機會。
主題選擇的主要策略是非財務數(shù)據(jù)披露選擇報告企業(yè)的好消息而忽略不好的消息。另一方面,非財務數(shù)據(jù)披露更多地討論好消息,而更少的涉及不好的信息,這樣使得信息不對稱和偏見產生。例如:當披露沒有利潤的信息時,非財務數(shù)據(jù)披露可能會強調和增加有好消息主題的比例,并且會展現(xiàn)有偏見的觀點或者會減少壞消息主題的比例。另外,操縱主題不僅僅可以隱藏消極的消息,還可以強調關注未來的愿景和收益趨勢,從而減少對公司現(xiàn)在表現(xiàn)的關注。
文章結構的選擇是指對非財務數(shù)據(jù)披露的外部修飾。視覺影響通常是通過不同的字體、顏色、字號和使用下劃線或者標亮來介紹公司好的一面的目標或財務指標,或者重復使用一些詞或主題強調公司的優(yōu)勢。文章結構的修辭手段通常將壞消息隱藏在段落的中間[3]。相比其他的印象管理方法,改變結構也許是所有方法中最簡單的印象操縱,換句話說,也是最容易被閱讀者識別的印象管理。
這個方法是選擇不同的數(shù)據(jù)和衡量標準進行對比以向投資者展現(xiàn)公司更好的形象。公司表現(xiàn)的對比手法是將非財務數(shù)據(jù)與年度表現(xiàn)與比他們差的公司進行對比,或者與以往不同時期的自身對比,以展示今年的表現(xiàn)是優(yōu)秀的。基于對比產生的影響讓人印象更加深刻,管理者因此常常更喜歡應用這個方法去呈現(xiàn)公司的表現(xiàn)。通常使用S&P 500和CRSP指標作為相對客觀的標準去衡量公司的表現(xiàn),而表現(xiàn)欠佳的公司更愿意使用自己選擇的基準作為標準以顯示本公司的表現(xiàn)不俗[8]。例如,公司的資產回報率(ROA)越高,首席執(zhí)行官聲明中使用外部的標準就越多;公司的每股利潤(EPS)越高,首席執(zhí)行官聲明中使用外部的標準也越多[9]。因為這兩個財務指標越高,說明公司的績效越好。公司還可能會把今年的數(shù)據(jù)和往年進行對比,但是數(shù)據(jù)與數(shù)據(jù)的間隙會長于標準的要求,通過這樣的對比使得公司增長的比例看起來更高。
公司選擇性的呈現(xiàn)企業(yè)的不同方面以展示優(yōu)勢也是印象管理的方法之一。通常在報告的披露中,公司會最大化公司的盈利,最小化公司的損失。在所有的財務指標中,股東和投資者最關心的都是收益指標。因此,一個更吸引人的非財務披露應該含有更多的有益的財務指標。但是,相對于表現(xiàn)好的企業(yè),表現(xiàn)不佳企業(yè)的非財務披露中很少會談及公司當前的表現(xiàn)和定量的指標,相反會更多的對比自選參照指標和定性的指標。因為對定性指標的描述更偏向主觀,不同的讀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相比之下,定量指標的表述就顯得客觀和直白了。其次,虧損或者收益沒有達到目標的企業(yè)管理層更愿意在非財務披露中選用未來估計的盈利來描述企業(yè)的藍圖。預估盈余是指設計基于一系列預計未來的盈利,它被經常運用于呈現(xiàn)一個商業(yè)計劃。因此采用預估盈利數(shù)據(jù)可以一定程度上隱藏企業(yè)真實的年度表現(xiàn)。因為預估盈利指標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和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所使用的方法不一樣,當使用相同數(shù)字時,預估盈利計算出的盈利結果好于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所計算出的結果。美國安然公司就是在已經開始虧損的時候在財務報表中采用這種方法,掩蓋事實。因此,當公司當年表現(xiàn)不佳的時候就會選擇預估盈余的結果呈現(xiàn)在非財務披露中,相反,如果公司當年表現(xiàn)好,他們會更愿意使用大多數(shù)人公認的參考指標。
公司表現(xiàn)的歸因是指尋找合理的原因去解釋公司的表現(xiàn),自利偏見被認為是導致印象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利偏見意味著非財務披露中更愿意展示公司的成就,而不情愿披露公司不成功的表現(xiàn)。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解釋自利歸因偏見的產生依賴于公司的文化背景,西方社會相比于東方社會更偏向與使用自利偏見[10]。
第二種公司表現(xiàn)的歸因印象管理方法是公司通常將好的表現(xiàn)歸結為內部管理的原因,而消極表現(xiàn)通常是外部環(huán)境造成的。當公司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時,非財務報表的表達通常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擺事實講數(shù)據(jù)。例如,收益好的企業(yè)會提供關于內部管理和外部環(huán)境的辯證因素,然而收益差的企業(yè)更多的會抱怨外界環(huán)境否認內部危機,并且更多的喜歡展望未來,聚焦短期目標[11]。
總的來說,年度報告的字數(shù)越來越多,更多的信息被披露,似乎公司相比以前更加透明。但與此同時,非財務報表的披露中印象管理的手段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例如理解難度越來越高,改變文本特征,故意地選擇性披露信息等。對于企業(yè)會計準則要求的強制性披露,為了保持和改善企業(yè)的形象,管理層仍然經常巧妙的處理必須披露的信息,因為好的公司形象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股票價格,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和合作機會,企業(yè)未來的發(fā)展動力足。相比于強制性披露,印象管理更容易滲透進自愿性披露中從而修飾信息,因為自愿性披露格式與內容的選擇更加自由。當年度報告不能被讀者理解,交流中斷,那么其作為交流工具的意義就不復存在。無論閱讀難度的增加是為了故意裝飾不利的管理行為還是無意識的疏忽,都將導致一部分投資者不能有效地搜集信息,做出合理的投資決定。
此外,公司希望通過年度報告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因此他們可能更愿意呈現(xiàn)公司有利的一面給公眾。例如,盈利公司的財務報表以盈利的數(shù)字吸引投資者,而沒有盈利的企業(yè)更愿意使用印象管理方法在非財務報表信息上下功夫。當然,也有一些經營失敗的公司,他們企圖通過使用印象管理和欺騙的手段掩蓋公司真實的經營情況,例如美國的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這些例子揭示了印象管理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經濟后果。因此,印象管理被用于隱藏管理層的欺騙行為和掩蓋消極信息的作用是存在的。與此同時,本文通過總結報告編制者運用印象管理的方法,也起到了提示報告使用者可以從這些方面更加精確的辨認企業(yè)的真實情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Hooks J,Coy D,Davey H.The information gap in annual reports[J].Accounting,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2(15):501-522.
[2]Smith M,Taffler R J.The chairman’s statement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J].Accounting&Finance,1992(32):75-90.
[3]Courtis J K.Annual report readability variability:Tests of the obfuscation hypothesis[J].Accounting,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1998(11):459-472.
[4]Brennan N,Gray S J.Voluntary disclosure of profit forecasts:Factors influencing information disclosed during UK takeover bids[J].Rechnungswesenals Instrument fürFührungsentscheidungen,1998(6):447-475.
[5]Courtis J K.Readability of annual reports:Western versus Asian evidence[J].Accounting,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1995(8):4-17.
[6]Jones M J.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adability of the chairman’s narratives in the corporate reports of a UK company[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98(18):297-306.
[7]Courtis J K.Colour as visual rhetoric in financial reporting[J].Accounting Forum,2004a(28):265-281.
[8]Soffer L C.An analysis of the proxy rules on performance disclosure[M].Working paper,North-western University,Evanston,IL.1996.
[9]Short J C,Palmer T B.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referent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ir content and influence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3(90):209-224.
[10]Choi I,Nisbett R E.Situational salienc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orrespondence bias and actor-observer bia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8(24):949-960.
[11]D'Aveni R A,MacMillan I C.Crisis and the content of managerial communications:A study of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op managers in surviving and failing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634-657.